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冉江波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寄生
  • 2篇幼鱼
  • 2篇圆口铜鱼
  • 2篇铜鱼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生态
  • 2篇内寄生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上游
  • 1篇单胞菌
  • 1篇血细胞
  • 1篇血液
  • 1篇鱼体
  • 1篇趾畸形
  • 1篇肾脏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手足
  • 1篇四肢
  • 1篇四肢运动
  • 1篇土霉素

机构

  • 5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冉江波
  • 4篇张其中
  • 2篇赵海涛
  • 1篇刘强平
  • 1篇赵海鹏
  • 1篇魏明
  • 1篇张耀光
  • 1篇李雪梅
  • 1篇祝顺琴
  • 1篇周晓扬
  • 1篇单红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嘉陵江下游鲶类鱼寄生虫区系
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对嘉陵江下游江段的鲶类鱼寄生虫区系进行调查,解剖观察了12种鱼共259尾,检出各类寄生虫33种,包括鞭毛虫3科3属5种;纤毛虫5科5属6种;粘孢子虫4科4属7种;单殖吸虫1科3属5种;复殖吸...
冉江波
关键词:寄生虫病
文献传递
四川短尾鼩六趾畸形一例被引量:1
2005年
赵海鹏张耀光冉江波赵海涛
关键词:趾畸形手足先天性畸形四肢运动
灭活菌苗免疫的南方鲇外周血液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被引量:30
2005年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单红张其中刘强平赵海涛周晓扬冉江波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免疫南方鲇血细胞
土霉素残留在鲫鱼体内的消除规律被引量:16
2004年
在(10±1)℃水温条件下,用50mg/kg剂量对鲫鱼口灌土霉素3d,每天2次.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鲫鱼 血液和组织中土霉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土霉素消除期间,肾脏中土霉素残留量最高,肌肉中最低,血液和肌 肉中土霉素的含量与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很相似;给药后的第32h,土霉素的量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最高含量;土 霉素在达到最高含量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肾脏中土霉素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下降,而在肌肉中,土霉素含量随 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下降;第288h时,土霉素在肝脏、肌肉和血液中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其含量分别为0.53, 0.12,0.39mg/kg,肾脏中药物含量仍然很高,为2.75mg/kg.由此得知:在所有的组织中,肌内中土霉素的残留 量是最低的;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12d后,人食用鱼肉是安全的.
李雪梅张其中祝顺琴冉江波
关键词:土霉素肾脏给药肌肉鱼体鲫鱼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是江河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目前本单位正研究该鱼的移养驯化和人工繁殖,为了配合这项工作,我们详细研究了长江中野生圆口铜鱼肠道寄生虫的种群...
冉江波张其中
关键词:圆口铜鱼种群生态长江上游
文献传递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对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肠道内寄生小吻虫种群生态的研究表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幼鱼体内小吻虫感染率为69.88%,感染强度8.18(1~47),相对密度5.72.雌鱼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雄鱼,体长4.0~5.9 cm的圆口铜鱼被小吻虫的感染率最高,且染虫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小吻虫在圆口铜鱼幼鱼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66%的虫体集丛分布在圆口铜鱼肠道的前段,其种群主要由5 mm以下个体组成,雌虫明显多于雄虫.
冉江波张其中魏明
关键词:种群生态分布型圆口铜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