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莹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医学院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尘螨
  • 4篇抗原定位
  • 4篇粉尘螨
  • 3篇屋尘螨
  • 3篇BLA
  • 3篇变应原
  • 2篇形态学
  • 2篇形态学观察
  • 2篇染色
  • 2篇免疫
  • 2篇P1
  • 2篇HE染色
  • 1篇德国小蠊
  • 1篇疫苗
  • 1篇疫苗研制
  • 1篇套式
  • 1篇套式PCR
  • 1篇琼脂
  • 1篇染色技术
  • 1篇主要变应原

机构

  • 11篇深圳大学
  • 2篇蚌埠医学院
  • 1篇深圳市微生物...

作者

  • 11篇包莹
  • 10篇刘志刚
  • 9篇李盟
  • 4篇吉坤美
  • 2篇张莺莺
  • 2篇孙新
  • 2篇高波
  • 2篇喻海琼
  • 1篇苏东明
  • 1篇韩庆国
  • 1篇李湘辉
  • 1篇何毅华
  • 1篇吴海强
  • 1篇白羽
  • 1篇沈作冰
  • 1篇付仁龙
  • 1篇邢苗
  • 1篇朱健琦
  • 1篇蒋灵芝
  • 1篇李国平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尘螨连续石蜡切片的制备及染色技术被引量:5
2007年
研究尘螨连续石蜡切片的制备技术。利用琼脂预包埋后再以塑化石蜡包埋,经切片和HE染色,获得结构完整、定位准确、染色清晰的连续切片。探讨制片过程中一些步骤的改进和注意事项,为尘螨显微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可能,也为免疫组化、原位PCR及过敏性疾病尘螨特异性变应原的定位等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莺莺刘志刚孙新包莹李盟
关键词:尘螨琼脂HE染色
粉尘螨2型变应原抗原定位的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研究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 2在螨体内的定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原定位观察。先制备Der f 2单克隆抗体,再制作粉尘螨石蜡切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及梯度乙醇脱水,入3%H2O2孵育10 min,PBS漂洗后依次加入单克隆抗体血清37℃孵育1 h、生物素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1∶100)室温孵育60 min、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异硫氰酸荧光素复合物(SABC-FITC)(1∶100)室温孵育60 min。PBS漂洗,伊文氏蓝处理切片5min,最后丙三醇封片。用抗重组Der f2单克隆抗体作一抗孵育,再选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二抗,经荧光染色,观察Der f2在螨体内的位置。用正常小鼠血清(1∶100)代替小鼠单克隆抗体血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粉尘螨Der f2在中肠组织(包括中肠和后肠)和肠内容物均显示较强阳性,特别是肠内容物更明显。结论Der f 2分布于粉尘螨的中肠组织及其肠内容物。
李盟包莹刘志刚
关键词:粉尘螨变应原抗原定位
屋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p1的体内定位被引量:11
2005年
对过敏性疾病主要过敏原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Ⅰ类变应原(Der p1)进行了抗原定位研究。选用经表达和纯化的Der p1抗原蛋白,按常规方法免疫小鼠,分离血清获抗重组Der p1的抗体(Ⅰ抗),用抗鼠IgG荧光抗体为Ⅱ抗,屋尘螨经石蜡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对其特异性变应原的定位进行观察。HE染色显示屋尘螨消化系统占据大部分体腔。组织免疫荧光发现屋尘螨Ⅰ类变应原主要定位于螨的中肠组织及肠内容物,而螨的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脏器以及几丁质甲壳均呈阴性反应。据此认为屋尘螨Ⅰ类变应原存在于螨的肠内容物和中肠组织中。
刘志刚李盟包莹付仁龙苏东明
关键词:屋尘螨P1抗原定位HE染色免疫染色
粉尘螨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光镜下观察了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farinae消化系统结构,其组成包括:口前腔、前肠、中肠、后肠、肛门和唾液腺。口前腔由颚体围绕而成;前肠包括一个肌肉的咽和食道,食道从脑中穿过;中肠分为前中肠(包括一对盲肠)和后中肠,中肠的上皮细胞呈现多种形态;后肠包括相对大的结肠和狭窄的直肠;消化腺为不规则形,位于脑前方。本文阐述了消化道的分支情况、显微结构及细胞形态。
张莺莺刘志刚孙新包莹李盟
关键词:粉尘螨形态学
美洲大蠊消化系统形态学观察
2007年
