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启

作品数:25 被引量:19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树轮
  • 5篇淀粉
  • 5篇淀粉粒
  • 4篇喷发
  • 4篇火山
  • 4篇火山喷发
  • 3篇气候
  • 3篇晚材
  • 3篇温度
  • 2篇月平均
  • 2篇樟子松
  • 2篇食物
  • 2篇气温
  • 2篇气温重建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小麦
  • 2篇小麦族
  • 2篇考古
  • 2篇降水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青海省文物考...

作者

  • 25篇李明启
  • 7篇葛全胜
  • 4篇邵雪梅
  • 4篇王强
  • 4篇杨晓燕
  • 3篇郑景云
  • 3篇郝志新
  • 3篇万智巍
  • 2篇贺山峰
  • 2篇贾鑫
  • 2篇马志坤
  • 2篇张学珍
  • 1篇戴尔阜
  • 1篇王亚军
  • 1篇王青
  • 1篇吴绍洪
  • 1篇张永
  • 1篇蒋梅鑫
  • 1篇李泉
  • 1篇刘浩龙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中国农史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文物春秋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西北地区1678-2019年9-10月平均气温序列的建立
2022年
作者于2012、2019年11月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98.48°E,27.78°N,海拔高度3,245 m)采集了苍山冷杉(Abies delavayi Franch.)的树轮样芯,然后,运用X射线法获取了树轮密度数据。本文选取27棵树51根样芯的晚材最大密度数据,利用ARSTAN程序去除趋势(采用步长为67%序列长度的样条函数,拟合树木生长趋势)与标准化,建立了1678–2019年的晚材最大密度年表,将树轮密度年表与该县1951–2019年气候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晚材最大密度的差值年表与9–10月的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滇西北地区1678–2019年9–10月的平均气温数据,重建的方差解释量为33%。该重建方程通过了留一法交叉验证,缩减误差值为0.29,表明该重建序列稳定可靠。此外,该重建序列与滇西北邻近地区重建的晚夏平均气温序列相关系为0.458–0.526。该数据集内容包括:(1)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数据;(2)树轮样芯的基本统计特征;(3)苍山冷杉晚材最大密度差值年表与滇西北9–10月平均气温重建序列;(4)苍山冷杉晚材最大密度差值年表统计信息;(5)重建所用的1951–2019年格点气温数据。数据集存储为.kml、.shp和.xlsx格式,由7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56.5 KB。
邓国富李明启
关键词:滇西北气温重建
滇西北地区树轮晚材最大密度一阶差数据能更好地揭示温度年际变化
2024年
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是反映当年生长季或者生长季末期温度较好的代用指标。基于采自滇西北地区的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树木样芯,利用DENDRO2003树轮密度分析系统获取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数据,选用步长为67年的样条函数拟合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序列趋势,使用ARSTAN程序建立了1253—2017年的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并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德钦站气候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的相关系数最高(r=0.495,p<0.01),一阶差序列相关更高(r=0.763,p<0.01),并且31年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之间的滑动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而一阶差序列的滑动相关系数较原始序列更高且呈上升趋势。该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一阶差序列可以更好地揭示温度年际变化。该现象在滇西北地区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林杨帆李明启
樟子松树轮最大晚材密度揭示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过去230年来7-8月温度变化
树轮资料具有定年准确、分辨率高、空间分布广泛等特点,成为了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代用资料之一。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可以反映生长季温度变化。本研究拟利用大兴安岭北部樟子松树轮晚材最大密度重建过去230 年来区域温度变化过程,并...
李明启
树轮数据揭示的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强火山喷发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不同学者基于青藏高原地区树木年轮重建了多条气候变化序列,并依据这些序列研究了全球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探讨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气候影响的树轮序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利用序列对比法和时序叠加法分析发现,中低纬度的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和干湿变化影响显著,并在强火山喷发后的1~2年内出现降温或者发生干旱,而高纬度的强火山喷发影响较小。此外,连续的多次强火山喷发能导致该区出现年代际的冷期。影响强火山喷发气候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火山喷发位置、喷发强度、大气环流等。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聂文政李明启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度干湿变化
