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小板
  • 4篇血小板减少
  • 4篇肝素
  • 3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性
  • 2篇动脉硬化性闭...
  • 2篇动脉硬化性闭...
  • 2篇溶血
  • 2篇溶血性输血反...
  • 2篇输血
  • 2篇输血反应
  • 2篇下肢
  • 2篇下肢动脉
  • 2篇下肢动脉硬化
  • 2篇下肢动脉硬化...
  • 2篇下肢动脉硬化...
  • 2篇免疫
  • 2篇抗体筛查

机构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8篇仝东霞
  • 5篇苗美娟
  • 4篇汪辉
  • 3篇王京华
  • 2篇韩碧清
  • 2篇陈曦
  • 2篇李吉和
  • 2篇刘菲
  • 2篇韩碧清
  • 1篇汪辉
  • 1篇贾瑞春
  • 1篇戴海滨
  • 1篇王新春
  • 1篇车德海
  • 1篇姜永芳
  • 1篇蒋燕
  • 1篇鞠威
  • 1篇周淑秋
  • 1篇王春颖
  • 1篇谢蕊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组织中H_2S/CSE体系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中硫化氢(H2S)含量变化和心肌组织中H2S/CSE体系变化及其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静脉注射脂多糖(LPS)的方法制备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PG,H2S代谢酶抑制剂)组、LPS+NaHS(H2S供体)组。观察给药后4 h内大鼠颈动脉平均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根据血压入选动物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H2S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中H2S含量及测定CSE的酶活性,运用RT-PCR方法,对CSE表达情况进行半定性分析。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血压迅速下降,血浆H2S含量显著增高,且血浆中H2S含量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LPS注射后1、2、4 h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913和-0.908(均P<0.05);心肌组织中H2S含量明显升高,CSE活性和CSE mRNA表达也明显升高,并出现心肌组织损伤;②给予NaHS后,与LPS组相比,大鼠血浆H2S含量增高,血压明显下降(均P<0.05),心肌组织损伤加重,心肌组织中H2S含量、CSE活性及CSE mRNA的表达增高;③给予PPG后,与LPS组相比,能显著抑制血浆H2S含量的增高,并可显著减轻LPS所致的血压下降(均P<0.05)和心肌组织损伤,降低心肌组织中H2S含量、CSE酶活性及CSE mRNA的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和LPS+NaHS组CSE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而LPS+PPG组则表达降低。结论内源性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损伤性因素参与了内毒素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且心肌组织中H2S/CSE体系参与了心肌损伤过程并造成心脏功能下降。
李吉和仝东霞徐新兵韩碧清王新春
关键词:内源性硫化氢胱硫醚-Γ-裂解酶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
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汪辉王京华苗美娟仝东霞刘菲韩碧清陈曦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抗体筛查溶血性输血反应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肝素治疗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病情况,探索血小板计数监测HIT的可行性及HIT抗体检测对HIT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血管外科应用普通肝素(UFH)治疗的145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于应用UFH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血小板计数、HIT抗体ELISA检测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HIPA)等实验室检测。结果145例患者中血小板减少40例(27.6%),HIT抗体阳性59例(40.7%),HIPA阳性26例(17.9%),诊断HIT24例(16.5%),其中发生HIT并血栓形成综合征(HITTS)5例(发病率3.4%,占HIT患者的20.8%)。多数HIT患者(15例,62.5%)血小板减少与HIT抗体阳性、HtPA阳性同时发生。24例HIT患者的缸小板计数均在停用UFH后3~6d恢复到正常或达到用UFH前水平。结论通过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联合HIT、抗体ELISA法检测及H1PA,可以早期诊断HIT,及时停用UFH,换用抗凝剂,HITTS的发生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减少致残、死亡的发生。
王京华王春颖谢蕊车德海贾瑞春鞠威苗美娟汪辉蒋燕仝东霞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
HIT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断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HIT抗体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中的诊断价值,使其作为1项有价值的指标,较早诊断HIT,减少HITTS的发生。方法选择2007-02~2007-12间,随机连续观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血管外科应用普通肝素治疗的46例住院患者。结果实验组中HIT抗体阳性例数为21例,对照组HIT抗体阳性例数为2例。实验组中有7例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范围25%~53.4%),且HIT抗体阳性,该7例患者后经功能性检查确诊为HIT患者。结论HIT抗体检测的实验敏感性较高,且不涉及放射性,操作简单。该方法可在实验室开展,与血小板计数检测结合可对应用肝素的患者进行初筛,防止HITTS的发生。
苗美娟汪辉仝东霞
关键词:肝素血小板减少症
HIT抗体检测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肝素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常用的抗凝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应用肝素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常引起致命的动、静脉血栓,称为肝...
仝东霞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肝素血小板减少症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
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汪辉王京华苗美娟仝东霞刘菲韩碧清陈曦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抗体筛查溶血性输血反应
HIT抗体检测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HIT抗体在HI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IT抗体,进一步观测应用肝素的患者HIT抗体的产生情况,临床观察血管外科应用普通肝素治疗49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组为应用肝素治疗后的49名患者血清,对照组为应用肝素治疗前该49名患者血清,分别进行HIT抗体检测。结果:实验组中HIT抗体阳性例数为21例,对照组为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9例患者血小板下降(血小板下降范围23.3%~63.8%),其中8例HIT抗体阳性,1例抗体阴性。该9例患者后经功能性检查确诊为HIT患者。其中2例患者血小板下降早于HIT抗体的出现,其余6例患者血小板下降时间比HIT抗体出现时间晚。HIT发病率为18.37%。结论:HIT抗体检测的实验敏感性较高,且不涉及放射性,操作简单,快捷。与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检测结合可对应用肝素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初筛。
仝东霞李吉和韩碧清苗美娟汪辉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肝素血小板减少症
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免疫学变化及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免疫学指标改变,探讨其病因构成及预后。并研究骨髓Coombs试验在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6例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免疫指标,T细胞亚群,骨髓Coombs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免疫指标的变化,给予部分患者试验性用药,出院后随访一年。另以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再障对照组,以22例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oombs试验阳性率的差异,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位患者,18例诊断明确:5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骨髓纤维化,1例肝癌,2例与妊娠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18例诊断不明确:8例患者于试验性升血治疗后血象好转,2例好转不明显,8例失访。骨髓Coombs试验阳性率在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组(16.7%)高于再障对照组(X2=4.621,P<0.05),也高于正常对照组(X2﹦4.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试验性激素治疗及长期随访,有利于疾病的最终诊断。2免疫指标的检查及动态监测对明确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十分重要。3骨髓Coombs试验对明确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有重要意义。
韩碧清仝东霞姜永芳李吉和戴海滨周淑秋
关键词:免疫学随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