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杏娟

作品数:13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野生
  • 9篇野生稻
  • 8篇普通野生稻
  • 6篇栽培
  • 6篇栽培稻
  • 4篇育性
  • 4篇杂种
  • 3篇胚囊
  • 3篇种间
  • 3篇花粉
  • 3篇发育特点
  • 2篇代换系
  • 2篇单片段代换系
  • 2篇亚洲栽培稻
  • 2篇生殖特性
  • 2篇种间杂种
  • 2篇花粉育性
  • 2篇间杂种
  • 2篇分子标记
  • 2篇F

机构

  • 13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3篇赵杏娟
  • 12篇卢永根
  • 11篇刘向东
  • 11篇李金泉
  • 4篇傅雪琳
  • 3篇冯九焕
  • 2篇郭海滨
  • 2篇史磊刚
  • 2篇练子贤
  • 2篇杨培周
  • 1篇杨秉耀
  • 1篇王兰
  • 1篇魏常敏
  • 1篇刘博
  • 1篇肖波
  • 1篇黄成达

传媒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稻种的可交配性及F_1杂种育性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从可交配性和F1杂种育性两方面对亚洲栽培稻与AA染色体组(以下简称AA组)其他7个稻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籼、粳亚种与AA组不同稻种杂交均具有一定的结实率,可交配性不是影响亚洲栽培稻与其他AA组稻种间基因交流的主要生殖障碍。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及尼瓦拉野生稻种间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有不同程度分化,与其他稻种的F1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很低,F1杂种不育是AA组内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综合可交配性和F1小穗育性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得出:亚洲栽培稻与AA组稻种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依次是: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南方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非洲栽培稻、长雄蕊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是AA组中可直接利用于水稻育种的野生稻资源。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关键词:可交配性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Ⅱ.胚囊育性、胚囊发育、胚胎发生和胚乳发育被引量:16
2006年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WCLSM),对采自广东省高州市6个地点共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成熟胚囊育性和胚囊形成发育特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绝大多数高州普通野生稻材料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育性异常现象,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位置异常、极核数目异常、胚囊退化等。这些异常结构的胚囊由于没有正常的卵细胞,不能正常受精,影响子粒结实。141个编号平均异常胚囊频率为11.11%,最高异常率为67.86%。高州普通野生稻胚囊发育过程与正常栽培稻一致,属蓼型。对一些结实率偏低材料的研究,发现在胚囊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一些异常现象,包括功能大孢子退化,二至八核胚囊发育异常等。对柱头上的花粉量调查,发现观察的69个编号中,多数编号柱头上花粉量偏少。研究表明,花粉量偏少影响受精是导致结实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导致结实率偏低的综合因素进行了讨论。
杨培周郭海滨赵杏娟李金泉刘向东卢永根
关键词:高州普通野生稻胚囊
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座位Sb的中性基因被引量:6
2009年
花粉不育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L.)籼粳亚种间杂种F1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至少有6个基因座位控制籼粳亚种间F1的花粉不育,各座位存在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可望克服各自的不育性,所以挖掘和利用不同座位的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Sb座位已精细定位和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O.rufipogen Griff.)(以下简称高州野生稻)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别以粳稻台中65(编号为E1,基因型SbjSbj)及其Sb座位的近等基因系E2(基因型SbiSbi)为母本,12份不同编号的高州野生稻分别为父本,组配成对测交组合并检测各组合F1的花粉育性,初步鉴定可能具有花粉育性中性基因的材料,并发展相应的F2群体,利用4对与Sb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上述成对测交组合F2群体分子标记的分离情况,并与花粉育性的分离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编号为GZW099的高州野生稻与E1及E2组配的成对测交组合的F1花粉育性分别为(89.22±1.07)%和(85.65±1.05)%,表现正常可育且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4对分子标记在相应的F2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1:2:1),且3种基因型对应的平均花粉育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该编号的野生稻在Sb座位携带的等位基因与台中65及E2的等位基因均不存在显著互作,因此鉴定GZW099在Sb座位携带花粉育性中性基因,命名为SbnSbn,为进一步研究和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资源.
史磊刚刘向东刘博赵杏娟王兰李金泉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
以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构建被引量:5
2010年
