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艳菊

作品数:82 被引量:2,023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8篇气候
  • 22篇降水
  • 21篇季风
  • 10篇气候异常
  • 9篇水汽
  • 9篇气候变化
  • 9篇气候特征
  • 9篇气象
  • 9篇夏季
  • 8篇中国气候
  • 8篇季风爆发
  • 8篇海温
  • 7篇天气气候
  • 7篇气温
  • 7篇夏季风
  • 7篇环流
  • 7篇厄尔尼诺
  • 6篇水汽输送
  • 6篇天气气候事件
  • 6篇气候事件

机构

  • 7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8篇中国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天津市气象科...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国家气象信息...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教育部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82篇柳艳菊
  • 31篇丁一汇
  • 14篇王遵娅
  • 12篇司东
  • 11篇王东阡
  • 10篇王朋岭
  • 10篇宋亚芳
  • 8篇周兵
  • 8篇郭艳君
  • 8篇袁媛
  • 8篇王艳姣
  • 6篇李多
  • 6篇张颖娴
  • 5篇蔡雯悦
  • 5篇李巧萍
  • 5篇张锦
  • 5篇钟海玲
  • 5篇孙丞虎
  • 5篇闫俊岳
  • 5篇孙冷

传媒

  • 26篇气象
  • 12篇气象学报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4篇水科学进展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大气科学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被引量:158
2007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丁一汇柳俊杰孙颖柳艳菊何金海宋亚芳
关键词:梅雨夏季风
我国月降水量气候噪声的估计被引量:6
2000年
利用我国大陆均匀分布的 70个测站 1 961~ 1 99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 ,讨论了月降水量的气候噪声的 3种估计方法 ,并分别用改进后的方法估计了 1、4、7、1 0月四个有代表性月份降水量的气候噪声 .结果表明 :我国月降水量的气候噪声随着降水量增加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夏季月份的噪声显著大于冬季月份 ,秋季月份稍高于春季月份 .从空间分布看 ,春、夏、秋、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噪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明显减小 .
柳艳菊马开玉林振山
关键词:月降水量气候噪声降水量气候变化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对江淮梅雨降水预报的检验被引量:11
2009年
以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BCC_CM1.0)20年的预报产品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江淮梅雨的预报能力以及梅雨预报中存在误差的可能原因。试验表明:BCC_CM1.0对江淮梅雨降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模式基本上能够预报出气候态下梅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尽管其方差贡献率和时间系数与观测相比有偏差,但模式还是能够预报出梅雨降水的主要模态。气候平均下,BCC_CM1.0模式预报的梅雨雨带位置偏北,因而预报的江淮流域长江以北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南预报的降水偏少。同时发现模式对江淮流域梅雨期中等强度降水预报较好,雨强概率分布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而对大雨强降水和小雨强降水预报相对较差。合成分析发现,江淮流域雨带偏北、降水偏少时,模式的预报能力较好;而江淮流域雨带偏南、降水偏多时,模式预报能力相对较差。BCC_CM1.0对高度场的预报普遍偏低,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上空有一个虚假的低值中心,对副热带高压的预报也偏弱,这样使得东亚季风区气压梯度增加,从而导致预报的东亚夏季风偏强、向北推进的幅度加大,最终致使预报的梅雨雨带偏北。此外,比湿场预报的偏差也可能是造成梅雨雨带偏北的原因之一。
司东丁一汇柳艳菊
关键词:海气耦合模式江淮梅雨降雨预报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该模式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十分敏感,其中以Kuo积云参数化方案为最好,可以比较成功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爆发前后高、低层风场的剧烈变化以及季风与季风雨带的向北推进。然而该方案对于雨量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模拟,与观测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位置模拟偏北、偏东;南海地区的降水量模拟偏少、降水范围偏小。此外,采用4种参数化方案(Kuo,Grell,MFS,Betts-Miller)集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单个方案的结果,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对南海地区季风爆发后降水的模拟上。
丁一汇柳艳菊
关键词:数值模拟
2018年春季气候异常及可能成因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的分布特点。自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中高纬上空的纬向波列及东亚低层维持的异常偏南气流是2018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且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是关键环流系统。亚洲中低纬上空均为异常高压脊控制,尤其是东北亚上空的高脊造成了2018年春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乌拉尔山以东低槽有利于冷空气爆发南下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引导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向北影响我国,冷暖气流交汇从而造成了长江以北地区及华西降水偏多,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则导致江南南部至华南少雨。另外,虽然2017/2018年冬季发生了一次弱的La Nina事件,并且2018年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模态(NAT)呈较强的正位相,但其对中国2018年春季降水异常影响较小,而以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主导。进一步分析发现,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与中国春季温度和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易于造成中国气温偏高;东部降水"南少北多"且华西多雨。两个关键环流系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均与欧亚遥相关(EU)波列关系密切。同时,东北亚上空的脊还与北极涛动(AO)正位相具有高相关。
王遵娅柳艳菊丁婷李多洪洁莉
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异常的先兆特征和预测方法被引量:8
