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旭光

作品数:99 被引量:253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哲学宗教
  • 33篇艺术
  • 18篇文学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5篇美学
  • 23篇审美
  • 21篇艺术
  • 15篇文艺
  • 10篇文艺复兴
  • 8篇主义
  • 8篇存在论
  • 7篇艺术作品
  • 7篇城市
  • 6篇现象学
  • 5篇真理
  • 5篇文学
  • 5篇美学研究
  • 4篇油画
  • 4篇美感
  • 4篇美学史
  • 4篇美学思想
  • 4篇绘画
  • 3篇语言
  • 3篇中国画

机构

  • 94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山东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作者

  • 98篇刘旭光
  • 3篇朱立元
  • 1篇寇鹏程
  • 1篇康静
  • 1篇连颖
  • 1篇郁佳震
  • 1篇郁青
  • 1篇李琼

传媒

  • 16篇上海文化
  • 10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学术月刊
  • 4篇社会科学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3篇文艺争鸣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文艺研究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人文杂志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曲靖师范学院...
  • 2篇中外文化与文...
  • 2篇都市文化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术界

年份

  • 3篇2018
  • 15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被引量:4
2011年
从一个翻译问题开始我们的讨论:"pan-aestheticization"、"aestheticreality"(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中的概念)和"hyperaesthetic"(鲍德里亚)这几个词中,都有"aesthetic",赵毅衡先生建议把这些词之中的"aesthetic"都译为"艺术化",以"艺术化"取代"审美"。这个建议在当下这个泛艺术化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能接受。并不是因为aesthetic的主要意思是"审美",这不是一个翻译问题,而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看待"审美"的问题。
刘旭光
关键词:审美救赎沉沦翻译问题鲍德里亚
作为理论家的“感性”——对感性的“智化”历程的追踪被引量:4
2016年
"感性"有其理论史:从低于智慧的,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感受与直观能力,到后来被智性化为具有知性甚至理性的色彩,成为真理性认识的本原与基础,成了睿智的理论家。关于"感性"的性质在学术史上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反映着人类对自身认识能力之研究的深化,也反映着人们对于审美的认识的深化。
刘旭光
关键词:感性
作为社会存在的艺术作品——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再思考被引量:8
2008年
应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与分配的辩证关系的理论,研究了作为产品的艺术品的生产、消费与分配问题,并深入思考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创造的自由、艺术繁荣的原因诸问题,提出了艺术生产史这样一个新课题。
刘旭光
关键词:艺术品消费
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它既是一个通过直观而获得的表象,也是一个意向性构成物和一个反思的对象。以这样的方式观看城市——感性直观的对象、情感体验的对象和理性反思——那么城市就是一个审美对象。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城市必须...
刘旭光
关键词:城市审美对象
文献传递
西方美学史概念钩沉被引量:4
2016年
西方美学史上有一些美学范畴不再被使用,或者退出了审美领域,本文选择了其中的五个进行钩沉,分别是:kaloskagathos、megaloprepeia、concinnitas、istoria、Diségno。以此对那种消失了的审美精神进行怀旧,也对当下的审美状况进行反思。
刘旭光
关键词:钩沉
契机,还是陷阱——论网络对于文学的意义
2004年
当网络成为现时代的主要媒介时,它所呈现的"双向的去中心的交流"和理性自律个体的瓦解及其带来的霸权意识形态的瓦解,将对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会在文学的各个层面,包括审美取向、创作方式、阅读方式、文本构成、流传方式等,带来深远的变革。同时,它也会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一些现实的危机和负面影响。
刘旭光
关键词:网络文学审美取向文本构成文学创作文学传播都市文化
"存在"之"光"——海德格尔美论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刘旭光
关键词:美学审美状态
竞争、迪塞诺与艺术自律性的起源被引量:2
2014年
艺术自律性产生过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时期,艺术生产领域中的激烈竞争造成了艺术家们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造,从而造成了形式创造的相对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为迪塞诺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艺术与其他工艺生产的差异被区分出来,艺术的"创造性"也被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程度,这构成了近代艺术自律理论的起源。
刘旭光
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自律性
民间——士人——官方——华夏审美意识的功能结构论纲被引量:2
2006年
从功能结构的角度,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可以区分为民间、士人和官方三个层次,民间审美意识的功能体现为对生活中的愿望的刻画和对这种愿望的想象式的满足,其审美对象来自对自身生活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情趣的喜爱、同情与共鸣。士人的审美意识在功能上体现出借审美对生活的超越性,“雅”是其形式上的主要追求;官方审美意识是一个政权之权力与威信的展示,在功能上体现出严峻的道德意识、法则性和崇高感。而这三个层次又是一个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的结构整体。正是这种结构整体性决定了华夏民族审美活动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形式上的丰富性。
刘旭光
关键词:审美意识
“道”的情感现象学——《二十四诗品》新探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对二十四诗品进行了纯理论性的研究,认为该文本是以“道”为核心,以情为目的,以景为手段组成的理论整体,它解决了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中道与情的关系问题,体现出了“道的情感现象学”这一理论框架,让道以景象的方式显现出来,然后以景象的方式表达情感,从而达到了道、景、情的内在统一。
刘旭光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