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理变异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叶凋落物
  • 1篇生物量
  • 1篇失重
  • 1篇区划
  • 1篇种源
  • 1篇自然分布
  • 1篇桤木
  • 1篇物量
  • 1篇淋溶
  • 1篇毛竹
  • 1篇毛竹纯林
  • 1篇苗高生长
  • 1篇苗期
  • 1篇苗期生长
  • 1篇果实

机构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浙江省安吉县...

作者

  • 3篇王惠雄
  • 1篇李纪元
  • 1篇谢锦忠
  • 1篇李桂英
  • 1篇饶龙兵
  • 1篇方敏瑜
  • 1篇陈益泰
  • 1篇傅懋毅
  • 1篇潘德寿

传媒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8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竹林养分循环Ⅰ.毛竹纯林的叶凋落物及其分解被引量:43
1989年
在我国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主要产区的四片试验地上,随机布置了21个区组90个集叶斗,持续观察3a,以研究林内叶凋落物的动态。在相同立地上,又用同样方法布置20个区组400个落叶分解袋,通过林地潜育定期采集潜育样和样袋中残留物养分含量分析等方法,研究凋落物分解时的失重速率和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反馈。试验结果表明,毛竹林叶凋落物量在其年变化周期中有两个高峰期,峰值的出现时间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迟早不一。第一高峰值所代表的叶凋落物量因林分的生长特性不同其占全年总量的百分数变动于17—56%之间。竹叶凋落物在分解时其失重速率在初始期变化较快,但经20周林地潜育后渐趋稳定;养分的反馈情况因元素的不同而异,一些大量元素在其向土壤释放前于凋落物分解后的残留物中先有一个累积阶段。
傅懋毅方敏瑜谢锦忠陈艳芳王惠雄
关键词:毛竹叶凋落物失重淋溶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地理变异研究被引量:35
2001年
对采自 15个省区的 55个枫杨种源种子在浙江安吉进行苗期试验。参试种源表现出明显的苗期生长差异 ,苗高的极差达 163% ,地径极差达 180 % ,生物量极差达 194 %。种源苗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及垂直变异趋势 ,枫杨南部分布区及低海拔种源的高生长一般优于北部分布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种源。枫杨在长江中下游亚区、江南丘陵及华南亚区、漓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贵川陕西部亚区、北部亚区内表现出各自的亚区变异模式。根据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等主要性状 ,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函数I=0 .1167X1(总干质量 /g) +0 .0 750X2 (苗高 /cm) - 0 .12 31X3(地径/cm) ,并评选出 6个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 ,即江西南部的信丰 ,贵州东北部的思南 ,陕西中部的汉中 ,湖南洞庭湖的益阳 ,重庆的涪陵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安种源。
李纪元饶龙兵王惠雄潘德寿
关键词:枫杨种源地理变异生物量苗高生长
桤木自然分布区内表型变异的研究被引量:56
1999年
调查研究了我国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2 1个不同产地桤木天然林或人工林的生长、果实形态、树皮形态、干形、材色和木材密度等表型特征 ,发现桤木种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产地变异和 (或 )个体变异 ;其中木材密度和果实形态特征 ,产地内株间差异明显大于产地间差异。根据桤木果柄长度 ,果实大小、形状 ,木材密度 ,材色等 8个性状的产地变异 ,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 ,将桤木自然分布区初步划分为川西南区、川中 -西北区、川北区和鄂西 -渝东区 4个产区 ,其中 ,川西南产区自然条件优越 。
陈益泰李桂英王惠雄
关键词:桤木自然分布区划表型变异果实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