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伟涛

作品数:62 被引量:42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会议论文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32篇青藏高原
  • 25篇北缘
  • 22篇东北缘
  • 2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0篇新生代
  • 11篇晚新生代
  • 10篇青藏
  • 8篇新生代构造
  • 8篇裂变径迹
  • 7篇地层
  • 7篇盆地
  • 6篇地震
  • 6篇断层
  • 6篇裂带
  • 6篇磷灰石
  • 6篇磷灰石裂变径...
  • 5篇断裂带
  • 5篇同位素
  • 5篇热历史
  • 5篇隆升

机构

  • 62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宁夏回族自治...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62篇王伟涛
  • 38篇郑德文
  • 33篇郑文俊
  • 31篇张培震
  • 20篇张会平
  • 16篇张竹琪
  • 13篇庞建章
  • 10篇俞晶星
  • 7篇雷启云
  • 7篇王一舟
  • 6篇马严
  • 5篇李传友
  • 5篇万景林
  • 4篇武颖
  • 4篇魏占玉
  • 4篇任治坤
  • 3篇李大明
  • 3篇唐茂云
  • 3篇刘静
  • 3篇杜鹏

传媒

  • 11篇地震地质
  • 6篇第六届地质构...
  • 3篇第七届构造地...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2014年中...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17篇2014
  • 1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8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寺口子剖面发育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分析这些沉积物的碎屑来源能够为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过程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寺口子剖面磁性地层年代的约束下,对该剖面27~4 Ma的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示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7~12 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470Ma(以230Ma、440Ma为峰值年龄)、1600~1890Ma、2100~2450Ma,与>12 Ma的砂岩样品相比,7 Ma的砂岩样品中新增了锆石U-Pb年龄为720~980Ma的年龄峰值;4Ma的砂岩样品中锆石U-Pb年龄谱主要为200~490Ma。这些样品中,1600~1890Ma与2100~2450Ma的锆石εHf(t)值偏负(-31.1~5.1),720~980Ma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为-15.1^-1.7,200~470Ma的锆石εHf(t)值范围较宽为-11.2~12.5。通过与周围构造单元对比,发现1600~1890Ma与2100~2450Ma的锆石可能源于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720~980 Ma的锆石与宁夏中部的南华山、西华山岩石具有亲缘性,U-Pb年龄为200~470Ma的锆石则与六盘山南部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与半定量估算表明:六盘山南部可能在27Ma已隆升、变形,成为宁夏南部盆地的物源区,而宁夏南部盆地晚中新世的物源变迁可能反映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强烈的构造变形。
王伟涛郑德文庞建章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
张培震郑文俊王伟涛张会平郑德文
河西走廊西端黑山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在构造转换中的意义被引量:13
2016年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了黑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逆冲滑动速率为每年(0.26±0.06)mm,同时证实该断裂为一条以高角度逆冲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裂,其运动性质与阿尔金断裂存在明显的不同。结合对阿尔金断裂东端部运动学特征的讨论,总结前人在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定量研究成果,得到河西走廊西端这些NWW向逆冲断裂和褶皱在平行于阿尔金断裂走向上的缩短速率总和为每年1.4~2.4mm,这与阿尔金断裂东端部每年1~2mm水平走滑速率相当,由此推断阿尔金断裂东端的左旋走滑被活动的逆冲断裂、第四纪褶皱隆起引起的地壳缩短吸收和转换了,阿尔金断裂在其东端部水平滑动速率逐步降低,断裂终止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宽滩山一带,而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北侧的黑山断裂与其走向上相联接的磴磴山断裂、金塔南山断裂可能共同构造了青藏高原朝NE向扩展的最前缘。
张宁郑文俊刘兴旺王伟涛李新男何文贵雷启云邵延秀
关键词:断错地貌酒西盆地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被引量:57
2016年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关键词:几何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
临夏盆地周边山体隆升与积石砾岩的关系
郑德文张培震袁道阳郑文俊王伟涛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两阶段构造变形过程
王伟涛张培震郑德文庞建章
文献传递
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色度记录的29 Ma以来气候演化被引量:1
2019年
宁夏自治区南部固原寺口子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重建该地区气候演化历史对于揭示高原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冷对亚洲大陆腹地干旱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寺口子剖面晚渐新世—第四纪地层沉积物色度(a~*、b~*、L~*)的系统测量,建立了29~0.5 Ma颜色指标变化序列,结合研究区内已发表的磁化率、孢粉和总无机碳数据,揭示出该区域气候经历了四个阶段:29~24.8 Ma为最湿热阶段、23.8~18 Ma为较湿热阶段、18~5 Ma为逐渐变冷阶段、5~0.5 Ma为快速变冷阶段。剖面记录了25~24 Ma、18 Ma、5 Ma两次显著的气候变冷事件和3 Ma气候变暖事件。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地气候代用指标,发现这些气候变冷事件和3 Ma气候变暖事件具有区域性。通过对比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北太平洋粉尘通量记录、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和研究区气候演化特征,我们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控制了区域气候演化,但在不同时期所起作用有所差异。
肖霖李朝鹏王伟涛郑德文王一舟李又娟
关键词:高原隆升色度气候演化
祁连山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5
2010年
晚新生代祁连山开始隆升的时间是制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以及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获得祁连山北缘开始隆升的时间为约9.5Ma,隆升的速率为(0.5±0.1)mm/a,晚新生代以来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相关的缩短速率为(1.4±0.2)mm/a。本文得到的祁连山隆升的时间与"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地幔对流剥离模型"预测的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时间基本一致,也与中国大陆北方季风加强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高原与约5~12Ma隆升并向周边扩展,引起西北季风加强的假说,但是不支持"陆陆斜向深俯冲消减模型"预测的祁连山南缘约11Ma隆升,北缘隆升时间晚于5Ma的预测。
万景林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王志才
关键词:裂变径迹隆升速率祁连山北缘
祁连盆地第三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和岩石磁组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祁连山山间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是研究新生代以来祁连山构造演化的重要材料.本文以位于祁连山中部祁连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定年方法获取其沉积时代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变化与沉积环境变迁分析祁连山构造演化历史.野外实测剖面显示该盆地内的第三系可划分为下部砾岩组和上部砂岩组两大岩性单元.古地磁结果显示砾岩组的沉积时代约为10—14.3Ma.砾岩组沉积大约在14.3 Ma开始形成,指示祁连山14.3 Ma以来构造活动变强烈.磁组构结果显示砾石组顶部沉积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现今祁连盆地周缘断层分布所指示的应力方向一致,表明这些断层大约在10 Ma附近开始活动.我们的结果揭示祁连山中部山脉14.3 Ma以来尤其在10 Ma附近构造活动较强烈.这与过去低温热年代学所获得的祁连山山体的快速冷却年龄及祁连山两端大型盆地内的第三系所记录的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基本吻合.而砂岩组的古地磁结果并未通过褶皱检验,其古地磁记录发生了后期重磁化,无法获得地层的准确沉积年龄.
刘彩彩王伟涛张培震庞建章俞晶星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重磁化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及其驱动机制
张培震张竹琪郑德文郑文俊王伟涛张会平毛凤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