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依兰

作品数:19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象
  • 3篇青稞
  • 3篇小麦
  • 3篇红景天
  • 2篇冬小麦
  • 2篇色季拉山
  • 2篇怒江流域
  • 2篇气候因子
  • 2篇气象灾害
  • 2篇种子
  • 2篇种子产量
  • 2篇苜蓿
  • 2篇西藏色季拉山
  • 2篇江流
  • 2篇产量及其构成
  • 2篇产量及其构成...
  • 2篇长鞭红景天
  • 1篇多样性

机构

  • 14篇西藏自治区气...
  • 5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8篇刘依兰
  • 10篇袁雷
  • 8篇杜军
  • 4篇周刊社
  • 2篇马鹏飞
  • 1篇拉巴
  • 1篇王彦荣
  • 1篇左慧林
  • 1篇石磊

传媒

  • 5篇西藏科技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草业与畜牧
  • 1篇江西农业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25年雅鲁藏布江中游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被引量:26
2008年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中游1981~2005年14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雅江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在流域绝大部分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幅为109.92mm,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2℃/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23℃/10 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少(-0.29℃/10 a)。因此,雅江中游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年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杜军胡军刘依兰鲍建华拉巴
关键词:气候变化蒸发皿蒸发量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
西藏林芝市冬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被引量:1
2017年
结合西藏林芝市种植冬小麦实际,分析林芝市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以确保冬小麦稳产丰收。
刘依兰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近50年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生长区霜冻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西藏色季拉山地区东、西坡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近5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0℃最低气温为霜冻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和R/S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东、西坡初霜日以1.3~1.5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5~5.1d,无霜期每10年增加2.8~6.6d,而霜冻日每10年减少5.8~6.4d;东坡的增减幅度要大于西坡。(2)20世纪60至80年代东、西坡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霜冻日多;90年代至21世纪最初的10年,东、西坡均表现为初霜日来得迟、终霜日结束得早、无霜期长、霜冻日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特少霜冻日发生频数为8~10次,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以西坡较多。(4)东、西坡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均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5)东、西坡初霜日Hurst指数小于0.5,说明未来推迟的幅度可能会变小;而终霜日、无霜期和霜冻日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东、西坡终霜日仍将趋于提早态势、霜期仍将趋于延长,而霜冻日仍将表现为减少趋势。
刘依兰杜军袁雷
关键词:HURST指数气候突变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1
2010年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的制约,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和主要生长季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上游地区。过去29年,由于温度的逐年升高,伴随降水的增加,气候生产潜力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增幅较明显。整个怒江流域未来90年(2011-2100年)有向"暖湿型"气候方向发展的趋势,降水将成为该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未来气候对该流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
周刊社杜军袁雷马鹏飞刘依兰
关键词:高寒草甸
基于GIS和气候-土地利用信息的西藏青稞种植适宜性区划被引量:9
2017年
使用2009—2013年的CLDAS大气驱动场(V1.0)数据为气候数据源,结合影响西藏青稞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确定生育期≥0℃的积温(T0)、最热月平均气温(Tmax)、生育期降水量(R)这3个气候因子作为西藏青稞种植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进行西藏青稞种植气候适应性区划。为了得到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本研究将土地资源信息与气候区划叠加。结果表明:青稞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雅江中游河谷2400~4100 m区域及昌都市的中部和南部,结果与事实相符。
袁雷刘依兰
关键词:青稞气候适宜性
气候变化对日喀则保灌地青稞生育期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研究近年来气候因子在日喀则保灌地青稞生育期天数变化中的作用,利用青稞生育期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生育期天数及生育期内气象要素进行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青稞生育期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2年,日喀则青稞全生育期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为0.68 d/a。气温和日照对生育期天数变化的作用明显,其中,三叶期、成熟期的平均气温与该生育期天数呈明显负相关;孕穗期、乳熟期的平均气温与该生育期天数为正相关。分蘖期、孕穗期的日照时数与该生育期天数为正相关,拔节期、开花期的日照时数与该生育期天数为负相关。青稞多个生育期天数发生突变,分蘖期、乳熟期天数突变年份为2001年,这与日喀则青稞品种由‘藏青320’更换为其他品种的时间一致。品种更换后,日照时数变化对分蘖期天数的影响减弱,同时乳熟期天数延长了约16天。
石磊杜军刘依兰
关键词:气候变化突变分析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1961~2005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Thom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Pv),分析Pv的变化趋势,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对Pv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Pv呈二次项曲线变化趋势,前22年(1961~1982)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76.0kg/(hm^2·10a),1983年以来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682.6kg/(hm^2·10a)。20世纪60年代流域气温偏低,降水偏多,Pv为正距平;80年代多干旱少雨年,Pv最低,为过去40年最低的10年;90年代雨水偏多,气温偏高,气候“暖湿”,植物干物质积累多,Pv达到最高。“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11.62%,而“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12.13%。未来“暖湿型”气候趋势,Pv将有不同程度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杜军胡军周保琴刘依兰左慧林
关键词:气候变化
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小荚数,每小荚种子数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比较复杂。通过对两年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种子产量与生殖枝花序数在两年中相关均极显著,可以作为高种子产量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百分比在品种之间和茬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现两年中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几乎均小于4%,绝大部分在1%~2%之间。研究发现千粒重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品种千粒重表现比较大的变异,多数品种间千粒重差异较大,但国外品种间(除Jindera外)千粒重变异较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周刊社刘依兰王彦荣
关键词:苜蓿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苜蓿遗传特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已涉及到形态、细胞学、生理、基因位点和DNA序列等不同层面。同时还总结了苜蓿的遗传因素、植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周刊社普布卓玛刘依兰
关键词:苜蓿种子产量多样性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1981—2013年西藏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为了研究西藏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利用西藏38个气象站点1980—2013年的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西藏旱季和雨季的干旱及重旱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东南部旱季干旱频率较高,西部雨季干旱频率较高;而旱季和雨季的重旱频率高的地区都在中、东部;20世纪90年代旱季干旱和重旱发生频率最高,21世纪初雨季干旱和重旱频率最高。对西藏不同区域干旱强度演变情况分析表明,各区域1981—2013年旱季和雨季干旱强度变化都不一致,总体来说,沿江一线和东部地区变化相对稳定,南部边缘变化相对较剧烈。
袁雷刘依兰马鹏飞
关键词:干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