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龙

作品数:151 被引量:470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25篇专利
  • 1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20篇化学工程
  • 5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油脂
  • 17篇催化
  • 16篇酯交换
  • 15篇籽油
  • 14篇用油
  • 12篇脂肪酸
  • 12篇食用油
  • 11篇食用油脂
  • 10篇乙醇
  • 9篇植物油
  • 8篇酯化
  • 8篇甘三酯
  • 7篇芝麻
  • 7篇脂肪酸组成
  • 7篇凝胶
  • 7篇磷脂
  • 7篇超滤
  • 6篇蛋白
  • 6篇芝麻油
  • 6篇脂肪酶

机构

  • 145篇河南工业大学
  • 10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储粮油脂工...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漯河职业技术...
  • 1篇丰益(上海)...
  • 1篇广州倚德生物...
  • 1篇嘉祥县嘉冠油...

作者

  • 151篇杨国龙
  • 104篇毕艳兰
  • 54篇孙尚德
  • 31篇刘伟
  • 14篇汪学德
  • 14篇马宇翔
  • 12篇彭丹
  • 11篇刘伟
  • 10篇梁少华
  • 10篇陈竞男
  • 9篇马传国
  • 8篇赵谋明
  • 8篇杨晓泉
  • 8篇彭志英
  • 8篇潘林萍
  • 7篇马素敏
  • 6篇刘玉兰
  • 6篇张林尚
  • 6篇张洁
  • 6篇彭元怀

