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山山

作品数:8 被引量:92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地理
  • 2篇人居
  • 2篇人居环境
  • 2篇农村
  • 2篇农村人
  • 2篇农村人居环境
  • 2篇聚居
  • 1篇地理环境
  • 1篇地理学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人居环境建设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新农...
  • 1篇社会主义新农...
  • 1篇土地集约利用
  • 1篇土地集约利用...
  • 1篇脱钩
  • 1篇脱钩理论

机构

  • 8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曾山山
  • 5篇周国华
  • 4篇肖国珍
  • 3篇唐承丽
  • 3篇彭佳捷
  • 2篇贺艳华
  • 1篇李莉
  • 1篇钟婷
  • 1篇熊敏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湖南财经高等...
  • 1篇2011年中...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被引量:42
2014年
受启于TOD理论与实践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简称RROD模式),并针对概念内涵、构建原则、框架、类型、空间尺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重点从设施门槛、耕作半径、邻里交往以及出行距离感知等方面对RROD合理规模与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RROD规模半径一般取值范围为450~700 m,人口规模一般取值范围为1500~3500人,占地面积一般取值范围为30~75 hm2,距离一般取值范围为3.5~5.0 km。但由于该取值范围是基于均质地域及一般发展条件假设,其结论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曾山山李莉钟婷
关键词:空间结构
我国农村聚居演变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曾山山肖国珍
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辨析被引量:6
2011年
在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关农村聚居的研究日趋活跃。令人担忧的是,学术界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并未取得共识,概念的混乱给农村聚居的规范研究造成了明显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这些概念包括农村聚落、农村聚居、村落、村庄、农村居民点、农村聚落环境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农村聚居是以村落、集镇(市)等聚落形式及周边环境为载体,以血缘、地缘性群体集中居住、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复杂系统,具有产生、发展、成熟、衰退、重生等演变过程。与聚落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以人为中心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有机性;农村聚落环境以聚落为中心,人包含在聚落中;农村人居环境以人为中心,人的主体地位突显。
曾山山周国华
关键词:农村聚落村落农村人居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基于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理论,利用环境领域中IPAT模型的生态效率指标派生公式,分析测算长株潭城市群目前的经济发展脱钩状况,论述了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波动上升"脱钩发展轨迹;运用情景分析法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的理性增长模式与脱钩发展目标。研究表明:目前,除水资源消耗已达到相对脱钩水平外,长株潭其余环境压力指标与GDP增长仍呈高度耦合关系;在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预计至2020年,用水总量实现与经济增长绝对脱钩,废水、废气排放量实现相对脱钩,其余环境压力指标的生产效率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为解决土地和能源安全两大核心问题,建议长株潭应积极构建生态高效的土地利用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能源结构与布局,以实现城市群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彭佳捷周国华唐承丽曾山山
关键词:脱钩理论环境压力长株潭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我国中部地区幅员辽阔,涉及全国10%的国土面积、1/3的农村人口,近120万个自然村落。洞庭湖、鄱阳湖畔的鱼米水乡与吕梁、太行山区...
曾山山
马安村聚居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0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整治工作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聚居空间作为聚居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地域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其特征与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引人们建设真正符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农村地域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期调研活动,在对湖南省望城县马安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分层的思想将马安村聚居空间系统划分为整体形态、内部结构、邻里空间、居住建筑四个层次,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空间特征分别进行研究。从村落自身与外界双重影响系统出发,指出影响马安村聚居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传统耕作方式、基于血缘的群体关系、交通网络构建、城乡人口流动等。最后结合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关原则,针对马安村聚居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曾山山肖国珍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聚居人居环境建设自然地理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村庄规划
湖南桃江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大力推进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湖南桃江经济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方面选取6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评价因子总分,并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该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属中等水平,土地开发程度和利用强度相对较高,用地结构不合理,且用地效益仍有待提高。
肖国珍曾山山彭佳捷熊敏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被引量:32
2011年
农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聚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政策与措施的相继出台,农村聚居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地理学关于农村聚居区位、形态、规模与等级、功能组织、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以及聚居类型与区划等研究内容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地理学在农村聚居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曾山山周国华肖国珍彭佳捷
关键词:地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