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会平

作品数:105 被引量:1,025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4篇青藏高原
  • 27篇地貌
  • 18篇青藏
  • 17篇新生代
  • 15篇北缘
  • 14篇裂带
  • 13篇地震
  • 13篇东北缘
  • 13篇青藏高原东北...
  • 12篇断裂带
  • 10篇DEM
  • 7篇地貌演化
  • 7篇盆地
  • 7篇晚新生代
  • 7篇发育
  • 6篇新生代构造
  • 6篇青藏高原东缘
  • 6篇更新世
  • 6篇构造地貌
  • 6篇海原断裂

机构

  • 86篇中国地震局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中山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震局兰...
  • 5篇中国地质环境...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沈阳市勘察测...
  • 2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

  • 105篇张会平
  • 34篇郑德文
  • 30篇张培震
  • 25篇郑文俊
  • 20篇王伟涛
  • 18篇张竹琪
  • 11篇俞晶星
  • 11篇刘少峰
  • 11篇王一舟
  • 9篇张岳桥
  • 9篇任治坤
  • 9篇杨农
  • 8篇庞建章
  • 6篇李传友
  • 5篇武颖
  • 5篇马严
  • 5篇袁道阳
  • 5篇刘彩彩
  • 4篇梁明剑
  • 4篇尹金辉

传媒

  • 14篇第四纪研究
  • 12篇地震地质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地质力学学报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质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第六届地质构...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2017中国...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2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现代地质

年份

  • 4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16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地区地貌起伏是否已达动态平衡?
强震对地貌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i)造山运动,对地貌隆升做贡献(e.g.,Bilham et a1.,2001a, b;Meade,2010);ii)剥蚀作用,强震会造成大量山体滑坡、垮塌等对地貌隆升起负作用(e.g.,O...
任治坤张竹琪戴福初尹金辉张会平
河流瞬时地貌:特征、过程及其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内涵被引量:18
2017年
河流系统在造山带长期演化过程中会趋于均衡状态,在纵剖面形态上表现为光滑的下凹样式。均衡地貌常常由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条件的改变而被打破,在达到下一个均衡状态之前,会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瞬时演化阶段,此时河流系统的地貌特征则称为瞬时地貌。通过河流瞬时地貌研究,可以理解造山带内部河流系统的演化阶段、构造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的强弱、幅度等信息。本文在简要概述河流瞬时地貌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瞬时地貌在河流纵剖面的典型标志,即河流裂点;进而详细介绍河流裂点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以河流纵剖面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河流裂点识别和提取方法;再以北美内华达山系,南美安第斯山脉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北缘等地区为例,总结了瞬时地貌研究中河流纵剖面分析的主要手段,并探讨了上述研究所揭示出的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内涵及其意义。
李雪梅张会平
关键词:地貌过程
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盆地新近系磁性地层及其构造意义
<正>茶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盆地南侧,是共和盆地北西侧的一部分,与北侧的青海湖盆地以青海南山相隔.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茶卡盆地开始接受沉积时代为约10.5Ma.地层层序研究发现,约7.6 Ma开始,盆地开始发育...
张会平张培震袁道阳William H.CraddockRichard O.LeasePeter Molnar王伟涛郑德文郑文俊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
张培震郑文俊王伟涛张会平郑德文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貌发育差异性及其与西秦岭构造带关系初探
2012年
南北地震带中段西秦岭交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交接复合部位,区内发育一系列与西秦岭构造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走向断裂系统,历史上沿上述断裂系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大地震,预示着断裂系统的最新活动特征,同时也表征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区断裂活动的差异性。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迄今为止,对该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格架,主要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及部分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等诸多问题都不十分清楚,是亟待研究的空白地区之一。
张会平张培震袁道阳郑文俊郑德文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秦岭构造带地貌发育青藏高原东缘新活动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被引量:57
2016年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关键词:几何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盆地及邻区更新世时期沉积与后期侵蚀样式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残存的地貌标志恢复原始地貌形态是地貌研究的难点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晚新生代黄河在本区发育,其后期演化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详细信息,同时黄河侵蚀下切过程本身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黄河水系的发育,晚更新世以后循化-贵德盆地地区实现由盆地加积向退积的凋整,盆地地区逐渐开始遭受黄河水系的侵蚀下切,并逐渐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貌形态。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更新统的变形程度较弱,由于区域构造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共同作用,现今保存的更新统已经成为盆地内部的分水岭,如龙羊峡地区。本研究正是选取循化-贵德盆地及其邻区更新统地层为古地貌重建的标志,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形态,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认识有:1)秦岭北缘断裂带构成其南西向北东方向地形快速降低的边界带;2)在北西南东方向上,西秦岭、黄河、拉脊山、湟水河以及祁连山等总体上构成了向形-背形相间的地貌格局。同时以古地形为基础,定量计算了盆地区更新世以来的侵蚀分布图像,定量结果表明:1)剥蚀量的分布形态与高原东北缘盆山地貌系统之间有一定相关耦合性,盆地地区的剥蚀量比较大,而相邻山脉地区的剥蚀量都比较小;2)剥蚀量比较大的盆地地区剥蚀量与盆地内部河流形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关联特征,盆地内部剥蚀量最大的区域往往是盆地内部独立河流的中游地区。
张会平刘少峰
关键词:青藏高原更新世
Tectonic geomorphology of the Qilian Sha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insights into the plateau formation processes
We examined the regional scale topography of the Qilian Shan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张会平张培震Veronica Prush郑德文郑文俊王伟涛刘彩彩任治坤
文献传递
利用DEM进行地形高程剖面分析的新方法被引量:28
2004年
张会平刘少峰
关键词:DEM剖面地质调查地貌坡向坡度
基岩河道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及其应用:兼论青藏高原基岩河道研究的迫切性被引量:26
2016年
河流作为对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貌单元,记录了丰富的水系演化、构造变形以及气候变化信息。目前基于数学推导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水力侵蚀方程,将构造抬升与基岩河道水力侵蚀作用相结合,使得通过河流纵剖面形态提取基岩隆升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成为可能。现有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1)利用方程的稳态形式获取水系陡峭系数(坡度-面积对数分布图,Chi-plot),并以此探讨构造隆升速率高低及空间分布特征;2)构建河流裂点的溯源迁移模型,定量获取裂点迁移速率;3)利用方程的线性非稳态形式,获取区域基岩隆升历史;4)获取不同流域水系河段x值,判别分水岭的迁移方向。对于方程的非线性非稳态形式,在求解及应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将是水力侵蚀模型今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简单回顾现有青藏高原基岩河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开展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尺度青藏高原基岩河道相关研究的迫切性。
王一舟张会平郑德文庞建章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