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恒

作品数:67 被引量:352H指数:11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8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内生真菌
  • 9篇丹参
  • 9篇薄荷
  • 7篇挥发油
  • 5篇土壤
  • 4篇药用
  • 4篇植物
  • 4篇发酵
  • 3篇多样性
  • 3篇药用植物
  • 3篇药渣
  • 3篇色谱
  • 3篇栀子
  • 3篇栀子苷
  • 3篇相色谱
  • 3篇活性
  • 3篇僵蚕
  • 2篇代谢产物
  • 2篇多糖
  • 2篇选育

机构

  • 45篇成都大学
  • 39篇成都中医药大...
  • 5篇陕西中医药大...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 3篇江西中医药大...
  • 2篇成都学院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江苏康缘药业...
  • 2篇大理大学
  • 2篇南京海陵中药...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广州市食品药...
  • 1篇太极集团有限...
  • 1篇四川科伦药业...

作者

  • 67篇郭晓恒
  • 25篇严铸云
  • 16篇万德光
  • 16篇刘涛
  • 12篇雨田
  • 9篇邹亮
  • 8篇杨新杰
  • 8篇徐玉玲
  • 6篇宋登敏
  • 5篇陈新
  • 5篇林贵兵
  • 5篇罗静
  • 5篇宋杰
  • 4篇牛蓓
  • 4篇时政
  • 3篇赵魁
  • 3篇陈美兰
  • 3篇刘冰花
  • 3篇杨林
  • 3篇苟小军

