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建萍

作品数:74 被引量:18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心房
  • 34篇房颤
  • 31篇心房颤动
  • 15篇心脏
  • 15篇消融
  • 13篇再同步
  • 12篇心脏再同步
  • 12篇静脉
  • 12篇肺静脉
  • 11篇心力衰竭
  • 11篇再同步化
  • 11篇衰竭
  • 11篇同步化
  • 11篇起搏
  • 10篇心脏再同步化
  • 9篇电生理
  • 9篇心脏再同步化...
  • 9篇山羊
  • 9篇射频消融
  • 9篇消融术

机构

  • 71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第30...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解放军302...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2篇国建萍
  • 64篇单兆亮
  • 58篇王玉堂
  • 43篇时向民
  • 34篇郭红阳
  • 29篇林琨
  • 23篇苑洪涛
  • 17篇周俊彦
  • 13篇闫俊瑾
  • 12篇李健
  • 11篇王卫华
  • 11篇赵月香
  • 9篇张晔
  • 6篇智光
  • 4篇梁卓
  • 4篇张晓娟
  • 4篇陈福坤
  • 3篇童锴
  • 3篇李天德
  • 3篇李延广

传媒

  • 8篇中华老年心脑...
  • 7篇解放军医学院...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第17届全军...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心脏杂志
  • 3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THE 22...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2篇2006
  • 6篇2005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可兴奋间期对山羊心房颤动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山羊心房可兴奋间期(EP)在心房颤动(房颤)稳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10只山羊的左心房游离壁外膜缝合电极片,利用自制的房颤刺激器于体外发放50 Hz的刺激1 s,每次间隔2 s,诱发维持时间超过24 h的持续性房颤.定期终止刺激,记录房颤自发持续时间,计算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并在房颤持续过程中利用感知房颤波发放刺激夺获心房的方法测量房颤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F),计算EP(EP= AFCL-ERPAF).结果 8只山羊完成实验,均在6~16(9.3±4.6)d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 h的持续性房颤.在房颤自发维持达3~10 min和24 h时的AFCL分别为98.3 ms ±11.0 ms与84.9 ms ± 5.2 ms ,P<0.05;ERPAF分别为90.5 ms ±13.2 ms与63.0 ms ± 4.8 ms,P<0.05;EP分别为7.8 ms ± 2.4 ms与21.9 ms ± 3.5 ms,P<0.05.结论心房ERPAF的缩短大于AFCL的缩短,使得EP持续性增宽,可能在房颤的稳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单兆亮王玉堂时向民闫俊瑾周俊彦国建萍王卫华李天德
关键词:心房颤动电生理学山羊
我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至2013年在我院植入CRT-P/D(起搏/除颤)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基线及长期随访资料。根据左室功能和重构指标,将CRT应答分为无反应、有反应和超反应组,分析三组在临床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CRT术后患者长期随访92例,三组分别为28,37和27例,无反应组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比例为57.1%,明显高于有反应组及超反应组(P=0.004)。有反应组及超反应组,CRT术后的客观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及主观指标(NYH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而无反应组患者,仅NYHA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CRT-P/D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房颤是导致误放电、起搏比例偏低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降低术后应答的重要原因。
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时向民苑洪涛林琨李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房颤动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住院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测定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平均体积、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状态指标,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量总EAT体积(EAT-total)及左房周EAT体积(EAT-LA)。统计分析EAT-total、EAT-LA与血凝状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组和中低危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EAT-total、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EAT-total为(111.1±34.2)cm3,EAT-LA为(29.3±7.7)cm3;中低危组EAT-total为(92.8±33.9)cm3,EAT-LA为(24.0±9.2)cm3,EAT-total和EAT-LA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AT-total和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提示EAT-total和EAT-LA与D-二聚体和FIB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示两者与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存在独立联系。结论房颤患者EAT可能参与了房颤时血栓前状态的形成,其体积大小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风险预报因子。
刘赛哲官媛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心外膜脂肪组织血栓前状态
超敏C反应蛋白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接受CARTO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7例,平均年龄(53.32±9.98)岁,其中男42例,女15例。术前及术后5 d连续测定外周血hsCRP和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记录体表心电图,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5 d内,32名患者(56.14%)为窦性心律,为未复发组,25名(43.86%)复发房颤,为复发组。结果: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患者的hsCRP与hs-cTnT日均升高量显著正相关,P=0.044,r=0.268。而两组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前后血浆hsCRP、hs-cTnT水平、血浆hsCRP及hs-cTnT的总升高量(峰值水平-术前水平)、日均升高量(总升高量/达到峰值所用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hsCRP升高变化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与早期复发无直接关系,尚不能作为预测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子。
赵月香单兆亮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
关键词:心房颤动超敏C反应蛋白肺静脉隔离术早期复发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可变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入选62例接受主动固定电极置入的患者,将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作为流出道间隔组,右心室心尖间隔部29例作为心尖间隔组,分别于术中、术后48h和3个月测定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48h电极阻抗较术中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48h明显下降(P<0.05)。流出道间隔组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较术中及术后48h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间隔组术中、术后48h及3个月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2组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中主动固定电极起搏阈值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电极阻抗逐渐降低。
