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敏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GF-β调节的自噬与肾纤维化被引量:10
- 2016年
- 慢性肾脏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2012年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慢性肾病发病率达10.8%[1],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目前还无有效治疗手段。肾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共同结局,其病理特点包括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管扩张或萎缩、细胞凋亡等。因此,寻找肾纤维化新的治疗靶点,减缓和逆转慢性肾脏疾病进程,
- 喻婧毕敏李冰
- 关键词:肾纤维化TGF慢性肾脏疾病自噬终末期肾脏病
- 冠心病介入术后血浆中NO和Vwf的变化
- 2005年
- 目的:检测冠心病介入术前后血浆中NO和VWF的水平。方法:对18例接受PTCA的冠心病患者及10例单纯行冠脉造影者,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5min,术后1h采股动脉血分别用还原酶法和ELISA法测定NO和VWF水平。结果:CAG组血浆NO和VWF水平各时点无差异,PTCA者NO水平术后5min即降低而VWF在术后1h上升(P<0.05)。结论:PTCA作为一种机械血管再通术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提示加强对内皮的保护改善内皮功能有利预后。
- 郎宁王晓云毕敏
- 关键词:一氧化氮假血友病因子
- ACE基因多态性与ADPKD的关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I转换酶基因 (ACE基因 )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对 6 2例ADPKD患者和 96例健康对照者ACE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ADPK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明显 ;ADPKD肾功能不全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ADPK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 毕敏薛继强张淼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多囊肾
-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因素与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因素与肾病综合征(NS)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实验组,4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Hcy、叶酸(FA)、维生素B6(VB6)、维生素B12(VB12)、血脂、凝血及肾功能的异同,并分析实验组Hcy水平与其代谢因素的关系。结果(1)两组Hcy、FA、VB6、VB1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血脂及凝血机制显著异常;(2)Hcy与APTT、FA、VB6、VB12水平呈负相关,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其中VB6对Hcy影响最大。结论Hcy及其代谢因素与NS密切相关,Hcy与APTT、FA、VB6、VB12水平呈负相关,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其中VB6对Hcy影响最大。
- 李冰薛继强李春媚毕敏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
- 利用与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性对黑龙江省汉族人群进行ADPKD的症前诊断
- 2011年
- 目的:利用与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的多态性对黑龙江省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disease ADPKD)家系成员进行症状前诊断。方法:扩增PKD1基因内部(KG8)及基因两侧(AC2.5、CW4)共三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测,银染,最后进行家系连锁分析。结果:家系1中一名男孩携带了PKD1突变基因,处于发病前期。结论:通过连锁分析ADPKD进行连锁分析能高效、快捷、准确地进行早期诊断。
- 王禹霄张承巍薛继强毕敏李春媚
-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微卫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研究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对103例ADPKD患者及16个ADPKD家系(患者35例,非患病直系亲属30人)进行ACE基因多态性分析。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以发病年龄、肝囊肿、高血压、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血尿等为主要参数,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该病ACE基因多态性与ADPKD的关系。结果DD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比DI型患者早7.2岁[(31.90±11.41)岁比(39.10±10.08)岁];DD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比Ⅱ型患者[(46.15±14.74)岁]早14.25岁;DI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比Ⅱ型患者早7.05岁,各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高血压、血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个家系检查结果显示,ACE基因多态性在ADPKD家系中具有遗传连锁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家系中患病与非患病者ACE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系中患病与非患病者男女之间ACE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系中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之间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型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早,Ⅱ型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晚,DI型居中:DI型患者血尿的发生率较高,Ⅱ型患者血尿的发生率较低。DI型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ACE基因多态性在ADPKD家系中不提供基因诊断信息;ACE基因多态性与人ADPKD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ACE基因多态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DD型基因型是ADPKD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易感因素。
- 薛继强马吉芳毕敏李海红王雨潇李纳琦
- 关键词:肽基二肽酶A基因
- Castleman病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Castleman 病(CD)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由美国病理医生 Castleman 等[1]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近来个案报道增多,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CD 临床表现多样,既可表现为单个淋巴结区淋巴结肿大,亦可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或不伴系统损害症状。
- 何奕昕毕敏李冰
- 关键词:CAST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