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恩远

作品数:22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OBS
  • 9篇地壳
  • 9篇地震仪
  • 9篇海底
  • 9篇海底地震
  • 9篇海底地震仪
  • 8篇地壳结构
  • 7篇海盆
  • 3篇剖面
  • 2篇地壳结构特征
  • 2篇地壳速度
  • 2篇地壳速度结构
  • 2篇震相
  • 2篇深部地壳
  • 2篇深部地壳结构
  • 2篇陆缘
  • 2篇反演
  • 2篇俯冲
  • 2篇俯冲带
  • 1篇单道地震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深...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龙岩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2篇贺恩远
  • 15篇丘学林
  • 12篇赵明辉
  • 9篇张佳政
  • 5篇王建
  • 3篇徐辉龙
  • 3篇游庆瑜
  • 2篇王强
  • 2篇卫小冬
  • 2篇黄海波
  • 2篇黄海波
  • 2篇王元
  • 1篇王建
  • 1篇王强
  • 1篇郭兴伟
  • 1篇孙龙涛
  • 1篇郝天珧
  • 1篇刘海龄
  • 1篇徐亚
  • 1篇袁野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2014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贺恩远王建赵明辉丘学林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内部结构
横穿 “挑战者深渊”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初步研究成果
贺恩远丘学林王元陈传绪陈瀚
基于重处理数据的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被引量:6
2020年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于理解西北次海盆洋陆转换带属性及岩浆活动过程至关重要.OBS2006-2是一条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文章在原来数据基础上,增加了该测线上重新解编的2台OBS数据,展开了震相重新追踪与走时成像,获得了该测线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重新处理后的深部结构模型更加可靠;(2)沿NEE测线方向沉积基底变化较大可能与扩张后期较强的岩浆活动有关,Moho面埋深变化剧烈(23.5~11.8km),地壳厚度(20.5~6.5km)表现了由陆壳(西沙地块)到洋壳(西北次海盆)的变化;(3)模型中洋陆转换带宽度为~20km,Moho面埋深由15.0km剧烈抬升变浅到11.0km,地壳底部发育有~2km厚的高速层(7.2~7.4km s-1),地壳厚度(6~10km)在COT区间减薄~4km,表现为陆壳与洋壳的迅速转变.双峰海山的样品定年数据认为其形成于~23Ma,属于海盆停止扩张后的岩浆活动,具有9km厚的洋壳,其形成机制推测为在浮力驱动减压熔融作用下岩浆沿着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上涌形成.
王强王强张浩宇赵明辉贺恩远袁野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被引量:27
2013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定着后期地震结构反演模型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利用直达水波走时信息,综合最小二乘法反演原理,并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OBS降落海底的过程,完成了南海中央次海盆试验区39台OBS数据格式转换与位置校正工作;同时探讨了蒙特卡罗法应用于位置校正的精度问题.处理后OBS综合记录剖面中展示了多组清晰可靠、来自珍贝-黄岩火山链下深部结构中的波震相,如、和震相。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蒙特卡罗法震相海洋学
南海中央次海盆垂直残余扩张脊的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正>南海是全球低纬度区,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深海研究的一系列优越性(汪品先,2009)。根据Briais等人(1993)的磁异常条带模型,南海海盆的扩张年龄为30-16.5 Ma(根据Cand...
贺恩远赵明辉王建丘学林张佳政
海底地形校正在正确拾取OBS震相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岩石圈内部震相的展布特征,如南海东部次海盆中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的A4M4地震测线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横穿扩张脊的Y3Y4测线,强烈的地形高差变化增加了这些测线上OBS台站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难度。在震相拾取之前,通过地形校正方法消除海底地形对震相的影响;地形校正后,根据震相视速度及其展布趋势可以准确地识别震相,有效地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地形校正方法在上述地区的震相识别与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在其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OBS震相识别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王建赵明辉赵明辉张佳政贺恩远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海底地形震相识别地震剖面
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南幅)揭示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编制最新地学成果图件的需要,我们整合了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成果,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开展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编制工作.典型剖面(南幅)主要集成了南海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广角地震探测资料,运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结合拖网、钻井、地热、地质剖面等,以块体构造学说为编图思想编制而成.典型剖面(南幅)从华南以NNW-SSE向直抵苏拉威西海,穿过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3个陆缘-离散地块区(华南块体—南海北部陆缘、中沙地块、礼乐—北巴拉望地块)、4个海盆区(西北次海盆、中央海盆、苏禄海盆、苏拉威西海盆)、2个俯冲-岛弧区(卡加延脊、苏禄脊),这些构造单元一起构成了西太平洋边缘独特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自古特提斯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以来,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形成这种构造格局的过程中,地壳处在不断消亡和生成的动态循环之中,同时构造应力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通过对区域地球动力学的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位于三大板块交接的独特区域,以及受区域内复杂而丰富的俯冲作用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典型剖面编制工作,推动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区域内大地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为“跳出南海看南海”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例,同时启发我们未来加强对邻区研究空白区域的探索.
黎雨晗黄海波黄海波贺恩远丘学林丘学林刘海龄
关键词:典型剖面
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探测与深部地壳结构研究进展
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 探测与扩张脊深部地震结构研究'(91028002)按计划2011 年在南海中部完成三维海底地震仪(OBS)台阵和网格放炮测线,测区覆盖了珍贝—...
丘学林贺恩远王建赵明辉徐辉龙
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输入板块的地壳结构特征以及对俯冲系统的影响
马里亚纳俯冲带作为西太平洋超巨型俯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洋-洋俯冲的典型代表。相比于洋-陆型俯冲,此处演化历史清晰,构造单元明显,增生楔规模小,更易于利用地球物理学手段直接观测板片之间碰撞、变形等构造响应,是科学家了解地...
贺恩远丘学林丘学林王元赵明辉王元
文献传递
南海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的异常数据恢复被引量:12
2018年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有效放炮10800次,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但初步处理显示,新研发的25台OBS数据异常,未能识别有效震相,给后续计算模拟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本文对异常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数据格式检查、导航放炮时间查对、相邻台站信号对比、外部时间和内部时间分析等手段,发现数据异常的原因是采样间隔发生了变化,由设置的4.0ms变为实际的4.5ms,导致内部时间出错,无法正确裁截和对齐震相.新版仪器为节能优化,调低了CPU主频,导致在较高采样率情况下,实际采样间隔比预设要长,这是造成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修正采样间隔和数据重采样的方法,我们成功恢复了异常数据,获得了清晰的地震剖面.此项研究不仅挽救了宝贵的地震数据,为下一步地壳结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而且提升了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科学意义,可为今后国产仪器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张佳政丘学林赵明辉赵明辉游庆瑜贺恩远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巴士海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