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超

作品数:12 被引量:175H指数: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籼粳
  • 5篇杂交
  • 5篇水稻
  • 5篇高产
  • 4篇杂交稻
  • 4篇籼粳杂交
  • 4篇籼粳杂交稻
  • 4篇粳杂
  • 4篇超级稻
  • 4篇12
  • 3篇素积
  • 3篇籼粳交
  • 3篇高产群体
  • 3篇超高产
  • 3篇超高产群体
  • 2篇氮素
  • 2篇氮素积累
  • 2篇花后
  • 2篇HM
  • 1篇氮量

机构

  • 12篇扬州大学
  • 9篇宁波市鄞州区...

作者

  • 12篇张洪程
  • 12篇李超
  • 11篇戴其根
  • 9篇杨筠文
  • 6篇许轲
  • 6篇魏海燕
  • 5篇郭保卫
  • 5篇霍中洋
  • 2篇许俊伟
  • 1篇孙玉海
  • 1篇丁焕新
  • 1篇赵可
  • 1篇荆培培
  • 1篇李晓芸

传媒

  • 9篇作物学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氮量和品种类型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以常规晚粳、杂交晚粳、杂交中籼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150、225、300 kg/hm2这4种施氮水平,研究品种类型和施氮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在225 kg/hm2水平;黏着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最低值在225 kg/hm2水平;弹性不受氮肥的影响;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食味值呈下降趋势;完整性则一直增加。常规晚粳的米饭各项质构、食味指标均优于杂交晚粳、杂交中籼,杂交晚粳略优于杂交中籼。硬度与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完整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黏着性、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味道、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食味计的各指标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质构指标中除弹性和黏聚性外,其他指标都与食味计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赵可许俊伟姜元华韦还和张洪程许轲李超丁焕新
关键词:杂交晚粳杂交中籼食味值
超级稻甬优12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钾素营养特性被引量:4
2016年
2013—2014年,以超级稻甬优12不同产量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研究甬优12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钾素吸收与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甬优12超高产、更高产和高产群体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3.9、12.6和10.8 t hm^(–2)。(2)拔节期植株含钾量呈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钾量呈超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高产群体;拔节期3个产量群体间钾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钾素吸收量分别为364.1 kg hm^(–2)和374.6 kg hm^(–2),显著高于更高产(326.7kg hm^(–2)、331.1 kg hm^(–2))和高产群体(282.8 kg hm^(–2)、284.1 kg hm^(–2))。(3)随产量上升,植株钾素积累量播种至拔节期随之下降,而拔节至抽穗期随之增加。播种至拔节期钾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钾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4)与对照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钾素吸收量较高且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5)与对照相比,尽管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总量较高,但其籽粒生产率和钾素偏生产力较低,表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利用率较低,在今后甬优12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钾肥的高效利用。最后就提高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关键词:超级稻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与生理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5年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生产上屡创造高产纪录,表现出较好的生产前景。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多、库容大;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且同化物输出能力强;根系生物量大、根系活力强且后期不早衰;上部3叶大且直挺、植株较高大且茎秆抗倒性强。根据品种特性提出的配套关键栽培技术是稀植化栽插、氮肥合理施用、增施钾肥以及稻曲病防治等。并进一步就开展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韦还和李超孟天瑶戴其根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生理特性
水稻甬优12产量13.5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被引量:11
2016年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磷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磷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生育期植株含磷量,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无显著差异;拔节期磷素吸收量呈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而抽穗期和成熟期磷素吸收量则呈超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高产群体。播种至拔节期的磷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磷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甬优12超高产群体抽穗期茎鞘、叶片和穗部磷素积累量分别为41.4、8.5和8.9 kg hm^(–2),高于更高产群体(37.9、7.6和8.1 kg hm^(–2))和高产群体(32.3、6.8和7.0 kg hm^(–2))。抽穗期植株叶片、茎鞘和穗部磷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甬优12超高产群体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磷素积累量分别为14.5、4.4和62.3 kg hm^(–2),高于更高产群体(13.6、3.3和55.9 kg hm^(–2))和高产群体(11.2、2.7和48.7 kg hm^(–2))。成熟期植株叶片、茎鞘和穗部磷素积累量与实产呈极显著正相关。此外,花后茎鞘磷素转运量亦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两年中,甬优12超高产群体磷素籽粒生产率(kg grain kg^(–1))和偏生产力(kg kg^(–1))分别为171.5、92.7,低于更高产(173.2、99.6)和高产群体(173.5、100.4);超高产群体磷收获指数为0.768,显著高于更高产(0.761)和高产(0.758)群体。与对照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磷素吸收具有拔节前较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高的特点。播种至拔节期磷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磷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甬优12超高产群体磷素利用效率较低,在其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磷素的高效利用。在本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提高甬优12超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关键词:超高产磷素营养
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0
2015年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甬优1640,杂交籼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A:31.7 cm×30.0 cm、B:22.2 cm×30.0 cm、C:17.1 cm×30.0 cm、D:13.9 cm×30.0 cm、E:11.7 cm×30.0 cm、F:10.6 cm×30.0 cm),比较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均以13.9 cm×30.0 cm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对两种类型水稻影响也不完全一致,籼粳杂交稻在C^E密度下产量均高于10.5 t hm–2,且未发生倒伏或倒伏较少,能获得高产稳产;杂交籼稻只有在D密度下产量高于10.0 t hm–2,表观倒伏率较高,较难稳产。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类型品种茎秆的倒伏指数逐渐增大,茎粗、单位节间干重、茎壁厚度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灌浆时间的增加,籼粳杂交稻倒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高峰值出现在抽穗后30 d,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达最低值。杂交籼稻倒伏指数一直升高,茎壁厚度一直下降,节间充实度先下降,抽穗后30 d后略有下降或回升但不明显,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最低,抽穗后30 d前后是发生倒伏的敏感时期。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张洪程李超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
