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雄泽

作品数:1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5篇脉络膜
  • 5篇病变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疾病特征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眼底
  • 3篇荧光
  • 3篇荧光素
  • 3篇荧光素血管造...
  • 3篇荧光素血管造...
  • 3篇造影术
  • 3篇视网膜疾病
  • 3篇黄斑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诊断显像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2篇张雄泽
  • 11篇文峰
  • 4篇罗光伟
  • 4篇黄时洲
  • 3篇左成果
  • 2篇陈卉
  • 2篇吉宇莹
  • 2篇李妙玲
  • 1篇张军军
  • 1篇严密
  • 1篇李猛
  • 1篇陈弃
  • 1篇张美霞
  • 1篇曾仁攀
  • 1篇米兰
  • 1篇曹桂群
  • 1篇闫乃红
  • 1篇马麟
  • 1篇彭宇婷
  • 1篇刘兵

传媒

  • 9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眼科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底影像的繁荣和挑战
2021年
眼底影像技术在过去十年间飞速发展。原有的成像技术更新换代,新型成像技术层出不穷,相关的研发投入、设备使用量和论文发表量均迅猛增长,同时向多技术联合、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设备轻巧化和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但眼底影像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眼底知识体系规范化重塑、学术传播均衡性和独立性、"多模式影像"概念误读、新兴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验证、临床影像研究创新、原始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以及面向未来的眼底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等诸多挑战。
文峰张雄泽
关键词:眼底诊断显像
Ras相关的C3肉毒毒素底物1的小发夹RNA干扰活性氧-核因子κB通路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Ras相关的C3肉毒毒素底物1的小发夹RNA(Racl-shRNA)在小鼠氧致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对活性氧(ROS)-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2组Smith法建立氧致视网膜病变模型;11日龄时玻璃体腔注射Racl-shRNA表达质粒或无意义质粒,分别作为基因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第3组于正常氧环境中饲养,11日龄时玻璃体腔注射Racl-shRNA表达质粒作为空白干预组.15、17日龄时行荧光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情况.17日龄时计数眼球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17日龄时进行原位杂交法和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视网膜Racl和NF-κB p65亚单位的mR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Racl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 基因干预组视网膜Racl的mR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t=4.500,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基因干预组视网膜铺片中无灌注区、荧光渗漏和新生血管丛明显减轻,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显著减少(t=6.521,P〈0.001);视网膜NF-κB p65的核易位水平明显下降(t=16.008,P〈0.001),同时mRNA表达亦明显下调(t=3.354,P=0.006),与Racl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80,P=0.012).结论 小鼠玻璃体腔注射脂质体包裹的Racl-shRNA表达质粒可有效沉默视网膜Racl基因表达,阻断ROSNF-κB通路而参与抑制相对缺氧状态下RNV生成.
张雄泽张美霞马麟张军军闫乃红曹桂群严密
关键词:RACL
提高对视网膜出血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的认识被引量:18
2009年
视网膜出血在临床上依据所沉积的不同层次间隙可分为玻璃体出血、玻璃体下出血、内界膜下出血、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视网膜下出血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出血等七类。掌握不同类型视网膜出血的表现特征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文峰张雄泽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观察国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75例PIC患者11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FFA检查,其中28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采用VISUPAC 3.3软件在FFA检查动静脉早期图像中进行测量,确定病灶大小.结果 患者中男性21例,占28%;女性54例,占72%;男女患者比率为1:2.6.首次出现症状的发病年龄为17~61岁,平均发病年龄32岁.伴有近视者60例87只眼,分别占所有患者和患眼的80%和78%.其中,轻度近视者8只眼,中度近视者22只眼,高度近视者57只眼.分别占所有患眼的7%、20%、51%.双眼累及者37例,占所有患者的49%.PIC活动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下的黄白色奶油状病灶,直径20~500μm,FF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或动静脉早期多表现为强荧光,晚期染色,或伴轻度渗漏;萎缩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下的组织凿除状病灶,直径50~2000 pm,可伴不规则的色素增生.病灶仅位于后极部者10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95%.病灶数1~56个,其中≤10个者8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70只眼,占所有患眼的63%;视盘水肿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FFA晚期视盘染色3只跟,占所有患眼的3%;节段性视网膜静脉炎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结论 PIC主要累及伴有中高度近视的青年女性,以后极部多发的黄白色点状病灶或(和)色索性小萎缩灶为特征.CNV是常见并发症.
