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姜明

作品数:150 被引量:991H指数:18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1篇期刊文章
  • 31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农业科学
  • 37篇生物学
  • 9篇文化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0篇人工林
  • 26篇土壤
  • 26篇马尾松
  • 23篇马尾松人工林
  • 22篇植物
  • 15篇群落
  • 13篇檵木
  • 10篇亚高山
  • 9篇针叶
  • 9篇木本
  • 9篇不同恢复阶段
  • 9篇川西亚高山
  • 8篇亚热带
  • 8篇木本植物
  • 8篇南亚热带
  • 7篇针叶林
  • 6篇凋落
  • 6篇生物量
  • 6篇物量
  • 5篇物种

机构

  • 124篇广西师范大学
  • 46篇教育部
  • 17篇中国林业科学...
  • 10篇广西林业科学...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华山林场
  • 6篇广西壮族自治...
  • 5篇四川省林业科...
  • 5篇广西环境工程...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桂林电子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49篇马姜明
  • 19篇梁士楚
  • 15篇杨章旗
  • 14篇刘世荣
  • 10篇李昆
  • 9篇陈宁
  • 8篇史作民
  • 7篇李玉凤
  • 7篇张远东
  • 7篇颜培栋
  • 7篇苏静
  • 6篇吴蒙
  • 6篇张昌顺
  • 6篇郑志新
  • 5篇缪宁
  • 5篇杨栋林
  • 5篇刘兴良
  • 5篇廖文雪
  • 5篇梁月明
  • 5篇杨栋林