李健史扬王玉堂国建萍郭红阳林琨单兆亮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电阻抗室间隔
山羊心房颤动进展过程中心房电图形态的演变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利用山羊模型研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由阵发性向持续性转变过程中,心房/肺静脉外膜电图形态的演变。方法在山羊的左房(LA)游离壁外膜和左上肺静脉(LSPV)根部缝合电极片,利用自制的房颤刺激器于体外发放50Hz的刺激,刺激左房,刺激时程1s,每次间隔2s,诱发出自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将心房/肺静脉外膜电图形态分为单电位(SP)、双电位(DP)和碎裂电位(FP)。分析在基础状态下和房颤维持不同时间时各电位在所有激动中所占比例和动态变化。结果在窦性心律时LA和LSPV全为SP,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两部位的SP比例逐渐减少,DP和FP的比例逐渐增加。房颤刚开始和持续24h后SP的比例在LA分别为94.2%±5.0%和68.4%±6.0%(P<0.01),在LSPV则分别为74.2%±3.3%和40.1%±7.3%(P<0.01)。在房颤自发持续24h后,LA各种形态的电位交替出现,而LSPV可见连续的反复快速激动。结论心房和肺静脉外膜电图的碎裂程度增加,以及肺静脉出现连续的反复快速激动与房颤的持续有关。
单兆亮王玉堂时向民闫俊瑾周俊彦国建萍王卫华李天德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房颤动山羊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探讨提高随访依从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至2013-01在我院住院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817例,对术后1年内的门诊随访情况进行依从性评判,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际随访790例(96.70%),1年内未进行门诊随访者入电话随访组(n=350例),至少进行过1次门诊随访者入门诊随访组(n=440例)。结果:研究对象中,失访26例,失访率3.18%;非起搏器相关死亡1例,实际随访790例,实际随访率96.7%,其中门诊随访者440例(55.70%),电话随访者350例(44.30%)。两组在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居住地、对心律失常的了解、固定陪护人员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可报销、本地居住、对心律失常知识了解、有固定陪护人员的患者门诊随访率高。1年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8%,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时进行优化参数设置者占59.5%。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率较低。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程度、医保制度、居住地、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有无陪护人员。
赵月香单兆亮郭红阳林琨国建萍王玉堂
关键词:起搏器随访依从性
Bachmann束在犬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2007年
目的研究犬Bachmann束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迷走性房颤)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刺激犬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对8只犬的Bachmann束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和消融,在主动脉根部后方,左、右心耳连线中点处射频消融完全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Bachmann束前后分别测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Bachmann束传导,左、右房间传导时间,并用相同刺激方案诱发迷走性房颤,测量房颤波周长(AFCL),房颤诱发及持续时间,观察消融Bachmann束对迷走性房颤诱发及维持的影响。结果8只犬完成实验,均达到完全消融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前后左、右心房之间传导显著延迟(P<0.01),左、右心房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消融后左、右心房及Bachmann束的AFCL较消融前延长(P<0.05),其中5只犬消融后高频刺激不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结论本研究提示Bachmann束在犬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苑洪涛王玉堂单兆亮张晔程晋芳国建萍周俊彦时向民
关键词:BACHMANN束心房颤动迷走神经
希氏束区及毗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方法
2023年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有很大难度。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ECG诊断方法鉴别它们的起源点位置。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了75例HIS(n=18)、pRVOT(n=42)和TA-AL(n=15)成功消融的VA患者。应用ECG参数中具有最高诊断性能的测量值来开发诊断方法。结果 在得到的这些ECG参数中,具有区分这些不同起源部位最佳诊断效能的参数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最佳的ECG鉴别方法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组合应用。HIS: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时程≤125.5 ms(敏感性72.2%、特异性100%);pRVOT:Ⅰ导联R波振幅≤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88.1%,特异性81.8%);TA-AL: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66.7%,特异性95.0%)。这些诊断标准应用于判定VA起源部位的总体准确率为88.9%。结论 起源于HIS附近的VA其Ⅰ导联多为正向R波,且QRS波时程较短。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联合应用可用于定位VA起源于HIS、pRVOT或TA-AL。
黄金焕李世兴李健国建萍苑洪涛时向民郭红阳单兆亮
关键词:希氏束室性心律失常右室流出道三尖瓣ECG
左心房在犬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犬肺静脉口周围的左心房组织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杂种犬7只,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干并诱发出持续性房颤。依次在心外膜进行肺静脉根部隔离、环肺静脉口“C”形左心房线性消融及完整的左心房线性消融。分别比较在刺激迷走神经时,肺静脉根部隔离前后、“C”形及完整的左心房线性消融后左、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AERP),房颤波周长(AFCL),房颤的诱发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肺静脉根部隔离后,左、右心房AERP、AFCL较隔离前明显延长(P〈0.05),但可诱发出持续性房颤;“C”形左心房线性消融后,与肺静脉隔离前相比,左、右心房AERP、AFCL明显延长(P〈0.05),左、右心房A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可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在完整的左心房线性消融后,与“C”形消融后相比,左、右心房AERP、AFCL及左、右心房A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发房颤持续(13.1±8.6)s。结论肺静脉口周围左心房组织在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周俊彦苑洪涛王卫华时向民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左心房迷走神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