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薇

作品数:445 被引量:1,809H指数:1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8篇期刊文章
  • 129篇会议论文
  • 21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1篇医药卫生
  • 13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03篇细胞
  • 99篇肿瘤
  • 95篇白血
  • 92篇白血病
  • 60篇急性
  • 47篇骨髓
  • 46篇淋巴
  • 39篇粒细胞
  • 37篇免疫
  • 34篇蛋白
  • 34篇基因
  • 32篇慢性
  • 32篇肺癌
  • 30篇恶性
  • 28篇预后
  • 27篇粒细胞白血病
  • 25篇淋巴瘤
  • 22篇干细胞
  • 20篇凋亡
  • 20篇造血

机构

  • 382篇吉林大学第一...
  • 45篇吉林大学白求...
  • 3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4篇吉林大学
  • 11篇吉林大学中日...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中南大学
  • 8篇浙江省肿瘤医...
  • 8篇四川省肿瘤医...
  • 7篇北京世纪坛医...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军事医学科学...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吉林省人民医...
  • 5篇福建省肿瘤医...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山西省肿瘤医...
  • 5篇武汉大学
  • 5篇河南省肿瘤医...

作者

  • 445篇李薇
  • 106篇王冠军
  • 102篇崔久嵬
  • 60篇高素君
  • 47篇谭业辉
  • 33篇王畅
  • 29篇宋艳秋
  • 27篇牛超
  • 27篇姚程
  • 27篇刘春水
  • 26篇王旭
  • 26篇杨岩
  • 22篇赵恒军
  • 22篇刘晓亮
  • 22篇王楠娅
  • 19篇何华
  • 15篇孙京男
  • 15篇林海
  • 15篇苏龙
  • 14篇马克威

传媒

  • 36篇吉林大学学报...
  • 29篇肿瘤代谢与营...
  • 27篇中国老年学杂...
  • 27篇中华血液学杂...
  • 18篇中国实验血液...
  • 17篇中国实验诊断...
  • 16篇中华医学会第...
  • 9篇白血病.淋巴...
  • 7篇山东医药
  • 6篇中国妇幼保健
  • 6篇第四届中国医...
  • 5篇吉林医学
  • 5篇临床肝胆病杂...
  • 5篇中华器官移植...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免疫学杂志
  • 4篇中国肿瘤生物...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临床荟萃

