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健

作品数:182 被引量:2,830H指数:32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6篇农业科学
  • 6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8篇土壤
  • 36篇污染
  • 30篇喀斯特山区
  • 24篇重金
  • 24篇重金属
  • 21篇有机碳
  • 21篇石漠化
  • 20篇微生物
  • 18篇土地利用
  • 13篇土壤有机
  • 13篇土壤有机碳
  • 13篇重金属污染
  • 13篇金属污染
  • 10篇矿区土壤
  • 9篇养分
  • 9篇植被
  • 9篇土壤微生物
  • 9篇喀斯特地区
  • 8篇植物
  • 8篇群落

机构

  • 15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6篇浙江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贵州大学
  • 13篇河南农业大学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贵州省山地环...
  • 4篇贵州茂兰国家...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农业农村部环...
  • 2篇黔东南民族职...
  • 2篇凯里学院
  • 2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黄河勘测规划...

作者

  • 181篇龙健
  • 75篇李娟
  • 44篇廖洪凯
  • 27篇刘灵飞
  • 23篇黄昌勇
  • 19篇滕应
  • 19篇姚槐应
  • 14篇刘方
  • 12篇李阳兵
  • 9篇张文娟
  • 7篇姚斌
  • 7篇齐瑞环
  • 7篇杨江江
  • 6篇王世杰
  • 6篇李兆君
  • 6篇罗海波
  • 6篇汪境仁
  • 6篇朱健
  • 5篇刘元生
  • 5篇江新荣