传媒

  • 23篇广西师范大学...
  • 14篇生态学报
  • 9篇广西植物
  • 9篇广西科学
  • 7篇广西林业科学
  • 4篇林业科学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西部素质教育
  • 1篇吉林蔬菜
  • 1篇新农业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9篇2022
  • 17篇2021
  • 22篇2020
  • 17篇2019
  • 11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红桦、岷江冷杉土壤种子损耗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在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海拔3 100—3 600 m阴坡、半阴坡,以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箭竹和藓类林型不同恢复阶段(20—40年生的箭竹-阔叶林、藓类-阔叶林,50年生的箭竹-针阔混交林、藓类-针阔混交林、160—200年生的箭竹-暗针叶老龄林、藓类暗针叶老龄林)的群落为研究对象,于种子成熟散落前(8月)采集土壤样品,应用网筛分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挑选种子,实验室发芽试验法和四唑染色法对种子生活力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内先锋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顶极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的残余种子总数、组分及其分布格局;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红桦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呈减少的趋势,而岷江冷杉则相反。箭竹林型不同恢复阶段红桦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总体上大于藓类林型相应恢复阶段。岷江冷杉的残余种子总数、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腐烂种子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藓类-暗针叶老林龄;2)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阶段,红桦和岷江冷杉的种子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别为腐烂种子和发育不全种子,在暗针叶老龄林阶段,红桦的腐烂种子和空粒种子的比例位居前列,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比例最大;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红桦和岷江冷杉的外形完整种子数、发育不全种子数、空粒种子数和腐烂种子数均呈减少的趋势。红桦和岷江冷杉不同组分的种子在枯枝落叶层所占地比例在72.85%—94.28%;4)红桦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减小,而岷江冷杉的1年生幼苗密度随着森林的恢复逐渐增大。在8月份,土壤中已经不存在红桦和岷江冷杉有生活力的种子,两种�
马姜明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
关键词:红桦岷江冷杉川西亚高山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农村生态教育的策略被引量:2
2019年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生态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农村生态教育的策略,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生态教育方法;注重课外实践,在探究中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思维层次,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辩论赛。
亢绍卿黄秋玲马姜明
关键词:生物教学
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及景观提升营建策略被引量:1
2022年
风景林在自然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良好的风景林既能塑造优美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查阅并综合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系统论述了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提出风景林景观提升营建策略,旨在为风景林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董淑龙马姜明
关键词:风景林美学价值
关于《生态工程学》教学现状的思考被引量:4
2012年
《生态工程学》是生态学专业一门新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生态工程学》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过程、讲授和学习《生态工程学》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对《生态工程学》的教学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并对未来《生态工程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供从事《生态工程学》教学的同行参考。
马姜明梁士楚李凤英
关键词:生态工程学教学现状
低毒高效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被引量:8
2014年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红整体染色与固绿分片染色相结合进行双重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避免二甲苯的毒性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缩短试验所需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和制片质量。
李凤英马姜明梁士楚唐绍清薛跃规
关键词:石蜡切片植物
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新时代背景下,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高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范式并进行推广示范,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充分剖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由“送培”到“联培”再到“合作共赢”的过程。提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关键在于“人的合作”,核心在于“合作共赢”的联合培养理念。以此推动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马姜明李玉凤陈凤洁张卓然莫燕华菅瑞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种生物领域用花粉采样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领域用花粉采样设备,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生物领域用花粉采样设备,体积过大,不方便携带,在采集花粉时,花粉往往直接进入到设备内,在后期进行查看时,不便于取出,以及采集花粉需要不同时间段的,常常需要将设...
李春明马姜明李美华
文献传递
凋落物及根系输入变化对喀斯特地区檵木土壤养分和胞外酶的影响
2023年
凋落物输入变化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引起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喀斯特地区凋落物输入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探究胞外酶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响应规律,本文以喀斯特地区檵木老龄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布设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及胞外酶活性的测定,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6种胞外水解酶(β-1,4-葡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素水解酶(CBH)、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和2种胞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CK)相比,土壤SOC、TN含量在凋落物添加下具有显著性变化,去除凋落物根系(ABR)和双倍凋落物添加(AD)处理的土壤C∶N值显著增大;2)过氧化氢酶活性CK处理下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ABR处理最高,且与AD和BR处理差异性显著;土壤胞外酶活性的矢量角度小于45°,表明檵木老龄林土壤主要受氮元素限制;3)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胞外酶BX、CBH、NAG含量及胞外酶C∶N和N∶P与土壤速效磷和氨态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胞外酶LAP、AP、BG、CAT、PPO含量及胞外酶C∶P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正相关,与总磷和硝态氮含量负相关。
刘佩雯覃云斌莫慧婷周珍辉蒙伟明黄启祥马姜明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
广西不同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生活型与叶相差异
2020年
为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派阳山林场(北热带)、镇龙林场(南亚热带)和华山林场(中亚热带)三地的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与叶相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均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大高位芽、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占比较低;中型叶、单叶、全缘叶占比较大,叶质以革质、纸质叶为主,渐尖叶为主要叶尖类型。总体来看,植物生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大、中、小高位芽植物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比下降。植物的叶相组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差异,随着气候条件变化,中型叶和渐尖叶的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革质叶的占比随之下降。
黄柳欣梁燕罗丽婷马姜明菅瑞韦继谋卢陆锋欧军李明金唐生森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气候条件生活型叶相
喀斯特石山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土壤温湿度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研究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是理解喀斯特石山檵木天然林演替规律的重要基础。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使用EM50传感器对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檵木群落不同土层(0、5和10 cm)温湿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各土层土壤温度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为正弦曲线。除夏季土壤湿度日变化波动相对明显外,其余季节均较为平稳。2)不同演替阶段各土层土壤温度均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温,为(25.55±0.66)~(26.75±0.72)℃,最低温在1月,为(9.13±2.82)~(11.04±1.90)℃。不同演替阶段各土层土壤湿度在6—7月达到全年最大值(28.19%±1.99%~36.06%±3.86%),在10—11月达到全年最小值(10.97%±1.09%~18.26%±0.44%)。3)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各土层土壤温度各月整体上随演替的进行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层0 cm处土壤湿度随演替的进行呈上升趋势,对于深层土壤而言,土壤湿度随演替的进行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综上,檵木群落内土壤环境随着演替的进行由最初的“高温低湿”逐渐向“低温高湿”的环境转变,这为喀斯特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演替发展与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莫燕华邹涵马姜明李玉凤李玉凤秦佳双宋尊荣林正忠
关键词:土壤温湿度演替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