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冰莹

作品数:12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宫颈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3篇血管
  • 3篇预后
  • 3篇上皮
  • 3篇上皮内
  • 3篇皮内
  • 3篇子宫
  • 3篇子宫颈
  • 3篇临床病理特点
  • 3篇宫颈上皮
  • 3篇宫颈上皮内
  • 3篇病理特点
  • 2篇血管黏液瘤
  • 2篇人乳
  • 2篇人乳头瘤
  • 2篇人乳头瘤病毒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瘤

机构

  • 1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辽宁省肿瘤医...
  • 2篇沈阳二四二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刘冰莹
  • 11篇林蓓
  • 10篇刘娟娟
  • 8篇张丹晔
  • 7篇刘水策
  • 7篇齐跃
  • 4篇朱连成
  • 4篇李潇
  • 3篇郭瑞江
  • 2篇付凌婕
  • 2篇周欣
  • 1篇田保玲
  • 1篇宫婷婷
  • 1篇梁秀云
  • 1篇张嵩
  • 1篇武艳霞

传媒

  • 4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期子宫颈癌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总结妊娠期子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妊娠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年余共收治妊娠期子宫颈癌患者22例,发生率为0.36/1000次妊娠。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早期妊娠11例(I期7例,Ⅱ期4例),均终止妊娠后,根据肿瘤分期行相应治疗。中期妊娠7例(1期3例,Ⅱ期2例,Ⅲ期2例):1例Ib2期保胎至胎儿成熟后于剖宫产同时行根治性手术;1例mb期,仅行剖宫取胎术;余5例最终行根治性手术。晚期妊娠4例(I期2例,1I期2例),均经剖宫产娩出健康活婴,2例行系统治疗,2例不详。随访患者3—93个月,4例死亡,3例失访,出生新生儿5例,3例健康存活至今,1例出生2个月时死于先心病,1例不详。结论对于期别较早的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对胎儿的要求以及对今后的生育要求;对于晚期患者应在保证患者生命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张丹晔刘娟娟刘水策刘冰莹宫婷婷林蓓
关键词:妊娠子宫颈癌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附27例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27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发病年龄9个月-74岁(平均43.88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女性24例、男性3例。27例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以发现无痛性包块为主诉。AMF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特征表现为肿瘤境界清楚,直径多小于5cm,肿瘤细胞圆形至梭形,核分裂象罕见,无细胞异型性,分布不均、疏密不一,可见交替分布界限不清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27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均为单纯肿物切除术。随访1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6年),无1例复发。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生育期女性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多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低。
张嵩齐跃刘水策刘冰莹刘娟娟郭瑞江李潇张丹晔林蓓
关键词: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改良宫颈缝合成形术在冷刀锥切术中应用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宫颈缝合术应用于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CINⅢ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冷刀锥切组(n=48)、电刀锥切组(n=41)。冷刀锥切组使用冷刀宫颈锥切术,并使用改良宫颈缝合成形术止血;电刀锥切组使用电刀锥切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代表术中出血量)、锥高、延迟出血发生率、宫颈粘连发生率、切缘阳性率。结果冷刀锥切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明显低于电刀锥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明显大于电刀锥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电刀锥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延迟出血率、宫颈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宫颈缝合成形术应用于宫颈锥切术不但具有传统冷刀锥切术的优势,包括无热效应、不影响切缘诊断、足够的椎体高度、切缘阳性率低等,而且具有不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降低延迟出血率等新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冰莹林蓓
关键词:宫颈锥切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临床疗效
子宫颈切除术治疗宫颈阴道部短缩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切除术治疗宫颈阴道部短缩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20例,由于绝经或围绝经期宫颈萎缩或曾行宫颈手术致宫颈阴道部短缩,故行子宫颈切除术,对其临床治疗过程、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2岁(35~77岁);手术指征为持续细胞学异常7例,CIN2 42例,CIN3 70例,宫颈鳞癌1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宫颈阴道部明显萎缩患者100例,未绝经但宫颈自然短小患者2例,曾行宫颈手术致宫颈阴道部明显短缩患者18例;手术时间平均23.2 min(10~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8 mL(5~20 mL);子宫颈切除长度平均2.59 cm(2~3 cm);手术过程均顺利,均无副损伤及术中、术后创面大出血发生,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仅有1例术后发生宫颈管粘连;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降级45例(37.50%),相符42例(35.00%),升级33例(27.50%);子宫颈切除术后3个月HPV转阴率为80.81%(80/99),总的转阴率为88.89%(88/99);二次手术患者共29例,全子宫切除术23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4~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5个月,术后均恢复良好,仅有2例子宫颈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术后随访过程中仅发现2例病变残留及1例病变复发。结论子宫颈切除术对于宫颈阴道部短缩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是安全、有效、相对微创的手术方式。