传媒

  • 1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1篇贵州师范大学...
  • 9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土壤通报
  • 8篇土壤学报
  • 8篇生态学杂志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6篇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地球与环境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土壤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岩溶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3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10篇2015
  • 7篇2014
  • 15篇2013
  • 14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5篇2006
  • 10篇2005
  • 9篇2004
  • 15篇2003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山地煤矿废弃地几种优势植物的重金属耐性特征被引量:3
2019年
对贵阳花溪区麦坪乡煤矿废弃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对该地优势植物和土壤进行了采样,测定样品As、Cd、Cu、Hg、Pb和Zn的含量,发现当地优势植物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地上部分Cu含量达到1058.12mg·kg^(-1),转移系数2.89,富集系数16.07。研究了雀稗在铜离子胁迫实验中的根系活力变化和叶绿素浓度变化,雀稗根系活力随实验进行而逐渐降低,铜离子浓度为500μg·mL^(-1)的实验进行到第四周时TTC还原量达到最低值;叶绿素浓度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缓慢降低,进一步确认当地土著植物雀稗对铜离子有一定的耐受性。
龙健冉海燕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优势植物重金属耐性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的影响被引量:42
2006年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以及土壤和径流样品的分析,探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后,土壤出现粘质化,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土壤毛管孔隙度下降,干旱季节表层和次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明显减少,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水分运动规律。喀斯特地表径流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HCO3->SO42->Ca2+>Mg2+>K+、NO3-、Cl->Na+>NH4+>PO43-,地表径流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地表径流中PO43-输出量明显增加,其次是Ca2+、NO3-,这部分养分的流失造成土壤养分水平下降,同时影响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地下径流离子组成与地表径流总体相似,但HCO3-、Ca2+、Mg2+的含量高于地表径流,而K+、NH4+的含量低于地表径流;石漠化发生后,地下径流中HCO3-、Mg2+浓度明显减少,岩溶作用减弱,而NH4+、NO3-浓度明显增加,对地下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刘方王世杰罗海波刘元生何腾兵龙健
关键词:石漠化土壤-植物系统径流水化学
贵州高原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质量评价——以普定后寨河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为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5年5月—12月对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28个,测定K^+、Na^+、Ca^(2+)、Mg^(2+)、HCO_3^-、NO_3^--N、NH_4^+-N等20种指标,利用Duncan差异显著性检验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用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呈微碱性,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主要阳离子为Ca^(2+)、Mg^(2+).从季节变化来看,Cl^-、SO_4^(2-)、K^+、TN是春季>夏季>秋季,在冬季时其含量升高,HCO_3^-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O_3^--N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Na^+、Mg^(2+)是秋季和冬季较低.pH、NH_4^+-N是春季和秋季较低,4个季节中呈"N"型分布,可见,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质综合评价表明,在喀斯特山区秋、冬季节水质较春、夏季节好,总体质量较好.而从单项组分来看,部分地区有的指标已超过Ⅳ类水的限值,主要是总Fe和NH_4^+-N质量浓度较高影响水质.总Fe的最高质量浓度为1.2948 mg·L^(-1),NH_4^+-N的最高质量浓度为0.71 mg·L^(-1),这与当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有关,对浅层地下水质量具有潜在的影响.综上,研究贵州高原喀斯特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可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郭琴龙健廖洪凯李娟刘灵飞卢怡姚斌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喀斯特山区水化学特征水质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类型对岩石溶蚀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碳酸盐岩溶蚀是喀斯特山区主要成土方式,研究碳酸盐岩溶蚀对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保护及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类型小生境(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石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溶蚀试片法于小生境内进行野外溶蚀试验,观察溶蚀速率、溶蚀形态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分析溶蚀速率与小生境类型、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的关系,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碳酸盐岩溶蚀与成土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蚀时间介于0.5~2年,置于生境表面的岩石试片中,石槽的试片溶蚀速率最大,其次是土面,再次是石面,石沟轻微溶蚀,石洞、石缝未见明显溶蚀;总体上,埋于生境土壤以下的岩石溶蚀速率较置于生境表面高。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小生境类型是影响试片溶蚀速率的首要因子,土壤含水率、pH分别显著促进、抑制试片溶蚀。在溶蚀速率明显变化的生境中,溶蚀形态随着溶蚀时间增加而愈发明显。研究结果证实了小生境类型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存在显著影响。
龙健吴求生李娟廖洪凯刘灵飞黄博聪张菊梅
关键词: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成土
镉对松散和紧密胞外聚合物类蛋白的荧光滴定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分子荧光技术和荧光滴定的方法解析了重金属Cd与2种不同类型胞外聚合物类蛋白的结合机理;并通过2种胞外聚合物类蛋白与Cd结合后荧光光谱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松散附着(Loosely Bound,LB)和紧密黏附(Tightly Bound,TB)2种胞外聚合物之间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在滴定的Cd浓度低于1×10-4mo·lL-1、pH值为4的条件下,Cd对LB具有显著的猝灭效应;结合Stern-Volmer分析,这种猝灭现象不仅与生色团的质子化效应有关,而且也和类蛋白与Cd结合位点的变化有关.同时,滴定过程中L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移现象,而TB却出现不同程度的蓝移.这说明,Cd与2种类蛋白物质的结合机理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三维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滴定前后LB中类蛋白荧光峰的结构与形态并未产生明显分化,由此说明,LB内荧光生色团性质和结构相对单一;而滴定后TB中肩峰的凸现说明,其类蛋白性质、结构与LB相比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pH值为10的条件下,Stern-Volmer分析结果显示,LB和TB类蛋白荧光团的猝灭与2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与生成不产生荧光的EPS-Cd络合物有关,二是与分子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荧光猝灭有关.
康福星龙健潘响亮胡继伟王倩
关键词:LBTB荧光滴定类蛋白猝灭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展望
土壤有机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碳转移的动力学媒介,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碳流通的主要途径.土地利用方式与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密切相关,是影响区域碳固定的主导因子.研究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不同小生境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空间...
龙健廖洪凯李娟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文献传递
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灌丛、水田、菜园、玉米地和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层次下(0~10、10~20、20~30 cm)含量的系统研究,结合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并且〉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可高达70%以上。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明显,变幅范围分别为15.1~38.0和15.4~40.3 g·kg^-1,表现以水田含量最高,菜园和灌丛相对居中,而以退耕3 a草丛最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效应按水田、菜园、灌丛、退耕15 a草丛、玉米地和退耕3 a草丛依次下降,表明水田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优势农业类型。与玉米地相比,退耕3 a草丛有机碳储量降低了15.8%,而退耕15 a草丛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所提高,但恢复速率相对缓慢,以每年0.35 Mg·hm^-2的速度增加。
廖洪凯李娟龙健刘灵飞杨华张文娟
关键词:土地利用退耕喀斯特山区
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英文)
2010年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次将保护区分为2个级别,第1级包括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第2级包括9种类型的景观斑块。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整体保护良好,但因自然干扰及人类活动增加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占较重要的位置。保护区的3个功能区中,核心区的景观组分中以大斑块为主,破碎化程度低;缓冲区虽有人类活动增强的趋势,但因其森林面积广阔,且保护良好,景观格向破碎化转变还不明显;试验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这一切都说明了各功能区因受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景观特征的差异。
王中强龙翠玲赵晶王诚曦龙健
关键词: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景观多样性
复垦红壤中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被引量:40
2003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浙江省诸暨铜矿区复垦红壤牧草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牧草使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影响大小因矿区土壤污染程度而异.无污染和轻度污染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表现为黑麦草+三叶草>三叶草>黑麦草>未种植土壤,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重度污染环境下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Biolog数据分析显示,种植不同牧草的矿区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也发生了相应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均显著高于未种植牧草土壤,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典型变量分析揭示了不同牧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滕应黄昌勇龙健姚槐应
关键词:根际环境微生物生物量
贵州百花湖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应用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SMT)对百花湖(水库)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级测定,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与样品理化性质如有机质、pH、总氮和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百花湖消落区1区全磷含量平均为1239.9mg/kg,2区为1097.4mg/kg,3区为1041.5mg/kg;各形态磷中有机磷占全磷的百分比1区为58.7%,2区为55.1%,3区降至54.7%;消落带土壤中的磷以有机磷为主,无机磷为辅。铁铝结合态磷则是无机磷的主要组分,其中1区为77.1%,2区为66.7%,3区为61.4%;全磷、有机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1区>2区>3区;而钙结合态磷含量却呈现出3区>2区>1区。有机磷与全磷显著性相关,是土壤中磷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显著性相关,二者的增加和减少对无机磷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全磷与有机质、酸碱性显著相关;有机磷与有机质,钙结合态磷与酸碱性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和酸碱性影响磷的含量和分布。
李秋华陈峰峰龙健刘送平李小峰高廷进卢江林
关键词:土壤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