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健卫

作品数:42 被引量:607H指数:1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6篇内镜
  • 15篇肿瘤
  • 13篇黏膜
  • 12篇黏膜下
  • 12篇膜下
  • 9篇胃肠
  • 9篇消化道
  • 9篇化道
  • 8篇切除
  • 8篇内镜黏膜
  • 8篇内镜黏膜下
  • 7篇直肠
  • 7篇黏膜下剥离术
  • 7篇内镜黏膜下剥...
  • 7篇内镜黏膜下剥...
  • 7篇剥离术
  • 6篇上消化道
  • 6篇内窥镜
  • 6篇窥镜
  • 5篇食管

机构

  • 42篇复旦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微创优通医疗...

作者

  • 42篇胡健卫
  • 32篇周平红
  • 29篇姚礼庆
  • 28篇徐美东
  • 21篇秦文政
  • 19篇蔡明琰
  • 18篇钟芸诗
  • 18篇陈巍峰
  • 15篇马丽黎
  • 14篇张轶群
  • 13篇刘靖正
  • 13篇李全林
  • 9篇任重
  • 7篇陈世耀
  • 5篇秦新裕
  • 4篇牛伟新
  • 4篇李亮
  • 4篇洪信强
  • 3篇许剑民
  • 3篇王萍

传媒

  • 13篇中华消化内镜...
  • 8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三年疗效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刘靖正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
关键词:胃肿瘤癌前状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治疗752例被引量:11
2012年
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普遍认为胃肠道息肉易发生癌变,其癌变潜力除了与息肉的组织学分型、异型程度有关外,还与息肉大小有关,因此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刘靖正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胡健卫秦文政马丽黎蔡明琰
关键词: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治疗胃肠道息肉组织学分型消化道息肉多发病
CD40配体刺激的树突细胞增强CEA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CD40配体(CD40L)对CEA转基因小鼠中的树突细胞(Dc)的激活作用,并进一步评价其对DC诱导的细胞免疫的效能。方法使用CEA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通过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在体外的刺激,贴壁法定向诱导分化出未成熟DC,利用CD40L刺激DC成熟后.体外荷载CEA526-533抗原肽.使DC具备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能力。通过定量测定DC表面分子、DC分泌的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等来研究DC诱导细胞免疫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DC的IL-12分泌量为(937.81±51.99)pg/10^6 DC,明显高于对照组[(83.06±8.58)pg/10^6DC,P〈0.01]。实验组DC的促CD8+T细胞及脾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刺激CD8T细胞增殖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的IFN-γ分泌量分别为(33.900±4.550)和(5.226±0.46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脾细胞增殖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的IFN-1分泌量为(69.802±11.407)和(2.912±0.562)ng/L,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EA转基因小鼠的动物模型中.体外使用CD40L刺激骨髓来源DC可以促进其分化成熟,该成熟DC能有效增强CEA转基因小鼠的细胞免疫。
胡健卫洪信强秦新裕姚礼庆许剑民牛伟新
关键词:CD40配体树突细胞肿瘤疫苗胃肠道肿瘤细胞免疫
贲门失弛缓症肠间质细胞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免疫组化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AC)与肠间质细胞(ICC)及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AC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6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中取活检组织作为实验组标本;选取非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手术患者15例,切取食管下括约肌作为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微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观察ICC和由一氧化氮合酶在两组食管下括约肌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计算肠间质细胞的个数和半定量判定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强度。结果光镜下观察,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中有肠间质细胞分布,呈梭形,两端细长突起,弥散分布在肌层中,与肌束平行走向,部分肠间质细胞间突起相互连接,每切片平均计数(11.2±7.4)个。实验组中肠间质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突起不明显,每切片平均计数(5.8±5.6)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下括约肌中也可见一氧化氮合酶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染色神经纤维粗大,染色深,实验组中神经纤维纤细,染色淡,分布稀疏,两组在染色强度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肠间质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中分布和表达异常,两者可能与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有关。
李亮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蔡明琰胡健卫李全林刘靖正崔钊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肠间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探被引量:110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研究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6~62岁,平均43岁,病程2-20年,平均8.4年。POEM的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术,手术时间45-115min,平均68.5min,黏膜下隧道长度8~13cm,平均9.5cm,环形肌切开长度7~11cm,平均8.5cm,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4个月,平均2.5个月,7例吞咽困难明显得到解除;1例术后15d出现进食困难及呕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窦道形成,行内镜下窦道切开。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POEM治疗AC短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解除AC患者吞咽困难,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观察。
周平红姚礼庆蔡明琰钟芸诗任重徐美东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李亮刘靖正王萍秦新裕
关键词:吞咽障碍食管失弛症内窥镜
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方法的选择与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钟芸诗李全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蔡明琰姚礼庆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食管胃交界部固有肌层内镜切除
荷载肿瘤干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观察荷载肿瘤干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法筛选肿瘤细胞中乙醛脱氢酶阳性(ALDH+)细胞;利用无血清培养基中细胞克隆球形成实验和皮下成瘤实验,验证所得ALDH+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然后通过冻融裂解法制备肿瘤干细胞抗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分泌量,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普通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Hepa1-6 ALDH+细胞所占比例为3.27%,B16 ALDH+细胞所占比例为3.40%;所得ALDH+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肿瘤干细胞抗原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可使DC分泌更多IL-12(P <0.05),能诱导针对普通肿瘤细胞更强的CTL杀伤作用(P<0.05);肿瘤干细胞抗原与各对照组比较,可以诱导针对肿瘤干细胞更强的CTL杀伤作用(P<0.05),尤其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值(E∶T)为40∶1时,在Hepa1-6和B16两种细胞株中对肿瘤干细胞杀伤率分别达到(56.5±4.6)%和(60.5±5.5)%.结论 荷载肿瘤干细胞抗原的DC可以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诱导针对肿瘤干细胞及肿瘤细胞更强的CTL杀伤作用.
林生力杨孟选董天庚易拓洪信强胡健卫张震牛伟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初探被引量:103
2011年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蔡明琰钟芸诗陈巍峰张轶群马丽黎秦文政胡健卫任重陈世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应用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40例消化道囊肿病变位于食管8例,胃11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16例。37例(92.5%)病灶获完整剥除。术中结肠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大出血1例,三腔管压迫后成功止血。术后病理显示,37例完整剥除标本囊壁完整,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病变累及。36例患者获得了6-12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囊肿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秦文政周平红李全林徐美东张轶群钟芸诗陈巍峰马丽黎胡健卫蔡明琰姚礼庆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直肠固有肌层肿瘤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健卫周平红姚礼庆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徐美东
关键词:直肠肿瘤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