传媒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成都大学学报...
  • 4篇中国实验方剂...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华西药学杂志
  • 3篇中草药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食品工业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第四届中医药...
  • 2篇2013年全...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用植物与AMF的选择性侵染研究
AMF对植物的侵染过程包括一系列的相互识别过程。本实验对4种药用植物进行了6种菌根的侵染实验。采用数码显微成像系统对侵染结构进行了观察,测定了6种AMF对4种药用植物的侵染率。并且用湿筛法对AMF的孢子进行了分离和拍照。...
杨光黄璐琦郭兰萍郭晓恒陈敏陈美兰周洁
关键词: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
不同地区野生薄荷挥发油的比较被引量:12
2011年
本文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广西、云南、河北、江苏四个地区的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精油的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共检测了84种化学成分,多以烯、醇及酮类物质组成。江苏样品主要由蒎稀(11.10%)、d-柠檬稀(42.30%)和胡薄荷酮(25.50%)组成;广西样品主要有香芹酮(25.46%)、d-柠檬稀(28.75%)和桉油素(14.91%)组成;云南和河北在主要成分上相似,云南样品主要有蒎稀(22%)、d-柠檬稀(18.45%)和桉油素(16.96%)组成;河北样品主要由蒎稀(23%)和d-柠檬稀(33.33%)和桉油素(12.45%)组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薄荷精油的组成受环境影响较大,江苏薄荷胡薄荷酮含量较高,广西薄荷含香芹酮较高,云南和河北主要成分相似,组成比例不同。
郭晓恒万德光陈美兰王晓黄璐琦
关键词:薄荷顶空气相色谱挥发油
16批不同来源僵蚕白僵菌素含量测定及微量元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16批不同来源僵蚕进行白僵菌素含量测定及微量元素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白僵菌素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四氢呋喃(5.5∶3.5∶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 nm,流速1 m L·min^(-1),柱温为常温.用原子光谱吸收法对药材中的Mg、Ca、Fe、Zn、Cu、Mn、Cr、Ni、Pb、Cd 10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白僵菌素含量在线性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19%,不同来源僵蚕的蚕白僵菌素含量差异较大.微量元素测定发现,僵蚕中镁、铅的含量较高.结论:16批不同来源僵蚕白僵菌素质量差别较大,无明显地域特征.但条肥壮,断面充实,明亮,质硬的僵蚕及其炮制品,白僵菌素的含量普遍较高,质量较好,与传统经验鉴别一致.
牛蓓郭晓恒严铸云宋登敏刘涛
关键词:僵蚕高效液相色谱法
黄连花薹固体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2022年
以黄连花薹为原料,初步探索其固体饮料的制备工艺.以盐酸小檗碱转移率、总黄酮转移率与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黄连花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感官评价法选择适宜的矫味剂来确定黄连花薹固体饮料的最适食用口感.结果显示,优选提取工艺为加1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0.5 h;以黄连花薹提取物∶脱脂奶粉∶木糖醇∶可可粉=1∶4.5∶9.5∶0.7为最佳配方比例.结果表明,将黄连花薹制备成固体饮料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黄连这一传统中药资源提供参考.
马聪杨慧余志晴雷诗懿田佩灵郭晓恒
关键词:正交试验法固体饮料感官评价
产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菌株ZLX3和MJM38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筛选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Chitinophaga菌株,利用VY/4平板法从兔粪、羊粪、土样、朽木等样品中筛选目的菌株,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溶栓活性,纤维蛋白试管法检测抗凝活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理化性质、G+C含量、16SrRNA序列同源性鉴定目的菌株。结果表明:从朽木样品中分离到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菌株ZLX 3和菌株MJM 38,两者分泌的胞外液均有明显的溶栓活性和抗凝活性,均属于Chitinophaga菌属,其中菌株ZLX 3属于种Chitinophagapinensis,将其命名为Chitinophagapinensis ZLX 3,菌株MJM 38属于种Chitinophaga rupis,将其命名为Chitinophaga rupis MJM 38。结论:菌株Chitinophagapinensis ZLX 3和菌株Chitinophaga rupis MJM 38均可产生抗凝溶栓双活性物质。
刘冰花杨林郭晓恒袁管明蒲小龙
关键词:抗凝溶栓
基于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藜麦凝集素的提取工艺
2016年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藜麦的生物活性,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藜麦凝集素的提取工艺。以凝血活性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藜麦凝集素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藜麦凝集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H 7.2,液料比15∶1(mL∶g),提取温度17℃,提取时间14.3h,该条件下,凝集素血凝活性实为3.612 36。
雨田郭晓恒杨杭严潇赵钢彭镰心邹亮
关键词:凝集素星点设计-响应面法
抑制亚洲薄荷生长内生真菌DSF-K的鉴定
目的:DSF-K是从健康亚洲薄荷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对亚洲薄荷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能促进亚洲薄荷次生代谢产物氧化薄荷胡椒烯酮的积累,本文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通过对菌落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扫描电镜下菌丝形态及孢...
郭晓恒宋登敏刘涛严铸云万德光
关键词:内生真菌菌株鉴定代谢产物
文献传递
中(成)药再评价研究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刘涛徐玉玲郭晓恒黄英刘彬潘春晖伍利华张煊李鹏程张文文
一、主要技术内容: 1、该成果属于中医中药学、药剂学及其交叉学科技术领域。主要针对缺乏切实可行和快速有效开展中成药再评价研究方法的现状,以及按照中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可能会出现药材化学成分含量高但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在国内首...
关键词:
关键词:中成药
亚洲薄荷的快速繁殖及炼苗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亚洲薄荷的快速繁殖及炼苗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亚洲薄荷生根的3个主要因素吲哚乙酸(indole butyric acid,IBA),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及Marshing-Shong(MS)培养基的3个水平进行考察,检测亚洲薄荷的平均根长和平均根数,优化亚洲薄荷的生根培养基;经过炼苗达到种植要求。结果综合考虑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指标,并考虑到培养基配制方便,确定亚洲薄荷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4 mg/L)+NAA(1.0 mg/L)。结论该优化方案切实可行,能够满足亚洲薄荷下一步互作研究。
郭晓恒刘涛杨新杰严铸云万德光
关键词:炼苗
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栀子苷及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对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的样品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当10月下旬栀子颜色为青黄色时采收的栀子栀子苷含量较高;较优的产地加工方法为将药材水煮后晒干。结论:不同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较大。
刘涛郭晓恒徐玉玲万德光
关键词:栀子产地加工方法采收时间栀子苷指纹图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