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省

作品数:10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分
  • 4篇小麦
  • 3篇滴灌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土壤
  • 3篇培肥
  • 3篇利用效率
  • 3篇免耕
  • 2篇冬小麦
  • 2篇玉米
  • 2篇深松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质地
  • 2篇秸秆
  • 2篇翻耕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有机碳
  • 1篇生长发育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0篇张建省
  • 8篇陈源泉
  • 8篇隋鹏
  • 6篇高旺盛
  • 6篇聂紫瑾
  • 4篇石彦琴
  • 3篇邹娟秀
  • 3篇熊杰
  • 2篇李超
  • 2篇师江涛
  • 1篇刘建刚
  • 1篇陶婷婷
  • 1篇张海林
  • 1篇吴雪梅
  • 1篇王河银
  • 1篇陈阜
  • 1篇陶志强
  • 1篇刘景辉
  • 1篇汪洪焦
  • 1篇王丽霞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5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土壤耕作是农田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能耗过程,直接影响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翻耕(CT)、旋耕(RT)、免耕(NT)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总碳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卢小宏张建省刘建刚陶婷婷张海林陈阜
关键词:耕作方式夏玉米
文献传递
不同滴灌制度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和WUE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降雨、灌溉定额显著相关,2011年和2012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0(P<0.05)、r=0.998(P<0.01)。2011年,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2012年,滴灌120 m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24 921.2 kg hm–2,比滴灌75 mm处理提高了15.2%,差异显著;马铃薯的耗水量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初步表明,适当增加滴灌定额、合理调整灌溉时间结构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王丽霞陈源泉李超师江涛陶志强聂紫瑾张建省隋鹏
关键词:滴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SAP、PAM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为保水剂(SAP)和聚丙烯酰胺(PAM)的复配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SAP和PAM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复配>PAM>SAP>CK,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各处理较对照增幅为3.98%~6.86%,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增幅为13.6%~64.78%,复配处理增幅最大,说明施用SAP、PAM均能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尤其是复配处理效果更显著。SAP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时期根部生长量变化较为平缓,对小麦苗期生长量影响较大,PAM处理的地上、地下干物质重和根冠比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均为最高,说明PAM可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发育。SAP、PAM单施和复配均可提高小麦产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0.35%、19.09%、16.44%,PAM处理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提高产量,复配处理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侯冠男刘景辉郝景慧王河银张建省李冬梅
关键词:SAPPAM小麦土壤含水量
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初探
本文针对华北平原麦玉种植制度消耗地下水资源过大的问题,以冬小麦为重点研究对象,设计了冬小麦不同滴灌制度定位实验,比较冬小麦滴灌与漫灌在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上的差异及滴灌制度下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初步结果表明等灌溉定额下滴灌和...
聂紫瑾隋鹏张建省陈源泉高旺盛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耗水水分利用效率
文献传递
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对农田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2009—2012年在河北吴桥开展旋耕、深松、翻耕、免耕4种耕法以及有机肥、秸秆、化肥3种培肥措施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0~20cm耕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结果表明:连年进行耕作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碳的固定,免耕相对能够较好地维持耕层土壤碳的固定;与连续免耕相比,深松一年后免耕2年能够使土壤截留更多的碳,且深松一年后免耕2年处理的TOC和POC比连续免耕3年的处理分别高8%和2%;翻耕一年后免耕2年有利于土壤碳的恢复,其TOC与连续3年免耕的TOC比值能够从0.74恢复到0.93,其POC与连续3年免耕的POC比值能够从0.59恢复到0.94。维持耕层土壤碳固定效果最好的培肥措施是有机肥+化肥,其次是秸秆+化肥,单施化肥最差。综合来看,在华北平原有利于土壤碳固定的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是,深松一次后施行2年的免耕,同时配合有机肥或秸秆还田。
邹娟秀隋鹏高旺盛陈源泉张建省石彦琴
关键词: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翻耕免耕深松
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采用空间位移法,将砂土、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移到同一地点的水泥池小区上,研究土壤质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砂质黏壤土>砂质壤土>砂土。不同质地的土壤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翻耕比免耕高,但差异不显著。根据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差异主要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变化引起。
熊杰隋鹏石彦琴吴雪梅张建省陈源泉高旺盛
关键词:玉米土壤质地
免耕覆盖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采用空间位移法,将河北省吴桥县3种质地(砂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的原状土转移到同一地点,研究了华北平原免耕覆盖下3种质地土壤的水分特征与作物产量。试验于2010-2013年开展,地点设在河北省吴桥县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翻耕,免耕覆盖可以增加土壤体积含水量,且在砂质壤土上的保水效果比其他2种土质更明显;砂质粘壤土免耕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传统翻耕处理低,不同于其他2种土壤;根据试验前2年结果,免耕覆盖并未显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小麦季趋势较为一致,砂土、砂质壤土和砂质粘壤土免耕覆盖的WUE比翻耕分别低13.95%、9.76%和8.61%;玉米季不同土质的趋势有差异,其中砂土免耕覆盖处理的WUE比翻耕低6.45%,而砂质粘壤土免耕覆盖处理的WUE比翻耕高4.89%,但差异均不显著;3种土质下,免耕覆盖相对传统翻耕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小麦产量比传统翻耕分别降低7.09%、4.26%和0.39%,玉米产量分别减少9.81%、4.11%和10.19%。本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措施在3种土质均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但短期内没有表现出增产趋势。
刘连华陈源泉杨静聂紫瑾张建省石彦琴隋鹏
关键词:土壤质地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水分
黑龙港流域不同滴灌制度下的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29
2013年
针对华北黑龙港流域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制度中冬小麦灌溉水用量过大的问题,以节水和稳产为目标设计了冬小麦滴灌制度定位试验,比较了滴灌与漫灌及不同滴灌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年份的降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定额和次数(总量225mm,分1~3次灌溉)的滴灌与漫灌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在两年降水特点不同的情况下,滴灌量比对照减少45-105mm的处理产量下降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冬小麦滴灌技术在黑龙港流域具有节水稳产的潜力。
聂紫瑾陈源泉张建省师江涛李超高旺盛隋鹏
关键词:冬小麦滴灌水分利用率
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对小麦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针对我国华北平原长期机械化、少免耕带来的土壤紧实和耕层变浅两大关键问题,在河北吴桥采用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对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及其组合对冬小麦根系生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旋耕、翻耕和免耕相比,深松处理后在各...
张建省熊杰隋鹏聂紫瑾邹娟秀陈源泉高旺盛
关键词:培肥根系活力小麦根系
文献传递
不同耕法和培肥措施组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旋耕、深松、翻耕、免耕4种耕法与有机肥、秸秆、化肥3种培肥措施组合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耕法连续实施3年,小麦产量表现为翻耕>深松>旋耕>免耕、玉米为旋耕>深松>免耕>翻耕;第2年开始玉米季全改为免耕后,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处理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均表现最高;第2年开始两季全为免耕后,小麦产量最高是深松1年后免耕2年处理、玉米则是旋耕1年后免耕2年的处理产量最高;连续3年免耕和后2年连续免耕的处理不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甚至出现减产的现象,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或者能够增加产量;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表现趋势一致,3年平均产量均为有机肥>秸秆>化肥。综合来看,华北平原保障周年作物稳定高产的适合耕法与培肥措施组合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配合有机肥处理,其产量可比当前普遍应用的旋免模式高出10.6%。
张建省隋鹏陈源泉高旺盛聂紫瑾邹娟秀石彦琴熊杰汪洪焦
关键词:翻耕免耕深松轮耕秸秆还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