为探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消化系统结构,通过连续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制备并观察美洲大蠊切片。结果显示,美洲大蠊消化道占据体腔大部分空间,其中前肠长度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一半,肠壁薄,前胃中含有高度硬化的齿,便于磨碎食物;中肠是美洲大蠊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肠壁细胞包括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再生细胞;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3部分。回肠肌肉层较厚,经过回肠瓣后成为结肠。直肠肠壁细胞特化为长形垫状突起,突出于肠腔中形成直肠垫。本文为进一步阐明蟑螂结构与消化机制和变应原理论基础提供依据。
包莹刘志刚蒋灵芝
关键词:美洲大蠊形态学
利用套式PCR技术鉴别屋尘螨和粉尘螨主要变应原基因及其在尘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提取屋尘螨和粉尘螨疫苗研制用的原始种子和生产种子基因组DNA作模板,分别设计Der p1和Der f1各2套内外扩增引物并进行一步法套式PCR,根据扩增出目的片段来检测尘螨变应原Der p1和Der f1基因片段,并以培养基提取物为阴性对照和已通过形态学鉴别为纯屋尘螨、纯粉尘螨的基因组DNA为阳性对照。PCR产物经电泳后切胶回收并克隆到T载体上,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从屋尘螨和粉尘螨疫苗研制用的原始种子和生产种子分别扩增出含有屋尘螨和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p1和Der f1基因片段,扩增部分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里相应序列同源性为100%。从阴性对照提取物中未扩增得到目的基因片段,从阳性对照DNA提取物中能扩增得到目的变应原Der p1和Der f1基因片段。本研究首次应用套式PCR技术鉴别了屋尘螨和粉尘螨原始种子和生产种子,为尘螨疫苗研制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白羽吉坤美刘志刚包莹李盟
关键词:尘螨P1套式PCR疫苗
防治空调中尘螨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空调中尘螨的方法。过敏性疾病是由于吸入或接触各种变应原引起的,其中,屋尘螨和粉尘螨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约占70%。经调查发现空调空气滤网是它们喜好的繁衍环境。本发明运用简单、实用、经济的方法抑制空调空气滤...
刘志刚邢苗喻海琼吉坤美高波李盟练玉银包莹沈作冰
文献传递
德国小蠊主要变应原Bla g 2抗原定位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主要变应原之一德国小蠊Bla g 2的定位。方法制作德国小蠊石蜡切片,在本室克隆、表达和纯化出Bla g 2蛋白的基础上,按常规方法免疫小鼠,分离血清用作一抗,荧光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Bla g 2在虫体内的定位。结果用rBla g 2免疫小鼠血清孵育的切片中,中肠肠腔上皮细胞和肠内容物显示强阳性,免疫小鼠血清孵育的粪便颗粒也显示阳性结果。而其生殖、排泄系统等脏器均呈阴性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德国小蠊II类变应原Bla g 2存在于中肠肠腔上皮组织、肠内容物和粪便颗粒中,对进一步进行德国小蠊特异性抗原的分离、纯化及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包莹李盟刘志刚
关键词:德国小蠊
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1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其变应原性鉴定
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表达具有变应原性的蟑螂重组变应原,是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与脱敏疫苗研究中的重要途径。方法本研究提取德国小蠊总RNA,采用RT-PCR方法有效地扩增出Blag 1片段,产物连接入T载体(pMDl8)...
李盟包莹刘志刚吉坤美
文献传递
蟑螂过敏原诊断试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刘志刚冉丕鑫雷均平赖荷吴海强吉坤美于陆包莹李盟李国平高波王勤邹泽红许卓谦喻海琼周珍文胡川何毅华马慧朱健琦韩庆国李湘辉
“蟑螂过敏原诊断试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连续资助下,历经九年,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变态反应学过敏原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内容,大大促进了临床上蟑螂过敏的免疫诊断水平和脱敏治疗水平的提...
关键词:
关键词:免疫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