关键词: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机插密度抗倒伏能力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中熟高产品系的株型特征被引量:20
2016年
以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中熟类型品系为试材,常规粳稻宁粳3号和武运粳29、杂交籼稻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6380为对照,比较各类型在穗部特征、叶片形态以及茎秆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依据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两年中的产量表现,将其分成高产品系(产量>10.5 t/hm2)和中产品系(产量<10.5t/hm2)。两年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系为甬优2638、甬优2640、甬优1610、甬优1612和甬优1640,中产品系为甬优1851、甬优1852、甬优7753、甬优1763和甬优5854。产量构成因素方面,不同类型品种单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以常规粳稻最高,每穗粒数以高产品系最高。2)穗长以杂交籼稻最高,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高产品系最高;除穗下部二次枝粳籽粒数以杂交籼稻最高外,穗部其余5部位籽粒数均以高产品系、中产品系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且籽粒数以上部二次枝粳和中部二次枝粳的增加最为明显。3)上三叶的叶长和叶宽为中产品系>杂交籼稻>高产品系>常规粳稻,高产品系上三叶的卷曲率高于对应的中产品系;上部第1、2叶的叶基角和披垂角以高产品系最低。4)高产品系株高为118.7cm,高于常规粳稻(96.6cm),低于杂交籼稻(132.9cm)和中产品系(144.1cm);上部第1、2、3节间长度以中产品系最高、常规粳稻最低;穗长与穗下节间长占株高比例、穗下节间占秆长比例均以高产品系最低。单茎干质量、单茎鞘干质量、茎秆单位节间干质量以高产品系最高。提出了甬优籼粳交中熟高产品系的株型选育指标及配套高产栽培措施。
孟天瑶李晓芸李超韦还和史天宇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戴其根张洪程
关键词:高产株型水稻
水稻甬优12超高产群体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被引量:12
2014年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12为试材,四叶一心期带蘖小苗移栽,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3.0 t hm–2)和高产(>12.0 t hm–2)群体,以高产群体作为对照,对分蘖挂牌追踪,比较研究超高产群体分蘖发生成穗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分蘖产量及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1.53 t hm–2和87.77%,高产群体分别为10.59 t hm–2和87.40%。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的分蘖利用都以一次和二次分蘖为主,超高产群体一次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均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略低于高产群体,二次分蘖产量的贡献率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一次分蘖发生在第1至第9叶位,第4至第7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以1/3、2/3、3/3、2/4、1/5蘖位优势较强。对于高产群体而言,一次分蘖以第4至第7叶位分蘖优势较强,二次分蘖以1/3、2/3、3/3优势较强,三次分蘖发生叶位数明显多于超高产群体,但成穗率较低。超高产群体成穗分蘖的穗长、单穗重、总粒数、着粒密度的平均值高于高产群体,结实率却略低于高产群体。
韦还和李超张洪程孙玉海孟天瑶杨筠文马荣荣王晓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超高产分蘖特性
施硅量对甬优系列籼粳交超级稻产量及相关形态生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12和甬优15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不同硅肥施用量(0、75、150、225、300 kg hm^(-2))对甬优籼粳交超级稻产量及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甬优12和甬优15产量均随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硅肥用量225 kg 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素穗数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递增,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之递减。(2)甬优12和甬优15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茎蘖数均随硅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茎蘖成穗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225 kg hm^(-2)处理最高。(3)与对照(0 kg hm^(-2))相比,施硅处理显著增加了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势也随硅肥施用量增加而递增。(4)随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长和叶宽随之递增,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基角和披垂度随之递减。此外,与对照(0 kg hm^(-2))相比,施硅处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重及单位节间干重。文章还讨论了甬优籼粳交超级稻硅肥高效施用技术。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史天宇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关键词:
水稻甬优12产量13.5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高产和更高产群体相比:(1)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植株含氮率较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于对照。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素吸收量较低,抽穗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较高。(2)超高产群体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低于对照;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对照。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3)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氮素吸收量较高,且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较高。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与实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穗部氮素积累量与实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4)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利用参数为,籽粒生产率50.8 kg grain kg^(–1)、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97 kg、氮肥偏生产力42.1 kg kg–1、氮收获指数0.552。本研究表明,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具有拔节前较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高的特点;促进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甬优12超高产群体百千克籽粒吸氮量2.0 kg左右,其氮素利用效率较低,在其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氮素的高效利用。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关键词:超高产群体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的穗部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被引量:18
2015年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6个部分,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甬优538中,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UP、US和MP为同步灌浆,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史天宇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关键词:籽粒灌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