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伟

作品数:95 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3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养殖
  • 14篇星虫
  • 13篇方格星虫
  • 13篇池塘
  • 9篇沉积物
  • 8篇对虾
  • 7篇混养
  • 6篇营养
  • 6篇生态
  • 6篇群落
  • 5篇营养盐
  • 5篇鱼肉
  • 5篇育苗
  • 5篇生态养殖
  • 5篇水质
  • 5篇组织学
  • 5篇围网
  • 5篇净化池
  • 5篇海藻
  • 5篇池塘养殖

机构

  • 9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10篇广州市海威水...
  • 4篇茂名市金阳热...
  • 2篇天津农学院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广西海洋研究...
  • 1篇珠海市现代农...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湛江市碧海湾...
  • 1篇中山市世和生...

作者

  • 93篇李俊伟
  • 67篇朱长波
  • 62篇颉晓勇
  • 57篇陈素文
  • 52篇郭永坚
  • 19篇张文文
  • 18篇区又君
  • 15篇温久福
  • 14篇李加儿
  • 14篇苏家齐
  • 14篇陈利雄
  • 12篇张博
  • 7篇罗昭林
  • 6篇周慧
  • 5篇丁贤
  • 5篇钟金香
  • 4篇郭奕惠
  • 3篇郭永强
  • 3篇王珺
  • 3篇齐占会

