伍世昭
- 作品数:36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惠州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一个人的散文世界——评刘明霞散文集《临水而居》
- 2016年
- 我用“世界”来指称刘明霞的散文,乃就其散文整体而言的。当其多样的散文体式统一于完足的思想艺术整体时,其散文世界便自然形成了。而多幅笔墨、多种艺术手段及其所传达的日常叙事、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与怀旧情结,便是构筑其散文世界的基本元素。
- 伍世昭
- 关键词:散文集思想艺术日常叙事艺术手段人文关怀
- 中西文化互释中的郭沫若早期诗学被引量:3
- 2003年
- 本文在谈论郭沫若早期诗学时 ,坚持文化互释的立场 ,乃基于“五四”时期中西两种文化在郭沫若那里遇合激荡、消解化合的事实。文章认为如此方能逼近对象的真相 :其“自我表现”说、“无目的”论、“人格冲动”说、文学的“功利性”等诗学话语建构就建基于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上 ;中国当代诗学建设亦能由此得到某些启示。
- 伍世昭李江山
- 关键词:西方文化诗学话语功利性
- “打通”·“平行比较”·“单位观念”——钱钟书比较诗学管窥被引量:1
- 2008年
- 伍世昭
- 关键词:比较诗学中西诗学文论话语中西文学文艺理论研究
- “读”、“说”、“写”、“教”的潜能发掘——地方院校中文师范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引量:2
- 2010年
- 提出针对地方院校中文师范本科生的"读"、"说"、"写"、"教"的潜能发掘问题,有其现实针对性。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适应中文师范本科生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读书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和师范技能。"读"、"写"、"说"、"教"能力的培养与发掘,可从课程设置的改革、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创设新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着力。
- 蔡娟伍世昭
- 关键词:地方院校
- 90年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边缘化
- 1998年
-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文章认为坚执文化对抗立场,实现文化超越,不仅是文化颓败时代诗歌应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诗歌救助自己的最后途径。
- 伍世昭
- 关键词:诗歌边缘化
- 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抒情诗——评吴振尧长篇小说《人日》
- 2013年
- 吴振尧的长篇小说《人日》以南粤海边小镇平海为背景,运用诗化、象征、暗示、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创作手法,讲述了林家两代人建设新农村的生活故事,弥漫着浓郁的抒情气氛。小说在情节演进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故事,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巨大而生动的民俗画卷。与此同时,小说集中表现了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发展和遇到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农村人的心态变化,以锋利的语言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用带着饱满情感和形而上哲思的文字呼吁改变我们认知与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 伍世昭徐威
- 关键词:长篇小说抒情诗民俗故事内心独白生活故事
- 心灵的回响
- 2011年
- 有人称小说为"心灵的世界"①,其实散文与诗尤其如此。因为散文与诗很多时候是可以直接见出主体心灵的,而小说则常常要从叙事的背后去寻找。《王敦权散文集》涵盖散文文类中的多种亚文类,既有记人、写事、抒情散文,也有游记、杂文、随感,还有融诗与散文为一体的散文诗,甚至更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其他篇目,如"物语"系列、《多了一本》等。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那些追怀性从而涉及心灵深处的记忆的篇章。其魅力与三个字有关,那就是恋、趣、忧。
- 伍世昭
- 关键词:心灵散文诗抒情散文文类记人
- 学术与人生的贯通——王国维“忧生诗学”与诗学话语的创构
- 2011年
-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 伍世昭王正刚
- “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试析
- 1997年
- 本文从美国文艺理论家阿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中得到启发,概括出理论批评家观照文学的多种不同相位,并根据这不同的相位,分析了“五四”
- 伍世昭
-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
- 2002年
-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 伍世昭
- 关键词:西方文化诗学话语人格社会性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