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泉

作品数:52 被引量:293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6篇水稻
  • 17篇野生
  • 17篇野生稻
  • 16篇栽培
  • 15篇栽培稻
  • 14篇普通野生稻
  • 13篇杂种
  • 13篇籼粳
  • 12篇性状
  • 11篇杂交
  • 8篇种质
  • 7篇亚洲栽培稻
  • 7篇育性
  • 7篇粳稻
  • 7篇基因
  • 6篇花粉
  • 5篇杂种优势
  • 5篇四倍体
  • 5篇同源
  • 5篇同源四倍体

机构

  • 4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7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 1篇曼尼托巴大学

作者

  • 52篇李金泉
  • 27篇卢永根
  • 24篇刘向东
  • 12篇徐正进
  • 12篇姜健
  • 11篇赵杏娟
  • 10篇张龙步
  • 7篇陈温福
  • 7篇冯九焕
  • 6篇金成海
  • 6篇傅雪琳
  • 5篇王兰
  • 4篇李晓玲
  • 4篇郭海滨
  • 3篇程桂平
  • 3篇张文忠
  • 3篇李亚娟
  • 3篇张鹏
  • 3篇杨有新
  • 3篇杨培周

传媒

  • 8篇吉林农业科学
  • 7篇植物遗传资源...
  • 6篇中国水稻科学
  • 5篇科学通报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野...
  • 1篇2008中国...
  • 1篇2009中国...
  • 1篇2010中国...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连锁不平衡法发掘作物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作物种质资源中保留着大量的优异基因。由于缺乏合适的统计方法,作物种质资源中蕴藏的丰富遗传变异还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连锁不平衡分析是对基因(或已定位的高分辨率QTL)的功能进行鉴定的有效方法。DNA测序技术和高通量SNP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使利用连锁不平衡法进行优异基因的发掘成为了可能。综述了有关利用连锁不平衡发掘作物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研究进展。
张鹏李金泉
关键词:优异基因
基于功能性标记和测序发掘携带有S5^n基因的水稻新种质被引量:11
2009年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但杂种F1普遍高度不育,难以直接利用.S5n基因可以克服由S5基因座位互作引起的杂种不育性.目前S5n基因已被成功克隆,该基因功能区存在大片段的缺失DNA,为快速并准确发掘携带有S5n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基础.本文将S5n基因序列与日本晴相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在S5n基因缺失DNA的两端设计引物,对已知携带有S5n和不携带有S5n基因(但携带有S5i或S5j)的水稻材料进行PCR扩增检测,建立S5n基因的功能性标记.利用该标记对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检测,其中有10个品种的S5座位中存在DNA片段缺失,这些品种可能携带有S5n基因.这些品种包括毫补卡、小红谷、老造谷、三磅七十箩、木邦谷、魔王谷内杂、饭毫皮、飞蛾糯2、包协-7B和特青选恢等,其中除三磅七十箩和老造谷外,其余的8个品种均未见报道携带有S5n基因.对存在缺失DNA的10个品种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发现全部品种S5座位的缺失DNA片段都与02428和零轮(已知携带有S5n)的一致,说明这10个品种S5座位的基因也是没有功能的,证明确实存在S5n基因.
杨有新吴锦文陈志雄王兰郭海滨李金泉刘向东卢永根
关键词:微核心种质
利用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对分蘖数QTLs的动态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ssp.indica为母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为父本杂交和回交构建了1个含122个单株的BC2F2群体,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蘖数及其增量的QTL定位分析,确定了与水稻分蘖数有关的QTL数量及其表达时期.结果表明,共有9个QTLs与水稻分蘖数有关,它们分布在第1、2、5、8、9和11号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各个QTL对分蘖数均表现出加性和显性作用,且多数位点的显性作用强于加性作用.QTL的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5个QTLs主要集中在一定时段内表达.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水稻分蘖数QTLs在某个时期的"静态"信息,而且提供了它们在整个发育期的"动态"信息,为有效发掘利用普通野生稻资源中蕴藏的有利分蘖数基因提供了依据.
程桂平冯九焕刘向东刘桂富李金泉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分蘖数QTL
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5
2003年
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 :95个籼粳杂交育成水稻品种均划入粳型或偏粳型 ;6项亚种特征性状中穗壳色、酚反应、稃毛、叶毛及籽粒长宽比全部或大多表现典型粳型特性 ,少量为中间型或偏向籼型 ,穗节长表现中间类型最多 ,极少数为籼型和粳型 ;籼粳杂交F1 和育成品种的程氏指数和亚种特征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不密切 ,而F2 的相关性明显增大 ;
徐正进李金泉姜健荆彦辉张文忠陈温福张龙步
关键词:籼粳稻杂交品种特征性状经济性状
水稻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以包括34项质量性状和15项数量性状数据的丁氏收集稻种资源中的2262份为供试材料,采用3种抽样方法、3种类型的性状数据、8种系统聚类方法和调整的欧氏距离构建巢式核心种质,以确定一种最佳的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结果表明,抽样比例在2.2%~9.9%之间的核心子集已足以保持原群体最大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整合的质量数量性状构建的核心子集遗传多样性最大,优于仅由数量性状或质量性状构建的核心子集。采用优先取样结合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结合可变类平均法或类平均法构建的效果最好,由此得到150份核心种质,占原群体的6.6%。对核心种质的评价与验证表明,核心种质绝大部分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原群体,其表型频率方差均小于原群体,表型保留比例均达到100%,大部分数量性状的均值与原群体无显著差异,最大值、最小值、极差与原群体完全符合。150份核心种质较好地保存了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李晓玲李金泉卢永根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核心种质
籼粳稻主要形态解剖特性的类型间差异及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2001年
通过对籼粳亚种及杂交育成品种进行主要形态、解剖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分析以及形态生理特性与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籼粳稻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主要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均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 ,其主要形态性状、解剖性状。
姜健李金泉徐正进张龙步金成海
关键词:籼粳稻形态性状维管束性状生理性状经济性状水稻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 Ⅱ.主要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对籼粳稻杂交F1代的主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姜健李金泉徐正进张龙步金成海
关键词: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生理性状产量性状
亚洲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被引量:5
2007年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结果表明,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ⅰ)胚囊亲和性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ⅱ)杂种不活障碍,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以胚囊退化为主;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傅雪琳卢永根刘向东李金泉冯九焕
关键词:不可交配性杂种不育性细胞学机理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被引量:14
2009年
1926-1933年间,丁颖院士利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Griff)自然杂种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该品种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高,长势旺盛,对于寒害、热害及不良土壤等抵抗力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多种途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至少8辈95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24.6万hm2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稻育种史上是罕见的。研究表明,丁颖院士是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和利用的先驱。普通野生稻是拓宽水稻遗传多样性基础的重要材料,建立以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单片段代换系是利用其优异基因的有效途径。
李金泉杨秀青卢永根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选育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
姜健李金泉徐正进张龙步金成海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