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脏近期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脏的近期保护作用。方法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急诊PCI,术后随机分为rhBNP组和对照组,前者即刻持续静脉微量泵入rhBNP 72 h,后者不予泵入rhBNP。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出入量差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出院后1月复查NT-proBNP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出院后1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所有患者呼吸频率、心率、SBP、DBP、NT-proBNP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且rhBNP组更明显(P<0.05);出院后1个月rhBNP组的LVESV、LVEDV、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MACE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应用rhBNP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近期MACE发生率。 仝凌 孙帅 李敏 石芳弟 张虹关键词:心肌梗死 重组人脑利钠肽 陈旧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 2008年 仝凌 李学文 吕吉元关键词:大鼠模型 陈旧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监测 10%水合氯醛 冠状动脉前降支 肢体导联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孙帅 张虹 齐振辉 仝凌 李敏 吴桂萍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抗心律失常药 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瑞舒伐他汀组(A组)和辛伐他汀组(B组)两组,各62例。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测情况及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B组的79.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A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A组SDNN及SDANN水平分别为(110.00±20.12)m/s和(57.25±8.58)m/s,明显高于B组的(83.00±11.68)m/s和(49.58±8.68)m/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MSSD及PNN50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4治疗后,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组轻微不良发应发生率为4.84%与B组的8.0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给予舒瑞伐他汀方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孙帅 张虹 王海雄 黄晋喜 仝凌关键词:瑞舒伐他汀 辛伐他汀 不稳定心绞痛 心率变异性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通治疗判定的价值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再通治疗疗效判定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STEAMI患者57例,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利用心肌声学造影(MCE)作为判断再灌注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复流组与无复流组,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将其进行组间比较,判断N/L是否可作为评价再通治疗疗效的手段。结果 MCE结果显示STEAMI患者经溶栓或PCI治疗后实现再灌注者46例,发生无复流现象者11例。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具有更高的再通治疗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以及N/L比值,分别为(11.56±1.83 vs 9.19±2.98,P=0.015)、(9.24±1.84 vs 7.00±2.40,P=0.005)、(5.27±2.27 vs 3.23±1.84,P=0.003)。结论 STEAMI患者经再灌注治疗后N/L比值,对再通治疗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孙帅 李竹琴 张虹 王海雄 黄晋喜 仝凌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无复流 血常规 影响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王飞燕 李学文 仝凌关键词:心肌梗死模型 存活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冠状动脉前降支 病理生理改变 病理生理变化 尼可地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80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40例)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分别加用尼可地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4周后观察心绞痛缓解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尼可地尔组心绞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均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尼可地尔疗效更优。 仝凌 张虹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 糖尿病 尼可地尔 单硝酸异山梨酯 “医患双达标”模式在中重度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医患双达标"医疗模式在中重度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招募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中重度高血压患者300例,按就诊时间的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均由临床医师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于4、12、24周到门诊随访;其中临床医师使用"健康达标手册"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教育,告知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达标值,同时高血压管理专员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教育。临床医师仅给予对照组患者口头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结果 283例患者完成全部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146例,对照组患者137例;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在管理2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血压下降19.66 mm Hg/12.20 mm Hg;试验组患者在管理24周后与自身基线及对照组相比,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均值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吸烟减少人数占吸烟人数的68.0%、饮酒量减少人数占饮酒人数的64.90%,每周运动>3次且每次>30 min的比例增加至50.68%,食用盐量减少的比例增加70.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患双达标"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依从性。 姜峰 张虹 孙帅 张变花 曹向红 黄晋喜 王海雄 仝凌 吴桂萍 李建龙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教育 疾病管理 胸痛1例 2012年 1病历资料患者,女,54岁,住院号427516。主因“间断性胸骨后、肩背部烧灼痛11年,加重2个月”于2011-01-19入院。11年前曾有胸骨后及肩背部烧灼痛,偶有出汗,多于夜间卧位时发作,持续2~3h缓解,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手术治疗,术后未再发生上述症状。前年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诉饮热水可缓解。2010年12月病情加重,2~3d发作1次。 仝凌 张虹家庭血压监测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白大衣效应和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检出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采用家庭血压监测(HBPM)法观察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白大衣效应(WCE)和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WCUH)检出率变化和意义。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招募已确诊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185例,每次随访前1周进行HBPM,6:00-8:00和20:00-22:00分别进行3次血压测量,取后6 d(36次)血压平均值;分别于2、4、12及24周时门诊随访进行诊室血压测量(OBPM)(每次测2次血压值),每次随访根据OBPM与HBPM差值确定WCE和WCUH,并依据患者HBPM结果进行降压药物调整。结果 156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本研究。随着治疗的持续和降压药物及时调整,OBPM和HBPM的血压和心率平均值逐步下降,24周OBPM和HBPM血压平均值与基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WCE和WCUH的检出率分别为35.9%、12.2%,24周时WCE和WCUH的检出率分别为30.1%、19.9%,WCE的检出率随着HBPM值的下降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P=0.5),WCUH的检出率随着血压平均值的下降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P=0.14)。在4次随访中,有64.7%的高血压患者检出过1次或1次以上的WCE,42.6%的患者检出过1次或1次以上的WCUH;17.9%的高血压患者检出过3次或3次以上的WCE,而6.4%的患者检出过3次或3以上的WCUH。结论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WCE和WCUH现象,HBPM应成为血压监测的主要方法。 姜峰 张虹 孙帅 张变花 曹向红 黄晋喜 王海雄 仝凌 吴桂萍 李建龙关键词:家庭血压监测 白大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