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桂清

作品数:90 被引量:1,251H指数:2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7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35篇课程
  • 31篇教育
  • 29篇教学
  • 15篇课例
  • 15篇课例研究
  • 14篇教师
  • 13篇课堂
  • 8篇综合实践活动
  • 8篇课程改革
  • 6篇活动课
  • 6篇活动课程
  • 6篇儿童
  • 5篇性学
  • 5篇研究性
  • 5篇研究性学习
  • 5篇实践活动课
  • 5篇教学研究
  • 5篇基础教育
  • 4篇学科
  • 4篇知识

机构

  • 87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中国教育科学...
  • 1篇教育部中学校...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8篇安桂清
  • 3篇钟启泉
  • 2篇张华
  • 2篇张雅倩
  • 1篇余文森
  • 1篇崔允漷
  • 1篇张良
  • 1篇刘宇
  • 1篇方明生
  • 1篇英配昌
  • 1篇严丽
  • 1篇黄小瑞
  • 1篇应俊峰
  • 1篇冯鲁红
  • 1篇沈晓敏
  • 1篇李树培
  • 1篇赵萌萌
  • 1篇张静静
  • 1篇桑雪洁
  • 1篇王鑫

传媒

  • 16篇全球教育展望
  • 12篇教育发展研究
  • 9篇人民教育
  • 5篇课程.教材....
  • 4篇上海教育科研
  • 4篇教师教育研究
  • 4篇教师教育论坛
  • 3篇中国教育学刊
  • 2篇外国教育研究
  • 2篇外国中小学教...
  • 2篇山东教育科研
  • 2篇当代教育科学
  • 2篇新教育(海南...
  • 2篇基础教育课程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历史教学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被引量:50
2013年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以课为载体,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的合作性研究。其"以学为中心"的价值诉求符合当代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课例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转型的需要。为实现其价值诉求,课例研究的每一环节需要基于如下原则展开:在"确立研究主题"环节做到教学合一;在"规划教学设计"环节做到因学设教;在"实施课堂观察"环节做到以学观教;在"开展课后研讨"环节做到以学论教;在"形成研究报告"环节做到以学改教。最终,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期望嵌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未来景观。
安桂清
关键词:课例研究以学为中心
用整合的思维制定学校课程规划——以上海市风华中学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课程整合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整合早已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个层面的整合形态:课程规划层面的整合、科目层面的整合和主题/单元教学课堂层面的整合。三个层面的整合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每一层面都无法孤立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使学校了解不同层面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本刊特发表系列文章,以期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学和实践。
任佳瑶安桂清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规划思维方式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开发模式
教材使用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
教师的教材使用决定了教材价值的实现。课程改革中有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持久论争及由此带来的实践困惑有待消解。教材使用的两种研究视角——"课程视角—层级说"与"教学视角—互动说"虽有内涵差异,但共同致力于通过教材使用...
安桂清
论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被引量:39
2022年
为应对学生素养培育的时代诉求,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取向。课程综合性超越其原初价值和传统内涵,从知识统整迈向知识整合、问题解决、价值关切的三位一体。在形态上从水平统整到纵横联合、从内容组织方式跃迁至学习方式,从科目统整向学校课程方案和课堂教学层面的统整延伸,以期助力减负增效的改革目标,补齐跨学科课程整合这一短板,强化课程综合化的校本整体设计。课程实践性作为知识向素养转化的中介亦超越了其传统价值和内涵,迈向真实性的专业实践。它与当代具身认知理论和中国知行合一的传统认识论相契合,通过强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工程与技术实践、设置独立的劳动课程和加强学科实践,旨在改变抑身扬心的课程倾向,提升学生直接经验的品质,强化学习方式的学科特征。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交融互渗,催生出具身性整合、跨学科实践等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安桂清
关键词:学科实践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 教案的合作设计被引量:11
2010年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学者将其视为课例研究的基石,日本教师则认为一份详尽的教案是课例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是作为多样化的工具而存在的:首先是教学工具,教案规划了课堂活动的蓝图,课堂教学将依此而展开。其次是观察工具,教案不仅提示观察者在课上看什么,而且是观察者记录和分享观察结果的所在。
安桂清桑雪洁
关键词:教案课例研究教学工具美国学者课堂活动观察者
知识理解与教学创新——诠释学的视角被引量:3
2006年
现代诠释学对知识性质的理解开启了解读教学文本的新视角。在现代诠释学视野中,真理作为处境真理、德性真理和共享真理,能够使教学的创造性、道德性和对话性获得彰显,从而消解教学领域的种种贫困现象。
安桂清
关键词:诠释学反映论教学创新知识理解
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被引量:24
2006年
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兴起推动了整体课程的诞生。整体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转化思维和灵性思维,直接影响了整体课程的品质。整体课程以联结、转化和超越为特征,对传统课程理论作出了重要突破。
安桂清
关键词:整体主义整体课程思维方式转化思维隐喻
学校场域中儿童整体人格的建构:第三代活动理论的视角被引量:5
2015年
儿童原本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现代学校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儿童人格的割裂:身与心的割裂,主我与客我的割裂,自我与社会的割裂。在维果茨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第三代活动理论,强调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个性的整体发展,因而可以作为分析儿童整体发展的理论视角,并可以此为基础探讨儿童的整体发展策略。第三代活动理论对于建构儿童整体人格的启示为:重构主体的主体性内涵;确立课程的动态生成性;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注重活动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张静静安桂清
关键词:儿童
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访谈被引量:41
2005年
编者按:本刊与<中学历史教学>杂志近来连续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马执斌编审与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及其一些中学教师的争论文章.由于问题涉及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我们特意采访了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此次基础教育的改革不同以往.有人统计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础教育曾提出过七次改革.以往的改革无论多少次,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下的基础教育模式.中学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在"一纲一本"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很有限.此次课程改革,尽管问题很多,但方向无庸置疑.而要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从学科来说,要从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做起.如果用旧的观念理解<课程标准>,则在实践中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目前,在试行高中新课改的四个省区中,就出现了类似现象.因此,马聂之争绝不是个别现象.读读钟先生的解释,有些问题就不必再争了.
钟启泉安桂清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释义《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
从美国优秀高中的识别看我国示范性高中的评估被引量:6
2000年
应俊峰安桂清
关键词:教育评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