2013年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61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和同期及前期环境场特征,并建立了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显著周期在3年左右;黄河中游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同期东亚高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以及贝加尔湖附近低槽的影响,当急流和副高偏强(弱)偏北(南)、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低(高)时,黄河中游降水偏多(少)。另外,前期秋季南方涛动指数、北非副热带高压(20°W^60°E)、南海副热带高压(100°~120°E)、北半球副高强度及北半球极涡强度发生异常时,对夏季环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黄河中游夏季降水,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评估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黄河中游夏季降水的定量预测。
宋文玲顾薇柳艳菊刘长征
关键词:黄河中游夏季降水
2016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2016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11.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仅次于2008年(11.8℃);全国平均降水量174.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1.7%,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仅次于1952年(187.1 mm)及1973年(179.1 mm)。季内主要发生极端日降温及极端日降水量事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斜压波列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受高空槽控制,而东北地区则处于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形势,利于上述地区降水偏多。此外,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地区盛行反气旋异常环流,将大量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地区,有利于南方地区降水偏多。
邵勰柳艳菊孙丞虎李多
关键词:高空槽厄尔尼诺事件反气旋
2011年长江中下游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从降水量、无降水日数、连续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指数(CI)等指标对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气象干旱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a同期最少,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影响范围均为近60a同期最大,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近几十年来同期罕见。此次严重气象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干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为近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发生的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对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影响。还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角度对气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2011年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对流系统不活跃,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弱,是造成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
陈鲜艳周兵钟海玲柳艳菊
关键词:春季气象干旱
2020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被引量:14
2021年
2020年,我国全年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特征。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八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偏暖显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 mm,比常年偏多10.3%,春季降水偏少,冬、夏、秋三季均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均偏早,降水量偏少;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偏多;梅雨季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量偏多,梅雨持续时间和梅雨量均为1961年以来之最;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降水量偏多。2020年,登陆台风偏少,影响时段和地域集中,灾损偏轻。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其他气象灾害,如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影响均偏轻。
代潭龙王秋玲王国复陈峪赵珊珊翟建青邹旭恺姜允迪石帅周兵崔童孙劭蔡雯悦朱晓金钟海玲郭艳君支蓉刘芸芸赵俊虎柳艳菊李多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特征气象灾害
欧亚积雪与京津冀秋季10-11月霾日频数年际变率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基于1980-2017年京津冀地区定时观测资料、欧亚陆面积雪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密集度资料,分析了秋季10-11月京津冀霾日频数年际变率与同期欧亚积雪的物理联系,并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和敏感性试验探讨了积雪异常影响京津冀10-11月霾日频数年际变率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10-11月京津冀霾日频数年际变率与同期东欧-西伯利亚平原地区(记为R Eu;50°~60°N,40°~80°E)积雪厚度和积雪覆盖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Eu积雪正异常与其西北侧的挪威海-巴伦支海海域以及北欧到东欧地区上空大气冷源密切联系,该冷源可激发一个自上述区域途经R Eu一直到东北亚的准正压大尺度纬向Rossby波列来调制影响京津冀霾日频数年际变率的关键环流系统,即东北亚异常反气旋。上述异常环流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对流层低层为偏南风异常所控制,稳定大气层结易于建立,边界层高度偏低、地面风速偏弱且相对湿度偏高。该环境条件有利于霾天气发生发展,使得同期霾日偏多。作为预测信号,当前期9月楚科奇海-西波弗特海海冰偏少(多)时,10-11月京津冀霾日可能偏多(少)。
汪靖常越常越杨修群柳艳菊
关键词:年际变率积雪环流异常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