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时洲

作品数:137 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1篇视网膜
  • 61篇网膜
  • 41篇电图
  • 41篇血管
  • 39篇多焦
  • 39篇视网膜电图
  • 38篇黄斑
  • 37篇脉络膜
  • 32篇病变
  • 31篇多焦视网膜
  • 30篇多焦视网膜电...
  • 23篇造影
  • 22篇血管造影
  • 20篇荧光
  • 17篇眼底
  • 17篇黄斑变性
  • 14篇荧光素
  • 13篇脉络膜血管
  • 11篇血管病
  • 10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103篇中山大学
  • 30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咸宁学院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TCL集团股...
  • 1篇济南市第二人...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35篇黄时洲
  • 58篇罗光伟
  • 56篇文峰
  • 52篇吴德正
  • 45篇吴乐正
  • 40篇江福钿
  • 30篇刘彩娇
  • 29篇关天芹
  • 27篇吴德正
  • 26篇龙时先
  • 24篇梁炯基
  • 14篇文峰
  • 12篇罗苔青
  • 11篇马娟妹
  • 8篇吴乐正
  • 7篇吕林
  • 7篇胡晓鹏
  • 7篇罗光伟
  • 7篇余敏忠
  • 6篇刘杏

传媒

  • 36篇中华眼底病杂...
  • 20篇中国实用眼科...
  • 9篇眼科学报
  • 7篇眼科研究
  • 5篇中国眼底病论...
  • 4篇中华眼科杂志
  • 4篇临床眼科杂志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国外医学(眼...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国际眼科纵览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第四届全球华...
  • 1篇眼科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5篇2012
  • 13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16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6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 9篇2001
  • 6篇2000
  • 5篇1999
  • 7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焦视诱发电位的双眼对称性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多焦视诱发电位(mfVEP)的双眼对称性。方法应用VERISScience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36名正常人的72只眼进行mfVEP测试,刺激图形为带图形的飞镖盘,对应的视角为25°。图形中有60个小块,每个小块包括4×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由二元伪随机m-序列控制其黑白翻转形成视觉刺激。结果左右眼各对应象限的P1波潜伏期及振幅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同侧视野的潜伏期与振幅的数据差异大于相应视野象限的数据差异。右眼或左眼4个象限组间比较显示双眼各自鼻上与颞下、鼻下象限P1波潜伏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振幅方面仅左眼颞上与颞下象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双眼mfVEP以视网膜对称性优于视皮层的对称性。
黄时洲胡晓鹏龙时先江福钿罗光伟梁炯基吴德正吴乐正
关键词:对称性多焦视诱发电位正常人
吲哚青绿辅助剥离内界膜后在黄斑裂孔患者眼底残留的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视网膜内界膜薄而透明,手术过程中难以辨认;内界膜染色有助于将内界膜剥离干净。目前比较常用的内界膜染色剂是吲哚青绿(ICG)。Gale等,Iriyama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ICG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有毒性,并且这种毒性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为了解ICG辅助剥离内界膜后在眼内的代谢,我们对29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29只眼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宋志杰吕林黄新华文峰黄时洲李仕清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临床解释
黄时洲
多焦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诱发电位是视觉电生理学一项重要新进展,它应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测量几十度视野范围内几十到几百个区域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或局部视诱发电位,并计算各局部反应的一阶和二阶反应,根据各反应参数分别了解视网膜内外层、视路对应于视野各部位的功能,是近年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本研究率先在国内将多焦视觉电生理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取得下列成果:
黄时洲吴德正余敏忠吴乐正罗光伟龙时先江福钿梁炯基
关键词:眼科多焦视觉电生理多焦视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电子计算机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关天芹刘彩娇
关键词:自发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老年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2年
回顾了近年来老年黄斑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有关危险因素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杆细胞易感生学说提出了新的发病机制 ,新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治疗、局限性黄斑转位术、经瞳孔温热治疗及基因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
陈长征吴乐正黄时洲
关键词:老年黄斑变性病因发病机制
重视眼底形态和功能的综合分析,提高眼底病的诊疗水平被引量:4
2007年
黄时洲吴德正
关键词:眼底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诊疗水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随访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视力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等确诊的45例(51只眼)PC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随访前视力、有无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灶面积、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随访期间病灶消退且无新病灶出现等6项因素.对患者随访期间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45例(51只眼)PCV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11.1±2.0)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区出血、渗出增多者15只眼(29.4%),出血、渗出减少者25只眼(49.0%),盘状瘢痕与萎缩改变者分别为5只眼(9.8%)和6只眼(11.8%).视力增加、稳定及下降者分别为11(21.6%)、21(41.2%)及19(37.2%)只眼.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者25只眼(49.0%),未累及者26只眼(51.0%).在病程进展过程中,息肉状病灶部分消退18只眼(35.3%),稳定不变13只眼(25.5%),扩大和新生13只眼(25.5%),消退和新生并存7只眼(13.7%).患者视力变化与年龄、随访前视力、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诸因素相关(b=-0.005,0.382,-0.430;P=0.034,0.000,0.000),视力提高与息肉状病灶累及黄斑中心凹(b=-2.957,P=0.013,OR=0.052)、息肉状病灶消退且无新病灶出现相关(b=2.259,P=0.019,OR=9.578).结论 PCV患者视力预后情况不同,年龄小者随访前视力较好;息肉状病灶未累及黄斑中心凹者随访视力相对较好,其中无新病灶出现者,随访期间视力提高的可能性较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情况和病灶面积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邹文军文峰武志峰黄时洲张洁罗光伟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血管疾病随访研究
老年黄斑变性与遗传因素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探讨老年黄斑变性(ARMD)是否存在遗传因素。方法分析一个7姊妹兄弟的家族中,4位成员的老年黄斑变性患病情况。结果在被检查的6位60岁以上的姊弟中,3位男性均患ARMD,且其中2姊弟为湿性型,其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均呈突变。虽然这些成员长期生活在不同国家和环境,却有类似的临床或实验室改变。结论从本家族ARMD发病情况看。
吴乐正于健陈又昭黄时洲文峰吴德正
关键词:黄斑变性遗传学老年人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早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方法 对 16例 (17眼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 ization ,CNV )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其中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 11例 (12眼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 (3眼 ) ,高度近视 2例 (2眼 )。应用美国VERISscienceTM4 0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 ,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 3d、 7d及 3m ,对各患眼 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PDT治疗后 7d及 3m ,2只视力明显提高 ,其余各眼视力无改变 ,眼底均未见新的出血。与PDT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 3d、 7d及 3m各环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PDT治疗CNV性疾病早期可稳定黄斑区功能 ,未对视网膜外层组织功能产生损伤。
姜利斌金陈进吴乐正文峰黄时洲吴德正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多焦视网膜电图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