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恺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青藏高原中部
  • 3篇色林错
  • 2篇地貌
  • 2篇地貌特征
  • 2篇盆地
  • 2篇羌塘
  • 2篇湖泊演化
  • 2篇差分GPS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 1篇地壳增厚
  • 1篇新生代
  • 1篇上涨
  • 1篇四川盆地
  • 1篇抬升
  • 1篇特提斯
  • 1篇特提斯洋
  • 1篇年代学
  • 1篇欧亚板块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8篇孟恺
  • 6篇王二七
  • 2篇苏哲
  • 1篇王刚
  • 1篇樊春
  • 1篇孟庆任
  • 1篇刘锋
  • 1篇卢海建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区域古湖滨线地貌特征、空间分布及高原湖泊演化被引量:3
2012年
结合新近获得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和详细的野外调查,首次对青藏高原内部大型单个湖泊古湖滨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量。综合色林错周边古湖滨线的地貌、沉积及地形特征,本文首次提出色林错周边区域古湖滨线从地貌上可以分为3类:1)处于高位,保存完好且非常连续的单级"高位古湖滨线";2)高于高位古湖滨线、严重退化、只有零散保存的多级"退化古湖滨线";3)低于高位古湖滨线、保存最好而非常连续的"低位古湖滨线"。野外系统测量表明,高位古湖滨线高程约4 593 m,最高退化古湖滨线高程为4 640 m。高位古湖滨线一致的高程分布表明:1)晚更新世高位古湖滨线形成时期存在一个更大的色林错古湖;2)自晚更新世以来,在色林错周边200 km范围内,不存在构造差异抬升。结合前人对西藏内部大型湖泊古湖滨线的年代学研究及本文的高程测量分析,指出关于晚更新世西藏中东部统一的古大湖——"古羌塘东湖"的提法值得商榷,晚更新世高原内部各大型湖泊更可能是通过河道串联。
孟恺石许华王二七苏哲
关键词:色林错差分GPS
从古湖滨线变形研究青藏高原中部千年尺度地壳流变学
岩石圈流变强度的时空变化深刻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长演化过程。至今为止,千年尺度的流变学研究极为缺乏。这里我们利用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的高位伶侗湖滨线的挠曲反弹,来厘定该地区的地壳有效弹性厚度及粘滞系数。伶侗湖滨线位于色林错...
石许华Eric KirbyKevin Furlong孟恺Ruth Robinson王二七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南东向生长以及四川盆地的构造响应
王二七孟庆任孟恺苏哲陈智樑王刚梁新权
川西南峨眉山新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四川盆地西南缘地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构造交汇部位,在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隆升,峨眉山耸立在其东缘,海拔约3100m.虽然不少学者对龙门山、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统开展了丰富的年代学测试工作,...
孟恺王二七
关键词:隆升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湖近10年来湖面急剧上涨与冰川消融被引量:23
2012年
量化了1976~2010年间,特别是2000~2010年间西藏色林错、错鄂及班戈错的湖面面积及湖面海拔高度变化,分析了不同补给方式对湖面变化的影响,为最近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气候变暖所致冰川加速消融提供了新证据.结合差分GPS实测湖面海拔、数字高程模型(DEM)及不同时相(1976~2009年)湖面面积的遥感解译,研究提出:(1)近40年来色林错湖面海拔高度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76~2000年,色林错湖面海拔缓慢上升4.3m,平均0.18m/a;2000~2010年,湖面急剧上涨8.2m,平均0.82m/a.与色林错近10年湖面海拔的快速增长对比,错鄂和班戈错的湖面上升趋势缓慢且平稳.(2)1976~2009年间,色林错湖面面积变化过程经历了平稳增长→加速增长→平稳增长的变化过程.湖面总体扩大656.64km2,增长幅度为39.4%,特别是1999~2009年间,湖面急剧扩大549.77km2,增长幅度为30.6%.根据气象数据相关性及湖水水位平衡分析,近期气温升高所致上游冰川的加速消融是色林错近10年湖面快速变化的主要因素--冰川融水直接导致色林错湖面上涨约8m,降水量的增加是影响湖面变化的次要因素;而主导班戈错湖面变化的因素是长期降水量的变化,气温的影响是次要因素.
孟恺石许华王二七刘锋
关键词:色林错冰川消融
印度陆块新生代两次仰冲事件及其构造驱动机制:论印度洋、特提斯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18年
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印度洋扩张和特提斯洋闭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这3个板块的相互作用致使印度陆块发生过2次向北的仰冲:早期(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7Ma)仰冲受其超高速运动(>140mm/yr)的驱动,与特提斯之间产生的速度差致使两者间的边界发生破裂,密度小的印度陆块沿印度洋东经90°海岭和马尔代夫岛链向北仰冲到特提斯洋壳之上,两者的叠加导致印度陆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增厚(~70km)并且沉积了一套造山磨拉石——柳曲砾岩;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之交,~25Ma)仰冲发生在碰撞后,由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沿主中央冲断带和藏南拆离断裂发生的垂向挤出,位于上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盖层同时发生重力垮塌,沿大喜马拉雅反冲断裂仰冲到冈底斯岩浆岩带之上并且造成后者的隆升和前陆下陷,其北缘充填了一套造山磨拉石沉积——大竹卡砾岩。这两次构造事件均受印度陆块的快速运动驱动。此外,在印度陆块超高速运动的挤压下,特提斯洋可能在早白垩世之后就停止了扩张,而老的洋壳不是俯冲消减了就是被仰冲的印度陆块掩盖了,这解释了为什么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只存早白垩世蛇绿岩。印度洋内东经90°海岭和马尔代夫岛链构成印度陆块的南东和南西边界,前者呈右行走滑,后者呈左行走滑,两者勾画出印度陆块向北漂移的轨迹。
王二七孟恺许光樊春苏哲
关键词:特提斯洋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中部色林错区域古湖滨线地貌特征、空间分布及高原湖泊演化
结合新近获得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和详细的野外调查,首次对青藏高原内部大型单个湖泊古湖滨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量。综合色林错周边古湖滨线的地貌、沉积及地形特征,本文首次提出色林错周边区域古湖滨线从地貌上可以分为3类:1)处于高位...
孟恺石许华王二七苏哲
关键词:色林错差分GPS
文献传递
中中新世南祁连山的构造抬升——来自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的沉积证据被引量:2
2014年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但是,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均呈现了两阶段的演化特征,在12Ma发生了快速的大幅变化。这些现象与以前通过沉积学、沉积速率、磁化率等分析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成因上,这可能与12Ma大红沟剖面北部的柴北缘褶皱逆冲带的构造复活有关。
卢海建王二七孟恺
关键词:物源分析构造抬升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