齐跃叶秋霖刘淼王珮瑶王慧敏刘娟娟朱连成刘冰莹张丹晔林蓓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14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0例宫颈绒毛管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2.6岁(28-66岁)。FIGO分期:原位绒毛管状腺癌3例;浸润癌7例,其中Ib期6例,IIa期1例。7例浸润癌患者主要表现为息肉样或菜花样外生型肿物,3例原位癌患者宫颈表现为光滑或者糜烂样改变;7例HPV检查,6例HPV16阳性,其中2例同时伴有HPV18或33阳性,1例阴性;7例浸润癌患者,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其余均行标准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3例患者伴有CIN病变(CIN II及CIN III)。浸润癌7例患者中2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2例行术后行同步放化疗,其余3例未行后续治疗。7例浸润癌病例均未发现子宫体受累及附件转移,其中1例IIa期患者术后石蜡病理提示左闭孔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至今随访4-50个月,均无复发证据。结论:宫颈绒毛管状腺癌的预后整体较好,有生育要求者可以考虑相对保守手术方式。
刘冰莹张丹晔李潇齐跃刘水策刘娟娟林蓓
关键词:宫颈肿瘤预后
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指导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在指导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22例,比较新辅助化疗对术前肿瘤负荷减小、术中及术后机体一般状态改善情况的影响,分析卵巢癌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结果 CA125化疗后平均285.2 k U/L,较化疗前平均3454.3 k U/L明显降低(P<0.01);彩超测定腹水量(最大测量值)化疗后平均2.5 cm,较化疗前7.2 cm明显降低(P<0.05);肿瘤总负荷(影像学提示所有包块最大直径之和)由化疗前平均13.1 cm降至8.2 cm(P<0.05),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标志物CA125、细胞角蛋白7(CK7)、角蛋白标志物(Ber-Ep4)呈阳性表达,间皮素(Calretinin)、间皮细胞(MC)、波形蛋白(Vimentin)及细胞角蛋白20(CK20)呈阴性表达时,高度提示肿瘤细胞为卵巢来源。结论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综合治疗中优势作用明显,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法可以弥补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前病理诊断依据的不足,两者的序贯应用可为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一套有效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李潇田保玲刘娟娟张丹晔刘水策付凌婕刘冰莹朱连成高霭松林蓓
关键词:卵巢肿瘤新辅助化疗
一种便捷式妇产科检查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捷式妇产科检查照明灯,具体涉及妇产科检查领域,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辅助机构,所述辅助机构延伸出支撑板底部;所述辅助机构包括两个竖板,两个所述竖板分别固定设于支撑板顶部两侧,两个所述竖板之间...
刘冰莹
文献传递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2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例AA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6~53岁(平均38.75岁);12例AAM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主诉多以发现包块逐渐增大(外阴、盆腔及臀部8例),其次为体检发现包块(3例,其中2例后期出现下腹坠痛),1例为尿频。增强CT及增强MRI可见特异性的"旋涡状"或"分层"结构;病理切片可见形态基本一致的星芒状、卵圆形或短梭形的瘤细胞,基质可见大量黏液,亦可见扩张的薄壁或厚壁血管。12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7例,无复发,失访5例。结论 AAM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术后复发率高,需严密随访。治疗上以手术为主,亦可行考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GnRH-a)治疗。
郭瑞江齐跃刘水策刘娟娟刘冰莹张丹晔周欣林蓓
关键词: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病理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disseminated peritoneal leiyomyomatosis,LPD/DP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17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7例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9.3岁(26~47岁)。均为女性患者,其中1例为本病术后复发。多以发现包块为主诉,症状无特殊性,术前诊断率低。主要依靠术中所见及病理确诊,大体可见散在分布于壁层及脏层腹膜的灰白或灰红小结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型,编织状排列,核分裂象少见。7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只有1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回报符合LPD,术后石蜡病理明确诊断。随访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2例复发。结论:LPD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播散种植行为,确诊依靠术后石蜡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以病灶切除干净为原则,因考虑该病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及大网膜为易种植部位,年龄偏大无生育要求者可以考虑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严密随访。
刘冰莹朱连成丛建平武艳霞刘娟娟齐跃林蓓
关键词: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特点预后
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4年
目的:分析总结1989~201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以及我院收治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sOHS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特点。方法:分别以“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和“spontaneous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为检索词,检索1989~2013年期间公开发表文献,并结合我院诊治的1例患者进行文献复习并综述。结果:sOHSS多发生于妊娠早、中时期,以孕6-16周发病率最高,中位数孕周为10周;病史中无药物诱发促排卵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胸腹水、全身水肿,血液生化检查提示血液浓缩、血清离子紊乱、血清激素水平不同程度上升:超声表现为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外凸性增大;治疗方式以缓解症状为主的对症治疗为原则。结论:应提高对sOHSS的认识,并注意与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相鉴别,早期诊断后尽早实施以预防及对症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避免过度治疗。
李潇刘娟娟刘水策刘冰莹梁秀云付凌婕林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