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文 作品数:13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青年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表观遗传学修饰对轴突再生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8年 轴突是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中枢抑或是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诱导有效的轴突再生过程是改善神经功能的基础。现已证实,脊髓损伤后轴突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生长能力,还取决于轴突所处的环境。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细胞对轴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动员能力及细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是决定轴突固有生长能力的主要内在因素。此外,损伤后病灶微环境内的抑制或促进介质对轴突再生的导向与干预作用作为轴突再生的外因,也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张伯寅 高忠文 顾锐 朱庆三关键词:轴突再生 共价修饰 DNA 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于小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模型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的观察 2018年 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恢复手段十分有限,预后不佳。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一般被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主要与受伤原因和暴力严重程度有关,损伤过程主要发生在暴力发生的瞬间或是之后几秒内,所以干预的机会和手段十分有限。 高忠文 邹小丽 张伯寅 蔡军 朱庆三关键词:小胶质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脊髓组织 颈椎前路手术后早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早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84年6月至2014年5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3117例病例中发生早发性硬膜外血肿7例,均发生于术后6-8h。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6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1例。对7例出现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年龄、身高、体重、术前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史、术式、出血量及术中止血措施、血肿发生的时间和清除血肿的时间等进行分析。MR检查确诊血肿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对血肿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进行ASIA分级,血肿确诊时间与确诊时ASIA分级的关系,血肿确诊至手术时间与随访1年ASIA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例发生术后早发性硬膜外血肿,占0.22%。7例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6例,占86%;超过70岁3例,占43%。5例为肥胖,占71%。6例(86%)为ACCF手术,占所有AC.CF病例的0.42%(6/1416);1例(14%)ACDF手术,占所有ACDF病例的0.06%(1/1573)。7例患者初次手术中均行减压节段后纵韧带切除。7例患者MR检查均证实血肿存在,但1例患者MR检查后临床症状缓解,故未即刻行血肿清除术,观察过程中症状持续好转,术后1年ASIA分级恢复到E级;6例即刻行血肿清除术,5例术后1年ASIA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提升,1例(14.3%)血肿确诊时D级,行血肿清除术后1年仍为D级。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早发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确诊时间与确诊时ASIA分级无明显相关关系,血肿确诊至再手术时间与随访1年ASIA分级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颈椎前路术后伊8h内是早发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根据早发性硬膜外� 李野 陈晶 高忠文 孟春阳 顾锐 刘景臣 武云涛 徐勤利 王永琨 朱庆三关键词:颈椎 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血肿 硬膜外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固定治疗颈椎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颈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因颈椎椎间隙感染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5~74岁,平均(58.0±14.5)岁。21例(75%)为自发感染,其中6例合并糖尿病,15例年龄超过60岁;余7例(25%)为颈椎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所有患者均排除结核、布氏菌感染。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液学检查,重点记录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术前根据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手术后继续静脉应用抗生素辅助治疗,并根据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复查结果指导抗生素应用,记录抗生素应用时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JOA评分,观察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颈椎前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25min,平均(145.5±12.7)min。术中出血量为40-100ml,平均(67±35.2)ml。切口均一期愈合。28例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21-87d,平均(30.8±8.7)d,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复燃的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3±1.2)分上升至术后3个月平均(14.9±1.96)分、术后6个月平均(15.1±1.55)分及术后1年平均(16.5±0.48)分,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颈椎手术节段前凸Cobb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亦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在术后1年时植骨均融合良好。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颈椎椎间隙感染及其引起的颈椎不稳及神经功能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为颈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李野 朱庆三 高忠文 刘景臣 武云涛 胡海峰 张汉雷 邹云龙 顾锐 陈晶关键词:颈椎 椎间盘 基于小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模型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观察 目的 炎症反应是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过程之一,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在小鼠脊髓背侧半切断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脊髓损伤后局部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合成情况。 高忠文 王元一 刘宇龙 Cai jun 朱庆三关键词:脊髓损伤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MIS-TLIF手术治疗合并椎间隙狭窄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合并有明显椎间隙狭窄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MIS-TLIF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所有病例实施单节段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分为A、B两组,A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责任节段椎间隙明显狭窄16例,其中L4/5节段10例,L5/S1节段6例;B组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而责任节段椎间隙基本正常22例,其中L4/5节段14例,L5/S1节段8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操作、术后疗效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结果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均获得满意临床症状改善,在术后日本青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椎间隙高度(DSH)恢复,需要选用更小尺寸的椎间融合器(Cage)(P<0.05)。结论 MIS-TLIF手术治疗合并有明显椎间隙狭窄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明显的椎间隙狭窄往往代表责任节段退变严重,细致充分地减压是术后疗效的首要条件,积极调整患者身体状态和充分术前准备是必要的。 高忠文 武汉 赵东旭 尚东梅关键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隙狭窄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1.51,95%CI-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 (WMD-1.22,95%CI-5.86~3.41,P=0.60)、术后LL (WMD-1 王勇 陈漩 张艺博 张瀚雷 刘景臣 高忠文关键词:休门氏病 META分析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2017年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由Evans([1])于1995年首次提出,2002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列为良性纤维母细胞肿瘤或肌纤维性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2])。由于其生长缓慢、罕见,所以近年来少有文献报道,现结合2014年我院收治的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参考既往文献分析如下。 王绪凯 张茗然 高忠文 穰谋捷 刘光耀关键词:母细胞瘤 纤维母细胞 肱三头肌长头 肌肉内 受体依赖性PAF信号在脊髓损伤神经胶质增生中作用的研究 反应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也称为胶质瘢痕形成,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对损伤刺激作出的一种特殊细胞反应,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从循环系统侵入的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ECM)包围在损伤区... 高忠文关键词:脊髓损伤 PAF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功能评价 文献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Anderson损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1 2023年 强直性脊柱炎(AS)的Anderson损伤(AL)是发生于椎体-椎间盘界面的破坏性病变,可累及三柱,通常理论认为由轻微外伤所致,或是慢性应力作用,多发生于胸腰段[1]。发生AL后,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后凸畸形的加重,甚至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临床上需要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有一部分伴有AL损伤,而且AL病损通常位于后凸顶点。 李野 单体勇 王鑫昆 王伟 高忠文 朱庆三 陈晶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矫形手术 轻微外伤 局部疼痛 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