年份

  • 4篇2023
  • 9篇2022
  • 9篇2021
  • 13篇2020
  • 19篇2019
  • 17篇2018
  • 23篇2017
  • 19篇2016
  • 38篇2015
  • 26篇2014
  • 36篇2013
  • 51篇2012
  • 26篇2011
  • 31篇2010
  • 22篇2009
  • 15篇2008
  • 22篇2007
  • 12篇2006
  • 10篇2005
  • 13篇2004
4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K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杀伤B-NHL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片玲玲牛超崔久嵬李薇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63例局限期SCLC患者,比较正常血钠组患者及合并SIADH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1年生存率、2年及3年生存率的异同。结果局限期SCLC合并SIADH的发生率为12.7%(8/63),SIADH组与正常血钠组PFS分别为(239.4±143.9)天vs(403.4±166.7)天(P<0.05);两组OS分别为(337.8±237.7)天vs(683.8±343.3)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1年生存率为37.5%(3/8)vs 85.5%(47/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1/8)vs 47.3%(26/55)、0vs 25.5%(14/5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限期SCLC合并SIADH的发生率并不低,并发SIADH的局限期SCLC预后更差,临床上应高度警惕局限期SCLC合并SIADH并及时治疗。
扈艳婷王旭马克威李薇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ADH低钠血症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分析联合诱导治疗下影响初治APL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将联合应用ATO和ATRA治疗的107例初治APL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形态学差异、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不同分别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粗颗粒组(M3a)、细颗粒组(M3b),融合基因长型组(L+)组、融合基因短型(S+)组,典型核型组、附加核型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各组早期死亡率及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CR)率及达CR时间,确定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结果:①107例患者,10例早期死亡,早期病死率为9.3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凝血功能异常及白细胞增多。②高危组达CR时间、CR率和早期病死率与中危和低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低危与中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3b组较M3a组达CR时间明显延长,但两者CR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融合基因(L+)组CR率高于融合基因(S+)组,达CR时间短于后者(P<0.05);典型核型组和附加核型组CR率、达CR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TO和ATRA联合诱导治疗,初诊APL患者白细胞计数、形态学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可能是影响CR的因素,而附加染色体异常对短期CR无明显影响。
杨倩倩崔久嵬李薇陈耐飞王冠军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砷剂维甲酸
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抗人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为SAA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5月于本中心接受ATG联合CsA治疗的SAA患者15例,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的改善、外周血象的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达到疗效评估时间者共10例,其中完全缓解4例(40.0%),部分缓解4例(40.0%),无效1例(10.0%),死亡1例(10.0%),近期总有效率为80.0%。患者血象在ATG治疗后1-2个月开始逐渐改善,首先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回升,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稳定并回升。用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急性过敏反应及血清病反应(53%),其次为感染(40%)。结论:对于不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SAA患者,ATG联合CsA是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满意。
杨岩王晓萌林海李薇石秀敏孙京男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
几丁聚糖在外周神经功能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孙振波温翔鹰徐效义崔久嵬李薇王冠军
关键词:神经损伤几丁聚糖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王冠军李薇姚程高素君姜振宇宋艳秋袁长吉杨岩刘子玲
三氧化二砷(AS_2O_3)联合维甲酸(RA)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我科在国内外首创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的白血病治疗的新方法。该课题从三氧化二砷(AS_2O_3)的体外实验、、AS_2O_3注射液动物体内长期毒性实验、三氧化...
关键词: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维甲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低剂量辐射后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建立低剂量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与相应假照组细胞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照射组与假照组差异表达蛋白,并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对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辐射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中表达上调的蛋白26个,表达下调的蛋白4个,消失的蛋白4个.其中碳酸酐酶II、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层粘连蛋白受体、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氯化琥珀胆碱细胞内信号通道蛋白、中心体肌动蛋白-α、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原纤维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22种蛋白被鉴定出来.研究表明低剂量辐射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某些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并鉴定出与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相关的蛋白质.从新的视角探讨了低剂量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低剂量辐射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研究手段.
张一琼李薇王冠军
关键词: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低剂量辐射质谱
一例晚期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多学科协作多线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13年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5岁。于2008年7月因右腹部疼痛、伴腹胀就诊,行腹部CT检查回报:升结肠占位性病变,大小约6 cm,侵及全层,伴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CT检查未见转移。结肠镜下病理活检示升结肠腺癌。癌胚抗原( CEA )为67 ng/ml。于2008年7月10日行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升结肠肿物侵及肠壁全层,与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粘连,遂行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升结肠低分化腺癌,侵及外膜(肿物大小6 cm ×5 cm ×5 cm ),脉管可见癌侵及,神经及两切缘未见癌,系膜淋巴结3/13枚可见癌,输卵管系膜及卵巢表面可见癌侵及。术后诊断为结肠低分化腺癌ⅢC期(T4bN1bM0),复查CEA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在外院行辅助化疗,5-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5天方案,应用6个疗程。术后随访14个月,患者病情稳定。2009年9月复查,发现CEA升高为27 ng/ml。行PET-CT检查提示右侧髂血管旁、腹主动脉旁多个淋巴结代谢活跃,最大者约为1.8 cm ×1.9 cm,边界不清;余未见异常,来我科进一步治疗。
王轶卓姚程王畅吴海涛李薇
关键词:右侧卵巢结肠腺癌输卵管切除术转移淋巴结
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肿瘤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被引量:1
2022年
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与机体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共存体。近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微生物本身的直接作用之外,由它们引起的宿主炎症免疫系统、代谢功能方面的改变也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变化对于后续抗肿瘤治疗也产生一定影响。基于肠道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微生态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显现,可为今后的抗肿瘤治疗提供辅助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地位、肠道微生物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和对抗肿瘤治疗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的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抗肿瘤制剂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郑开文崔久嵬李薇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肿瘤抗肿瘤治疗微生态制剂
一种新型细胞毒性废物处置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细胞毒性废物处置箱,包括:带有黄色标识的箱体,箱体上箱壁上枢轴连接有能够向箱体内部翻转的翻板,翻板上设置有分类存放安瓿瓶和输液瓶的第一存放架和第二存放架;箱体内部设置翻板翻转驱动装置;箱体内部还设...
李薇汪菲张文君
文献传递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