基于树轮资料初探过去千年强火山喷发与青藏高原东部温度变化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强火山喷发是影响年际至年代际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6条温度序列,集成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去1 300多年和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600多年的温度序列。在过去1 300多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3个明显的冷期:670—920年、1000—1310年和1590—1930年;3个明显的暖期:920—1000年、1310—1590年和1930—2000年。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600多年存在2个明显的冷期:1385—1450年和1570—1820年,2个明显的暖期:1450—1570年和1820—2000年。结合火山活动序列年表,利用时序叠加法,初步分析了过去千年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东部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S^10°N的强火山喷发后第一年青藏高原东部出现降温,并且在α=0.05置信水平上东北部地区降温显著,东南部地区第二年达到降温显著水平;其他纬度的强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温度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第一年后两区均发生降温,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然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第四年降温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主要是由区域差异、不同季节温度对火山活动响应差异,或者火山喷发性质、季节、纬度以及区域的气候背景存在差异引起的。
李明启邵雪梅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温度
城市内涝灾害致灾机理分析与研究展望被引量:6
2020年
城市内涝灾害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提升的现实难题之一,而致灾机理分析是有效治理和应对灾害的基础和前提。对城市内涝灾害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探讨,以突发事件流程性机理为理论基础,从酝酿、发生、发展及成灾四个阶段系统分析了城市内涝灾害的致灾机理,以期为我国城市内涝灾害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最后从变化环境的影响机理、创新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和灾害防治四个方面,对城市内涝灾害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梁爽贺山峰王欣李明启
关键词:城市内涝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5种食物淀粉粒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淀粉粒特征是食品鉴定和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小麦、水稻、玉米、土豆和山药这5种主粮和经济作物进行淀粉粒形态分析,测得其形态分别为近圆形、多边形、多边形、椭圆形和椭圆形,平均粒径分别为(19.90±7.19)、(5.08±1.08)、(11.40±3.50)、(11.94±8.56)和(21.86±3.50)μm。水稻、玉米淀粉粒的轮廓曲线较为曲折,小麦、土豆和山药淀粉粒的较为平滑。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除水稻外其余4种食物的淀粉粒均在6~8个角步距尺度表现出显著周期变化。5种食物淀粉粒显示出不同类型的小波谱,分别具有3、5、2、4、3个完整谱值闭合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为83.07%,5种淀粉粒在主成分散点图中区分明显。基于以上结果构建出了食物淀粉粒形态鉴定的判别方程。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可以为不同食物淀粉粒的判别提供定量化的鉴定依据,在食品质量检验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万智巍李明启贾玉连蒋梅鑫
关键词:轮廓线小波分析
基于樟子松树轮晚材最大密度重建的大兴安岭北部7-8月平均气温数据集(1781‒2013)
2022年
本文利用2013年9月份采自大兴安岭北部呼中国家自然保护区高海拔树线位置(51.79°N,123.08°E,海拔900 m)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树轮样芯(直径10 mm),使用瑞士生产的DENDRO 2003树轮分析系统获取了树轮密度数据,建立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maximum latewood density,MXD)年表,并与漠河气象站气象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XD年表与该区7-8月平均气温相关最高。因此,利用MXD年表重建了1781-2013年大兴安岭北部地区7-8月的平均气温,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31.1%。数据集包括:(1)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数据;(2)树轮MXD标准年表;(3)重建的1781-2013年7-8月的平均气温,及11年滑动平均值;(4)39根样芯的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测量值统计特征。数据存储为.shp和.xlsx格式,由9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27.2 KB(压缩为1个文件24 KB)。
李明启兰宇
关键词:树轮大兴安岭北部气温重建
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被引量:35
2010年
应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选取高温日数和热浪日数两个指标,对IPCC SRESB2情景下未来我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近期(2011-2040)、中期(2041-2070)和远期(2071-2100),全国年均高温日数从基准时段(1961-1990)的10.2d将分别增加到17.3d,22.6d和28.4d,年均热浪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1.5d分别增加到22.6d,30.6d和39.0d;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地区在基准时段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将分别扩展到全国总面积的29.9%,51.3%和63.0%。
贺山峰戴尔阜葛全胜吴绍洪李明启
1949–2022年海南岛登陆台风特征数据集
2024年
海南岛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频繁、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探究海南岛登陆台风的特征、活动规律及变化趋势,对于台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和中国台风网数据,筛选并提取出登陆海南岛的台风及其每6 h的中心经纬度信息,应用Arc GIS平台和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台风登陆点经纬度、登陆时间、登陆时风速和强度、登陆时台风行进速度以及海南岛各市县台风过境频次和路径长度等数据,制作了1949–2022年海南岛登陆台风特征数据集。通过与其他台风数据源及历史台风事件记录对比验证,本数据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在时空尺度上更加精确,提供的数据也更加全面,可直接用于海南岛登陆台风时空特征变化分析,也可为评估县市尺度的台风致灾危险性和台风灾害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李铮贺山峰陈超冰邱兰兰李明启
关键词:登陆台风台风路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