以栽培稻品种粤香占为受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20个编号的9个单片段代换系构成。这9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分布在水稻的第1、2、3、10和11染色体上,代换片段长度为8.1~23.8cM,总长度为152.7cM,平均长度为17.0cM,代换片段对水稻基因组的覆盖总长度为136.1cM,覆盖率为7.5%。构建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为发掘和利用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材料,为进一步开展高州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赵杏娟刘向东李金泉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微卫星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片段代换系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的结构及受精特点被引量:18
2005年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要有胚囊退化、异常小胚囊、无卵器、无雌性生殖单位和极核位置异常等5种类型。杂种在双受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频率的异常,包括胚囊结构正常但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等,其中未能受精的频率为3.5%~11.9%。平均7.9%,受精停滞的频率为1.1%~6.2%,平均3.7%。另外,还存在低频率(平均4.7%)的胚乳发育受阻。认为部分胚囊败育和受精异常(包括未能受精和受精停滞)是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肖波刘向东卢永根李金泉赵杏娟
关键词:胚囊受精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的研究 Ⅰ.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被引量:17
2006年
对采自6个采样点141个编号的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结实率、花粉育性及其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州野生稻的结实率平均为57.23%,普遍偏低;花粉育性平均为89.3%。育性在50%以上的编号134个,占95.04%;7个编号出现不同程度的败育现象,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其中育性最低的是GZW122,育性仅为8%;17个编号(占12.06%)的裂药性存在严重的异常现象。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裂药性与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相关。不同采样点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位于祥山镇祥山村祥山洞的编号结实率、花粉育性和裂药指数都较低,变异系数却较大,显示出较丰富的多样性。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研究发现,高州普通野生稻花粉发育过程与栽培稻一致,同样经历了8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孢花粉期和成熟花粉期。
杨培周郭海滨赵杏娟李金泉黄成达刘向东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结实率花粉育性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傅雪琳卢永根李金泉刘向东赵杏娟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败育小穗育性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杂交F1胚囊育性及发育特点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整体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E-CLSM),对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与粳稻台中65杂交F1的成熟胚囊育性、胚囊形成发育及受精特点进行研究。杂种F1成熟胚囊平均育性为64.61%。不同杂种的成熟胚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异常的主要类型有:胚囊退化、小胚囊、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数目或位置异常及其他异常等类型。其中频率最高的异常类型为雌性生殖单位退化(10.49%),其次是胚囊退化(9.80%)。杂种F1的胚囊发育过程与高州野生稻原种基本一致,育性低的杂种F1胚囊发育过程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对3个杂种F1受粉后1 d的胚囊进行观察发现,除正常受精膨大的胚囊外,还存在结构正常未受精和结构异常未受精等异常现象。受粉后7 d的胚囊基本上与受粉后1 d的相似。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可能具有决定杂种F1胚囊育性的不同基因,包括中性基因等。
练子贤魏常敏卢永根赵杏娟傅雪琳李金泉杨秉耀刘向东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胚囊育性
栽培稻与普通野稻杂交杂种优势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关键词:栽培稻农艺性状
不同倍性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交不结实性的比较胚胎学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粉后30d所有杂交小穗均干枯死亡,不能结实;种间杂交不结实的原因在于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异常。两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虽然均存在双受精、单受精和未受精类型,但就受精率而言,L202-2x作母本的平均总受精率为59.45%,略高于L202-4x(54.87%);L202-4x的单受精率(24.60%)则高于L202-2x的单受精率(15.30%)。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均严重异常,虽然在授粉后1d形成小的球形胚;到授粉后3d,胚胎发育停滞并开始解体;至授粉后5d,只有二倍体杂交组合的极少数胚胎可发育到梨形胚时期,四倍体组合的胚胎则基本全部解体。双受精胚囊内胚乳发育更为异常,在授粉后1d,游离胚乳核就开始解体退化,到授粉后3d不能形成细胞化胚乳或细胞化过程异常。与L202-2x作母本的杂交相比,以L202-4x作母本所得杂种胚胎发育更为滞后,且退化严重,形成的游离胚乳核少,解体早,不能进行细胞化。因此,利用同源四倍体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交获得种间杂种的难度更大。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赵杏娟
关键词: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同源四倍体种间杂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