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祥英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素协同在裸鼠体内诱发人胎肝细胞癌变的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和黄曲霉素 (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 ,以后每周注射AFB1,能诱发裸鼠成瘤。实验分为 4组 :A组为HBV +AFB1组 ,即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 ,同时注射ABF1;B组为HBV+ 组 ,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 ,不注射AFB1;C组为AFB1+ 组 ,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 ,注射AFB1;D组为对照组 ,用不感染HBV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于裸鼠 ,也不注射AFB1。结果 :A组成瘤率为 2 7 3% (6 / 2 2 ) ,B组 0 % ,C组 13 3%(2 / 15 ) ,D组 0 % ,所有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用EMA单抗检测 ,证实为人来源细胞。PCR和DNA狭缝印迹显示 :HBVX和HBVS基因阳性 ,证明HBV基因已到瘤细胞中。实验首次用人乙肝病毒协同AFB1在裸鼠体内诱发成功人肝细胞癌 ,证明了H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 。
- 蓝祥英郭秀婵周玲张永利沈忠英曾毅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恶性转化癌变
- 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素协同作用诱发人肝细胞癌细胞株的建立被引量:2
- 2001年
- 为了研究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黄曲霉素 (AFB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用HBV感染的人胚胎肝细胞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 ,以后每周皮下注射AFB1,在裸鼠体内成功地诱发了人肝细胞癌。选 3只裸鼠所形成的肿瘤组织 ,分别再接种裸鼠传代。在裸鼠体内传至 5代后 ,将瘤组织在体外培养、传代 ,建立了 3个肝癌细胞株 ,分别为CBH - 1a、CBH - 1b和CBH - 2。对 3个细胞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 ,细胞生长迅速 ,接触抑制消失 ,细胞增殖核计数Ki6 7阳性细胞占 38 2 %。用EMA单抗检测证实为人来源细胞。核酸原位杂交显示 ,细胞中HBV-X和HBV-S基因阳性 ,PCR可扩增出X 基因 ,证明HBV基因已到瘤细胞中。 3个细胞株细胞再接种裸鼠皮下 ,可再生成肿瘤。此实验证明了HBV协同AFB1在人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病因作用。同时 。
- 郭秀婵蓝祥英周玲滕智平张永利陈炯玉沈忠英曾毅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素肝癌细胞株癌变
- 带有逆转录病毒的恶性T淋巴细胞株的建立
- 1994年
- 从一例患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建立了一株恶件T淋巴细胞株CM—1,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用过滤的CM—1细胞的培养上清,可使多发性血管硬化症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成恶性T淋巴细胞,由此建立了CM—2细胞株。用CM—1和CM—2细胞皮下接种裸鼠,都能使裸鼠产生弥漫性恶性淋巴瘤。电镜下见到了类似于C型逆转录病毒的颗粒,逆转酶活性检测阳性。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表明CM—1和CM—2中不存在本室常用的其它病毒,证明这两株细胞中存在着一种可能是新的具有很强转化能力的逆转录病毒。该病毒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正在进行中。
- 蓝祥英曾毅章东洪明理王得新张永丽冯子敬汤美华冯宝章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T细胞细胞株
- 人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TLV-Ⅰ)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 1993年
- 1980年,美国的Poiesy和日本的Miyoshi等先后发现人类第一个C型逆转录病毒,后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TLV-1)。这类病毒以人T_4细胞亚群为靶细胞,并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有病原学关系。1985年,Gessain等报告在热痉挛性瘫痪病人(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血清和脑脊液中查出HTLV-Ⅰ抗体,1986年又在Colombia、Jamaica、Trinidad、Tobago和Ivory Coast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某些慢性脊髓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相似于TSP病人)的血清和脑脊液中有HTLV-Ⅰ抗体存在。
- 蓝祥英曾毅王得新陈筝何士勤郭树森欧阳美馨杜滨
-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嗜T淋巴细胞病毒
- 北京人血清中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被引量:1
- 1990年
- 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Human B-lymphotropic virus,HBLV)或称为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是198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alahuddin博士从一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细胞增生紊乱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分离到的。它属于双链D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和形状类似于人疱疹病毒,但与已知的疱疹病毒又无血清免疫学上的交叉反应。HHV-6有广泛的宿主细胞范围,可感染来源于人脐带血、骨髓和脾的新鲜白细胞。某些已建立的人血源性细胞株和来源于神经系统的细胞株,也可受其感染。EB病毒能诱导细胞产生HHV-6受体,有EB病毒基因的细胞极易感染HHV-6。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凡HHV-6感染的细胞皆可合并感染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 蓝祥英曾毅D.V.AblashiM.YavadC.ZompettaR.Gallo
- 关键词:抗体检测
- 一株释放逆转录病毒样颗粒的人恶性T淋巴细胞株的建立被引量:1
- 1992年
- 随着人类逆转录病毒(如HTLV、HIV-1、HIV-2)研究的深入,已发现此类病毒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艾滋病有关。我们曾检测300多例神经系统病人血清,发现5例病人有HTLV-1抗体存在。为了进一步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毒病因,我们开展了血细胞培养及其它研究,获得一株非常特殊的细胞株,称之为CM-1细胞株,现将初步检测的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 蓝祥英曾毅王得新冯子敬汤美华纪燕于庚庚李昆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细胞
- 我国人群中HTLV-1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 薛守贵何士勤蓝祥英曾毅陈国
- 1982年2月 ̄1995年9月,为摸清中国人群中嗜人T细胞Ⅰ型病毒(HTLV-1)感染情况,作为卫生部专题,进行了研究。血清流行病学。1982 ̄1985年,检测28个省市(自治区)近2万人HTLV-1抗体,发现8例阳性。...
- 关键词:
- 关键词:白血病病毒病血清诊断流行病学
- CM_2细胞株及其类C型逆转录病毒的电镜观察
- 1994年
- 本文报告了CM_2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所携带的C型病毒颗粒形态和形态发生。细胞大小约7-15μm,细胞及其核的多形性具有恶性淋巴细胞特征。在细胞外和细胞内扩张的内质网地中可见大量C型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大小约68.1-94.3nm,平均81.2nm。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多数具有大小、形态各异的致密核芯,而在内质网池中病毒颗粒的核芯多数呈低密度。病毒颗粒从细胞膜通过芽生方式形成。
- 洪明理蓝祥英付治锋李云生曾毅童洁任家强章东冯子敬张永利王得新
-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病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