传媒

  • 14篇南方水产科学
  • 9篇渔业科学进展
  • 6篇生态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海洋渔业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水产养殖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海洋与渔业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9篇2021
  • 13篇2020
  • 7篇2019
  • 18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0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2020年
为探索节能减排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开展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水稻塘田联作试验。以罗氏沼虾-水稻联作试验塘和罗氏沼虾单养对照塘各1口为研究对象,监测池塘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动态及罗氏沼虾生长指标,分析塘田联作模式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塘被改造为养殖区与稻田两部分以模拟塘田联作,每部分面积各占50%。水稻于2018年4月22日机栽完毕,5月12日放养虾苗,6月28日起进行水质和生长监测。结果显示:1)试验期间试验塘平均水温比对照塘低0.82℃;2)试验塘水体无机氮(NH4+-N、NO2--N、NO3--N)、活性磷酸盐-磷(PO43--P)、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和变异系数(CV)在整个养殖期间均低于对照塘,且NH4+-N、COD与对照塘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塘对应水质指标在养殖后期均出现大幅升高;3)试验塘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分别为3.07%·d-1和459.40%,而对照塘分别为2.86%·d-1和397.44%。结果表明,塘田联作能降低夏季高温期池塘水温及水体氮(N)、磷(P)浓度与COD,并保持水质稳定,促进罗氏沼虾的生长。
秦金华朱长波张博李婷苏家齐陈素文李俊伟
关键词:水质罗氏沼虾水稻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7月龄四指马鲅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解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204尾同一批次封闭式循环水养殖7月龄四指马鲅的体质量(Y)与尾柄高(X1)、尾柄长(X2)、体高(X3)、体长(X4)、全长(X5)等5个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四指马鲅体质量(Y)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X5)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973),尾柄长(X2)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小(0.745)。通径分析发现全长(X5)对体质量(Y)的直接作用最大(0.609),其次为尾柄高(X1)(0.247)、体高(X3)(0.168)。决定系数分析表明,尾柄高(X1)和全长(X5)对体质量(Y)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33),表明尾柄高和全长可以较好地表征体质量;尾柄高(X1)、体高(X3)和全长(X5)3个性状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Σd=0.924,表明这3个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254.360+34.385X1+13.082X3+10.042X5。结果表明,在四指马鲅养殖及选育过程中,全长、尾柄高和体高等性状可作为主要测量指标。
蓝军南区又君李俊伟温久福牛莹月周慧李加儿李活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体质量形态性状
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实验期间SM和ST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SM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_4^+—N、NO_3~–—N)低于ST组,然而TN含量却高于ST组,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时,SM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表明SM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μg·L^(–1)和4.35—15.32μg·L^(–1),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_4^+—N、NO_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张文文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罗非鱼
多指标综合加权分析法优化固态发酵豆粕工艺被引量:8
2019年
运用正交设计L9(34)与多指标综合加权分析方法优化3种益生复合菌发酵豆粕的工艺,采用接种量(A)、环境温度(B)、料水比(C)、发酵菌种(D)为处理因素,以还原糖、乳酸、氨基酸含量等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Minitab 17软件以及多指标试验公式法进行加权数据处理,优化豆粕的固体发酵工艺参数。结果显示,1)经过加权分析,中性蛋白酶权重系数最高,其次为还原糖(1.719)和乳酸(1.590),粗脂肪权重系数最低。说明本试验中性蛋白酶、还原糖以及乳酸对发酵豆粕的品质影响较大。2)通过综合评分公式对9个处理组数据分析得到:T9组综合评分最高(0.986 3),T1组(0.965 4)和T8组(0.962 6)次之,表明在T9组合(A3B3C2D1)条件下发酵豆粕,所选8项考察指标综合水平达到最高。因此拟选T9组合为最佳发酵工艺组合;3)均值回应表显示影响豆粕发酵工艺的因素依次为:发酵菌种>料水比>环境温度>接种量,其中发酵菌种和料水比为显著影响因素(P<0.05),而接种量和环境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不显著。从资源节约以及生产实际角度考虑,将T9组发酵工艺A3B3C2D1优化为A1B2C2D1,即接种质量分数1%,环境温度30℃,料水比质量为2∶1,发酵菌种配比为1∶1∶1。4)Minitab17软件对优选工艺A1B2C2D1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优选工艺综合评分高于拟选工艺A3B3C2D1综合评分(0.986 3)。验证试验得出各指标产出与预期结果相符,表明该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各指标产出率较高,为豆粕发酵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瑞萍丁贤李俊伟李俊伟段亚飞伍文超徐宁
关键词:饲料农产品加工发酵正交试验发酵豆粕
多营养级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
通过循环系统将对虾池塘与鱼类混养池塘相连,开展分池-多营养级循环水养殖对虾的研究。采用养殖水化学方法密切监测池塘中氮磷营养盐、浮游植物、颗粒物质含量等变化,研究泵出对虾池塘底层水对池塘水质的改善情况,以及明确鱼类混养池塘...
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动物食性研究的应用
2023年
了解各种水生生物的营养级及其食性是现代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传统研究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等制约,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表示不同生物营养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长期积累,区分不同物种在食物网营养级中的微小差异。本文描述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原理,介绍了水生动物食源组成、占比和机体代谢过程对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分析了水生动物食性研究中食物来源、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和洄游路线等具体案例,为水生动物的驯化、栖息保护、渔业资源监护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田金龙李俊伟董宏标董宏标张家松
关键词:水生动物稳定同位素食性
一种船载式埋栖型底栖动物捕捞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载式埋栖型底栖动物捕捞器,涉及捕捞器领域,特别是涉及船载式埋栖型底栖动物捕捞器领域,包括冲击装置和载具,所述冲击装置固定在载具上,所述冲击装置包括筛网、管道、框架和与管道连通的喷射机构,所述喷射机构...
李俊伟黄洪辉廖秀丽陈素文朱长波李婷
文献传递
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李俊伟朱长波郭永坚颉晓勇陈素文张文文
关键词:方格星虫饵料存活率
一种利用大型海藻对水体净化装置
本发明涉及海藻净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利用大型海藻对水体净化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安装移动装置和海藻固定装置,所述装置主体左侧安装有尾水进水口,所述装置主体右侧安装有尾水出水口,所述装置主体内侧安装有若干挡板,所述安装移...
李婷李俊伟陈素文颉晓勇苏家齐
四指马鲅淋巴器官发育组织学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采用石蜡组织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60 dph(Days post hatching)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淋巴器官个体发育进行研究,描述了淋巴器官发育特点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盐度为9.0±0.5,水温为(28±2)℃条件下,3 dph胸腺原基出现,由4~6层未分化干细胞和淋巴母细胞样的细胞组成;胸腺发育迅速,主要由淋巴细胞填充;至25 dph皮质区和髓质区分明显,胸腺发育基本完成。3 dph头肾原基形成,由前肾管和少量造血干细胞组成;5 dph胸腺淋巴细胞向头肾迁移,头肾开始淋巴化;随着鱼体生长,造血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18 dph前肾管开始退化,至53 dph完全消失,头肾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7 dph脾脏原基形成,至16 dph开始淋巴化;脾脏内皮系统较头肾发达,但其发育速度较胸腺和头肾慢,淋巴细胞明显少于胸腺和头肾。研究表明,四指马鲅淋巴器官原基出现及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脾脏。免疫淋巴器官结构及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可能是四指马鲅在变态期间幼体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蓝军南温久福李俊伟区又君周慧李加儿李活
关键词:淋巴器官发育组织学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