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辉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小板
  • 4篇输血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肝素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溶血
  • 2篇溶血性输血反...
  • 2篇输血反应
  • 2篇抗体筛查
  • 2篇不规则抗体
  • 2篇不规则抗体筛...
  • 1篇弹力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布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血量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机构

  • 9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9篇汪辉
  • 5篇苗美娟
  • 5篇王京华
  • 4篇贾瑞春
  • 4篇陈曦
  • 4篇仝东霞
  • 4篇刘菲
  • 2篇赵弘
  • 2篇闫冬梅
  • 2篇杨志平
  • 1篇刘娟
  • 1篇车德海
  • 1篇蒋燕
  • 1篇鞠威
  • 1篇王春颖
  • 1篇谢蕊
  • 1篇韩碧清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FcγRⅢB基因多态性分布与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FcγRⅢB基因多态性与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析30例HIT患者和60例对照者(使用肝素的非HIT患者)FcγRⅢB的基因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FcγRⅢB-NA2/NA2在HIT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NA2等位基因频率在HIT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FcγRⅢB-NA2/NA2可能是Ⅱ型HIT发病的一个易感因素。
贾瑞春汪辉王京华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易感性
HIT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断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HIT抗体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中的诊断价值,使其作为1项有价值的指标,较早诊断HIT,减少HITTS的发生。方法选择2007-02~2007-12间,随机连续观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管外科应用普通肝素治疗的46例住院患者。结果实验组中HIT抗体阳性例数为21例,对照组HIT抗体阳性例数为2例。实验组中有7例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范围25%~53.4%),且HIT抗体阳性,该7例患者后经功能性检查确诊为HIT患者。结论HIT抗体检测的实验敏感性较高,且不涉及放射性,操作简单。该方法可在实验室开展,与血小板计数检测结合可对应用肝素的患者进行初筛,防止HITTS的发生。
苗美娟汪辉仝东霞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症
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汪辉王京华苗美娟仝东霞刘菲韩碧清陈曦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抗体筛查溶血性输血反应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肝素治疗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病情况,探索血小板计数监测HIT的可行性及HIT抗体检测对HIT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血管外科应用普通肝素(UFH)治疗的145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于应用UFH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小板计数、HIT抗体ELISA检测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HIPA)等实验室检测。结果145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40例(27.6%),HIT抗体阳性59例(40.7%),HIPA阳性26例(17.9%),诊断HIT24例(16.5%),其中发生HIT并血栓形成综合征(HITTS)5例(发病率3.4%,占HIT患者的20.8%)。多数HIT患者(15例,62.5%)血小板减少与HIT抗体阳性、HtPA阳性同时发生。24例HIT患者的缸小板计数均在停用UFH后3~6d恢复到正常或达到用UFH前水平。结论通过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联合HIT、抗体ELISA法检测及H1PA,可以早期诊断HIT,及时停用UFH,换用抗凝剂,HITTS的发生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减少致残、死亡的发生。
王京华王春颖谢蕊车德海贾瑞春鞠威苗美娟汪辉蒋燕仝东霞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
联合检测PAIg与CD41+淋巴样小巨核对ITP及MDS鉴别诊断的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CD41+淋巴样小巨核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对ITP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样本取自两组患者。一组为ITP患者,另一组为MDS患者。在CD41患者检测中,ITP患者组与MDS患者组进行了比较。ELISA方法用来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包括PAIgA、PAIgM和PAIgG。CD41阳性淋巴样小巨核的检测采用生物素酶连亲和-碱性磷酸酶标法。抗CD41抗体是单克隆抗体。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卡方检验。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中,ITP组49例患者的PAIg检出阳性率为81.6%,MDS组9例患者PAIg阳性率为33.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酶联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TP组和MDS组淋巴样小巨核CD41阳性表达显示,ITP组阳性率为5%(1/20),而MDS组阳性率为58.3%(21/36)。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CD41+淋巴样小巨核的表达可作为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ITP患者;同时对判断ITP患者的效果及预后,以及提高IT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CD41+淋巴样小巨核可作为ITP与MDS的鉴别诊断依据。
陈曦王文江刘娟汪辉王京华
关键词:ITPELISAPAIGCD41
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汪辉王京华苗美娟仝东霞刘菲韩碧清陈曦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抗体筛查溶血性输血反应
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INR D-D水平对脓毒血症伴DIC早期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水平对脓毒血症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79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DIC分为非DIC组87例、DIC组9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栓弹力图参数、INR、D-D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参数、INR、D-D水平差异,分析在DIC组患者不同分级、分期中的表达状况。分析脓毒血症伴DIC发生的影响因素、血栓弹力图参数与INR、D-D的相关性及对脓毒血症伴DIC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DIC组、非DIC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INR、D-D高于非DIC组,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低于非DI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患者R值、K值、INR、D-D高于DIC前期患者,α角、MA值、CI值低于DIC前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期患者R值、K值、INR、D-D高于低凝期、高凝期患者,α角、MA值、CI值低于低凝期、高凝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个数、脓毒性休克、器官衰竭、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R值、K值、α角、MA值、CI值、INR、D-D均是影响脓毒血症伴DI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检验显示,R值、K值与INR、D-D正相关(P<0.05);α角、MA值、CI值与INR、D-D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INR、D-D诊断脓毒血症伴DIC的效能优于单项诊断,诊断AUC为0.94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0%、87.93%。对92例脓毒血症伴DIC患者行28d预后随访,结果发现,36例患者28d内死亡,死亡率为39.79%,预后死亡率较高。结论:血栓弹力图与INR、D-D联合可准确诊断脓毒血症伴DIC,从而为临床正确诊治提供支持,降低预后死亡率。
闫冬梅汪辉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国际标准化比值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自噬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大量输血(MT)患者在输血前后血小板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备有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大量输血前后静脉血,利用qRT-PCR检测血小板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的表达,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LC3以及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血常规检测输血后,患者Hct和Hb水平升高但Plt降低(P<0.05)。qRT-PCR检测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血浆Atg5(1.091±0.097 vs 4.929±0.402)和Atg7 (1.086±0.119 vs 3.771±2.113)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血浆Atg5(1.007±0.103 vs 3.435±1.842)、Atg7 (1.045±0.119 vs 2.682±1.570)和LC3Ⅱ/Ⅰ(1.022±0.104 vs 3.101±1.905)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大量输后患者血小板血浆及Rap处理后,LC3Ⅱ/Ⅰ表达量升高而p-Ak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血浆及Tricirbine处理后,LC3Ⅱ/Ⅰ表达量升高而p-mTOR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大量输血能活化血小板自噬反应,这可能与抑制Akt/mTOR通路激活相关。
汪辉杨志平闫冬梅陈曦苗美娟贾瑞春赵弘刘菲
关键词:大量输血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治疗中限制输血量对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限制输血输液量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采用限制输血输液量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其它常规止血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相对无限制大量输血输液方法治疗,余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4h、48h、72h内出血停止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24h、48h、72h内出血停止例数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限制输血输液量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止血率高,其作用明显优于相对无限制输血输液量对其治疗的疗效。
刘菲杨志平赵弘汪辉贾瑞春
关键词:输血量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