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琛

作品数:83 被引量:220H指数: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文学
  • 30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电影
  • 17篇文学
  • 8篇导演
  • 8篇文化
  • 7篇学史
  • 7篇女性
  • 7篇文学史
  • 7篇现代主义
  • 7篇后现代
  • 7篇后现代主义
  • 6篇第六代电影
  • 6篇叙事
  • 6篇重写
  • 6篇重写文学史
  • 5篇代文
  • 5篇中国电影
  • 5篇启蒙
  • 5篇青春
  • 5篇主义
  • 4篇寓言

机构

  • 48篇青岛大学
  • 25篇青岛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80篇韩琛
  • 11篇马春花
  • 1篇李广辉
  • 1篇陈辉

传媒

  • 10篇东方论坛(青...
  • 5篇浙江传媒学院...
  • 4篇理论学刊
  • 4篇文艺研究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文学评论
  • 3篇鲁迅研究月刊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东岳论丛
  • 2篇电影评介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湘潭大学学报...
  • 2篇滨州学院学报
  • 2篇百家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齐鲁艺苑(山...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9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革命辩证法:鲁迅、竹内好与近代的超克被引量:3
2020年
从战时创作《鲁迅》到战后以中国为方法批判日本的近代,从重估“近代的超克”思想到提出“作为方法的亚洲”命题,看似不断转向的竹内好,却始终坚持着一个基本诉求:通过抵抗西洋的近代来建构东洋的近代。东亚世界追求主体性的近代合乎情理,但由此生发的各种“反近代的近代性”思想,却隐含着难以逾越的自反性矛盾,从而导致东亚各国的反帝、反殖民革命在实现民族解放的同时,也造成以反西方为籍口的次帝国主义政治的发生。虽然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创造性地再生产了鲁迅及其文学,但亦应注意其永远革命的超克话语中,其实一直游荡着反革命的幽灵。
韩琛
关键词:竹内好亚洲主义
论第五代导演早期电影的启蒙叙事被引量:2
2008年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是革命传奇包装下的"新电影",具有现代启蒙性的基本内涵。第五代导演早期电影对于革命传奇的借用基于二者的内在同一性:现代性的匮乏与渴望。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是一种现代性的话语建构,但其个人主义的启蒙叙事最终是关于民族国家之现代性想象的民族寓言。
韩琛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启蒙民族寓言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读札
2015年
学者王金胜从自我认同问题入手,重构了新时期小说的源流,以文学叙事连缀主体变迁,完成著述《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1](以下简称《认同》)。本文不揣鄙陋,去繁就简,拟从文学、作者这两个层面出发,作为理解自我认同与当代文学之关系的线索,以期能够与该著作形成对话。
韩琳韩琛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文学叙事文化批判先锋小说先锋文学文化想象
台湾新电影三十年:乡土与本土的纠结被引量:3
2012年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韩琛
关键词:台湾新电影乡土意识本土意识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新启蒙史观的复归——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被引量:2
2012年
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重要的现代文学史概念之后,"现代中国文学"文学史新概念得以确立,并将之落实到《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的书写实践中。事实上,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并不是"重写"的终结,而是"重写文学史"实践本身逐渐丧失了原初的价值立场,以追求文学史的解放为开端,却以再生产出新的束缚而"告终"。作为对"重写文学史"趋于符号化、意识形态化的反拨,"现代中国文学"这一既返回又超越启蒙范式的文学史叙事,试图重构一个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的新启蒙史观。因为在当代中国,事关理性、民主、科学的现代性启蒙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韩琛
关键词:重写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
漂流的中国青春——论新生代导演的青春影像被引量:1
2008年
新生代导演热衷于成长叙事,致力于营造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电影空间。青春成长在新生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残酷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城市空间所造成的超现实幻觉;另一方面青春个体又遭遇成长的挫折,在各种意识形态秩序的映照下长大成人。新生代的青春影像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现代性寓言:在震惊中体验分裂的世界和个人。
韩琛
关键词:新生代导演成长电影青年文化震惊
“革命之子”的电影实验——第五代电影人的身份政治及现代意识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的分析,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实验不但体现了一代电影人的现代意识,也是他们作为"革命之子"的言志之作。"第五代"是文革中长成的一代,是"父"的"红卫兵"和为"父"放逐的"俄狄浦斯"———"知识青年",他们注定要在对父的怨恨、背叛与皈依中获得父的精神传承,并通过极端个人化的影像完成集体性的身份表达。虽然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影像本体论的形成是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第五代电影依旧保留着革命时代的文化基因,是介于革命与后革命之间的褐色浪漫主义电影。
韩琛
关键词:身份政治
从“竹内鲁迅”到“竹内赵树理”——“近代的超克”与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被引量:1
2012年
新世纪以来,“竹内鲁迅”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关于《野草》的解读,还是关于鲁迅思想的分析,皆可看到来自“竹内鲁迅”的巨大影响。而学界对于“竹内鲁迅”本体的研究,其论文数量也蔚为大观。特别是伴随《近代的超克》一书的翻译出版,以及题为“鲁迅与竹内好”的学术研讨会在2005年的召开,
韩琛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学鲁迅研究竹内好鲁迅思想
主体神话:伊藤虎丸的鲁迅论被引量:1
2020年
作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伊藤虎丸直面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危机,其鲁迅论故此带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批判性。在伊藤虎丸看来,人的观念的动摇是现代危机根源,重建个人主体是解决危机的途径,鲁迅则是发明新主体的思想资源。伊藤虎丸是反实体论的机能主义者,但他以鲁迅为方法形成的东亚主体论,却自陷于原初主义的实体论逻辑,从而导致一种反实体论的实体论。现代以来,东亚启蒙运动不断发明出各类主体,然其往往作为诸种新名教神话之一,成为现代专制主义的历史注脚。主体自由也许源自个人对于其独特性的最高信仰,却实现于彼此达成有关自由权利的最低共识,在个人权利这片人类洼地上,应该划出一块不可触犯的领域,让置身其中的小我免于任何侵扰,从而拥有真正的自由。
韩琛
“微/伪/萎托邦”:自由的幻象被引量:2
2014年
“微时代”里的“微托邦” 20世纪以“世界大战”、“大革命”开始,而终结于革命失落、大国崩溃。置身其间的中国,亦不能免俗,也形成了一个追求现代、鼓吹革命的“大时代”,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种种大潮流此起彼伏,至今,尤有“大国崛起”之大想象的鼓噪不已。然而,各种大鸣大放虽然不绝于耳,但是在众声喧哗之下,却有无数细语微言,藉以现代媒介网络四处流散,终而蔚为风潮,成就了一个“微文化”流行的“微时代”。
韩琛
关键词:幻象现代媒介世界大战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