张雄泽文峰左成果黄时洲罗光伟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疾病特征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眼底及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观察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的眼底及影像特征。方法 确诊为MacTel 2的8例患者1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9.88±7.85)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色素密度(MPOD)检查;2例4只眼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由两名医师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独立阅片并对患眼进行分期。所有患眼均随访观察1~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00±8.91)个月。随访观察患眼的眼底及分期进展情况。结果 患眼BCVA为0.07~0.8。16只眼中,1期1只眼,2期1只眼,3期6只眼,4期8只眼。双眼病变程度对称5例,双眼病变不对称3例。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灰色,颞侧为重14只眼,占87.50%;可见色素沉着9只眼,占56.25%;中心凹旁小血管直角走形14只眼,占87.50%;类似黄斑裂孔的暗红色病灶5只眼,占31.25%。FFA检查发现,16只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早期黄斑中心凹旁小血管扩张,晚期弥漫性强荧光。频域OCT检查发现,16只眼中,视网膜内外层结构缺失,空腔形成7只眼,占43.75%;外层视网膜萎缩,内层视网膜水肿,外层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不均匀强反射信号9只眼,占56.25%。AF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中心正常暗区结构消失12只眼,占75.00%;黄斑中心凹反射信号增强9只眼,占56.25%。MPOD检查发现,16只眼均存在MPOD下降,MPOD模式眼底像可见颞侧局部区域的色素缺失。OCTA检查发现,患眼黄斑中心凹旁浅、深层血管丛破坏,血管间隙增大,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血管变形,深层血管为著。随访期间,1例患者1只眼从4期进展到5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吉宇莹张雄泽李妙玲彭宇婷叶佰康米兰刘兵文峰
关键词:疾病特征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静止性息肉样灶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静止性息肉样灶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6例有静止性息肉样灶的PCV患者37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11只眼随访了9~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5.5)个月。所有患眼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检查,以及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以ICGA检查早期发现囊袋样强荧光和晚期荧光渗漏或者着染者确定为活动性息肉样灶;ICGA检查发现囊袋样稍强荧光,晚期逐渐消退或者呈“冲刷”样表现者确定为静止性息肉样灶。以吲哚青绿开始注射至静止性息肉样灶开始显影的时间定为静止性息肉样灶的显影时间。根据临床和ICGA表现,将静止性息肉样灶分为无症状组、萎缩瘢痕组、结合组。对比观察各组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及随访观察眼底及病灶变化情况。结果37只眼中,静止性息肉样灶的显影时间为8.2~27.0min,平均显影时间(15.5±4.8)min。无症状组5只眼,占13.5%。眼底检查无出血、渗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有静止性息肉样灶显影。萎缩瘢痕组8只眼,占21.60。眼底检查患眼黄斑区均有萎缩灶和(或)瘢痕灶,无出血、渗出、视网膜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显示其静止性息肉样灶位于萎缩灶或瘢痕灶边缘。结合组24只眼,占64.9%。眼底检查均无萎缩、瘢痕灶,其中10只眼有视网膜下出血,15只眼有视网膜渗出,10只眼有视网膜PED,4只眼有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ICGA检查显示静止性息肉样灶和活动性息肉样灶共存。随访的11只眼中,3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完全消退,占27.3%;2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部分消退,占18.2%;6只眼静止性息肉样灶无明显改变,占54.5%。结论PCV的静止性息肉样灶�
曾仁攀文峰张雄泽李猛左成果黄时洲罗光伟
家族性视网膜小动脉纡曲症一家系
2010年
例1先证者(Ⅳ4,图1),男,15岁.因跑步时左眼突发视力下降伴眼前固定黑影1周于2009年1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全身疾病及眼病史,否认外伤史.自诉其父亲和大伯常发生双眼反复眼前固定黑影,但具体情况不详.患者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血压检查正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1.5 DS矫正至1.0,左眼0.3,-1.5 DS矫正至0.4.
张雄泽文峰陈弃
关键词:血管疾病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 (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 斑;(5)黄斑萎缩;(6) 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 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 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 OR=1.054, 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 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 95%CI=1.136~1.338,P<0.001;OR=1.554, 95%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 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 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 95%CI=0.328~0.782,P=0.002)。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最佳矫正视力不同。
陈卉文峰左成果张雄泽黄时洲罗光伟
关键词:黄斑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疾病特征
中国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特点
张雄泽文峰陈卉黄时洲罗光伟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经眼科常规检查、近红外反射(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6例AMN患者11只眼纳入研究。有登革热病史5例9只眼,占患眼的81.8%;有头部外伤史1例2只眼,占患眼的18.2%。6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合并双跟视盘轻度水肿,给予VI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以观察为主。所有患者每2周复查1次,直至6个月结束随访观察。每次复查均行眼底彩色照相、FFA、IR和SD-OCT检查。结果患者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单眼或双眼一个或多个中心或中心旁暗点。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眼底表现正常1只眼;黄斑区楔形病灶2只眼;片状黄白色或棕色病灶8只眼。FFA检查发现,所有患眼AMN病灶均无异常表现。IR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表现为局灶性弱反射病灶。SD-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光感受器层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病灶,并使其正常反射结构中断。强反射病灶于初诊后2周内开始消退,初诊后24周时仍可残留少量于Henle纤维层。随着光感受器层强反射病灶的消退,外核层出现不可逆变薄,外界膜和椭圆体带开始修复,两者的连续性于随访终点基本恢复,但交叉区连续性仍然中断。整个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持续存在。结论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SD-OCT初诊时表现为光感受器层局灶性强反射,随访末表现为交叉区连续性中断;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症状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
李妙玲张雄泽吉宇莹叶佰康文峰
关键词:疾病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