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亮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稻瘟菌P-ATPase基因MoCTA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为分析P-ATPase基因与稻瘟菌致病性的相关性,从稻瘟菌中克隆了一个P-ATPase基因MoCTA3,然后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并利用qRT-PCR检测了该基因在稻瘟菌侵染水稻叶片不同时期以及菌丝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3 747 bp,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1 096个氨基酸,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第24~98位有一个保守的钙离子转运结构域;其编码氨基酸与朱红丛赤壳、尖孢镰刀菌、蝗绿僵菌、炭疽菌等真菌的P-ATPase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77%、78%、83%和79%;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菌丝阶段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孢子阶段和侵染阶段,且在孢子侵染水稻过程中随侵染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72 h时达到高峰,随后降低,说明MoCTA3可能参与了稻瘟菌的侵染过程,在稻瘟菌的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彭陈陈洪亮王俊伟郭士伟张玉琼方先文
- 关键词:稻瘟菌P-ATPASE基因克隆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从幼苗期到收获期,会发生多种病害,这些病害造成了水稻产量的重大损失。稻平脐蠕孢引起的水稻胡麻叶斑病就是其中之一。世界历史上的印度、孟加拉曾有过水稻胡麻叶斑病大发生;我国此病以前在南北各稻区发生普遍而...
- 陈洪亮
- 关键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生物学特性
- 文献传递
- 稻瘟菌附着胞形成和发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附着胞是稻瘟菌侵染寄主的关键结构,cAMP、MAPK和Ca2+等信号途径参与其形成和发育,同时受寄主表面识别蛋白基因、黑色素合成基因、甘油合成基因、细胞自噬基因以及SNARE蛋白等因子调控。从以上几个方面综述了稻瘟菌附着胞形成与发育的研究进展。
- 彭陈陈洪亮张玉琼郭士伟
- 关键词:附着胞自噬基因SNARE蛋白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特性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解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特点,从光照、pH、温度、碳源、氮源等方面对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光照为12 h/12 h光暗交替,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同时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时间﹑碳源及氮源上的菌落形态均有差异。孢子萌发的最适光照为24 h全光照,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 彭陈王瑞陈洪亮王俊伟袁艺郭士伟
- 关键词:菌丝孢子
-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 陈洪亮彭陈王俊伟袁艺郭士伟
- 关键词:病原分离病原鉴定
- 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的分子鉴定方法
- 本发明涉及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的一种分子鉴定方法。所说的分子鉴定包括扩增到的ITS区、18S rDNA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及SEQID NO.2所示。分子鉴定时,先提取待测菌的DNA,用文中胡麻叶...
- 郭士伟陈洪亮彭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