传媒

  • 25篇河南工业大学...
  • 24篇中国油脂
  • 10篇中国粮油学报
  • 7篇食品工业科技
  • 7篇粮油加工
  • 6篇农业机械
  • 5篇食品与发酵工...
  • 4篇食品科学
  • 4篇粮食与油脂
  • 3篇广州化工
  • 2篇中国西部科技
  • 2篇2014功能...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食品工业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饲料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粮油加工(电...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4篇2014
  • 14篇2013
  • 21篇2012
  • 13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1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油在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及表征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时4个不同等级的大豆油在常温储存条件下的水分、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等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储存的60d内.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和脂肪酸组成随储存时间的延长没有发生变化;酸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增长很小,变化率范围为3.3%~58.3%;而过氧化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增长很明显,变化率范围为58.9%~326.7%,为酸值变化的5.6~17.8倍,是表征大豆油在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的一个最敏感指标。
鲍丹青毕艳兰杨国龙王艳梅
关键词:大豆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组成
一种单甘脂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属于甘油酯合成领域,提供了一种单甘脂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甘三酯、甘油和氨基酸基低共熔溶剂混合后,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单甘脂;所述氨基酸基低共熔溶剂由氨基酸和季铵碱制备而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甘脂的合成方法,...
孙尚德王高尚陈小威毕艳兰杨国龙马传国
文献传递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基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人才培养机制、科技活动、实验教学与管理、毕业设计等内容,进行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创新平台的实践,并对实践产生的良好效果以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魏安池毕艳兰王晓曦马宇翔杨国龙
关键词:本科教学
δ-生育酚在精炼油脂中的抗氧化效果及其热损耗被引量:3
2018年
以精炼动植物油脂(大豆油、棕榈油、茶油和猪油)为原料,以δ-生育酚为研究对象,采用Rancimat法(110℃)和烘箱法(180℃)研究了加热条件下,δ-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损耗情况及其对油脂品质的影响。Rancimat试验结果表明:添加δ-生育酚(500、1 000 mg/kg)能有效延长棕榈油、茶油和猪油的氧化诱导期,且油脂氧化诱导期与δ-生育酚添加量(500~1 000 mg/kg)呈正相关,而对于大豆油,添加δ-生育酚对其氧化诱导时间无显著影响。110℃下,在棕榈油中,1 000 mg/kg的δ-生育酚抗氧化效果优于200 mg/kg的BHT,但与200 mg/kg的TBHQ相比较弱;在猪油中,1 000 mg/kg的δ-生育酚抗氧化效果显著优于200 mg/kg的BHT和TBHQ(P<0.05)。烘箱试验结果表明:δ-生育酚在油脂中的损耗率随加热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增大其添加量能有效抑制其损耗率的增大;在大豆油、茶油和猪油中,δ-生育酚对油脂茴香胺值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但在棕榈油中,500、1 000 mg/kgδ-生育酚对其茴香胺值增大均具有促进作用。
郭晓峰祝婷婷毕艳兰李大云盛磊杨国龙
关键词:抗氧化活性氧化诱导期油脂品质
己烷体系中磷脂酶A_1催化卵磷脂乙醇解制备溶血卵磷脂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在己烷体系中,采用磷脂酶A1催化卵磷脂乙醇解制备溶血卵磷脂。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加酶量、加水量、底物比、温度和溶剂比对卵磷脂乙醇解制备溶血卵磷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卵磷脂1.5 g,加酶量40μL/g(磷脂酶A1/卵磷脂),加水量25μL/g(水/卵磷脂(PC)),底物比:1∶3(PC/无水乙醇,mol/mol),温度30℃,溶剂比:1∶2(PC/正己烷,W/V),反应时间3.55 h,溶血磷脂转化率达98.3%。结果表明,磷脂酶A1可以催化磷脂酰胆碱乙醇解反应制备溶血磷脂酰胆碱。
杨国龙杨若茜毕艳兰孙尚德陈竞男
关键词:己烷磷脂酶A1卵磷脂溶血卵磷脂
均匀设计法优化麦麸阿魏酸的酶法提取工艺被引量:5
2020年
为优化麦麸阿魏酸的酶法提取工艺,以麦麸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酶法提取麦麸中阿魏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经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定性鉴别。通过均匀设计显著性检验分析可知,检验值Ft=2.65>临界值F(5, 4)(0.05)=0.18,回归方程显著,证明该模型有效。优化的最佳工艺为:酶解时间5 h、酶添加量4 g/L、酶解pH 7.5、酶解温度55℃、底物质量浓度25 g/L。在此优化条件下阿魏酸提取量可达3.64×10-5 mol/g。紫外光谱结果显示酶解液中具有酚酸特征结构, HPLC图谱显示提取物为顺式阿魏酸和反式阿魏酸物。因此,采用均匀设计优化麦麸阿魏酸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赵文红冯丽然关二旗杨国龙
关键词:均匀设计麦麸阿魏酸酶解法
溶剂体系中猪胰脂酶催化醇解过程中脂肪酸选择性的研究
2008年
本研究采用猪胰脂酶催化甘油与脂肪酸甲酯反应,分析反应过程中脂肪酸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研究醇解过程中脂肪酸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醇解过程软脂酸的选择性要稍好于硬脂酸;对油酸的选择性好于硬脂酸和亚油酸;而对亚油酸和亚麻酸来说,在反应的开始阶段亚油酸的选择性强于亚麻酸,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两者的选择性几乎相同。
王业涛杨国龙毕艳兰刘润哲李培真
关键词:猪胰脂酶醇解脂肪酸选择性
用化学法催化茶籽油环氧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以硫酸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茶籽油.研究了反应时间、甲酸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得到茶籽油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茶籽油30 g,催化剂硫酸的用量0.1 mL,反应温度60℃,甲酸用量9 mL,双氧水用量30 mL,反应时间2.5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环氧茶籽油环氧值为4.9%,转化率为96.1%.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反应条件对茶籽油环氧化影响顺序为:双氧水用量>反应温度≈甲酸用量>反应时间.
孙尚德崔龙龙毕艳兰杨国龙朱启盛
关键词:茶籽油环氧化过氧化氢硫酸甲酸
市售散装芝麻油质量现状及掺伪分析
本文以20种市售散装芝麻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气、滋味、透明度、酸值、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的测定以衡量散装芝麻油的质量现状。结果表明,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卫生指标,40%的芝麻油气味不符合国家标准,25%的芝麻油透明度不符...
毕艳兰任小娜杨国龙孙尚德秦飞汪学德刘玉兰
关键词:脂肪酸组成
文献传递
溶剂体系下Lipozyme RM IM催化卵磷脂乙醇解及其他醇对乙醇解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以正己烷为溶剂,大豆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原料,利用Lipozyme RM IM催化乙醇解反应制备溶血卵磷脂(LPC),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温度40℃,加酶量15%(以PC质量计),溶剂比1∶2(PC:正己烷,g∶mL),底物比1∶3(PC∶醇中羟基,mol∶mol),加水量1∶80(PC:水,g∶μL);在此条件下,反应16 h达到平衡,LPC转化率达93%。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他醇对卵磷脂乙醇解的影响,发现正丁醇和叔丁醇对PC乙醇解无明显地促进或抑制作用,1,2-丙二醇和丙三醇对PC乙醇解表现出抑制作用。
马娇娜杨国龙杨若茜毕艳兰孙尚德
关键词:卵磷脂LIPOZYMERM溶血卵磷脂溶剂体系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