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成东

作品数:52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6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肥料
  • 14篇西瓜
  • 12篇养分
  • 9篇小麦
  • 8篇玉米
  • 8篇土壤
  • 5篇间作
  • 4篇农业
  • 4篇淋洗
  • 4篇病虫
  • 4篇病虫害
  • 4篇虫害
  • 3篇养分管理
  • 3篇养分释放
  • 3篇植物
  • 3篇植物营养
  • 3篇施肥
  • 3篇酸性土
  • 3篇酸性土壤
  • 3篇体积

机构

  • 5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河北省农林科...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郑州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云南省烟草农...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作者

  • 52篇黄成东
  • 12篇张福锁
  • 11篇刘全清
  • 9篇李宝深
  • 8篇贾冲冲
  • 7篇江荣风
  • 4篇李晓林
  • 3篇侯翠红
  • 3篇曹国鑫
  • 3篇张朝春
  • 3篇申建波
  • 2篇危常州
  • 2篇张宏彦
  • 2篇张俊伶
  • 2篇王辛龙
  • 2篇马二登
  • 2篇邓小鹏
  • 2篇徐照丽
  • 2篇马文奇
  • 2篇吕阳

传媒

  • 10篇现代农村科技
  • 3篇现代化工
  • 3篇肥料与健康
  • 2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蔬菜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无机盐工业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植物医生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8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0篇2010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界线分析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限制因子被引量:1
2020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该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农户调研的方式,对河北省曲周县的小麦/西瓜/玉米间作模式展开调查,主要调研内容是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量、养分投入量和产量以及西瓜的养分投入量和产量,应用边界线分析方法评价小麦西瓜/玉米间作高产体系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限制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为小麦播种量,贡献率达17.8%,而养分投入量的贡献率分别为:P2O512.5%、K2O 11.7%、N 8.0%。限制西瓜产量的关键因子为钾肥投入量,贡献率达15.8%,N、P2O5的贡献率分别为14.2%和11.8%。限制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为氮肥投入量,贡献率达20.6%,其他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K2O 14.2%,P2O511.5%,播种密度9.2%。因此,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应适当调控小麦播量,优化西瓜的钾肥和玉米的氮肥投入量,促进该间作模式的产量优势。
杨晓彤张艺蔺瑶瑶廖丹黄成东张朝春
关键词:播量间作
湿法磷酸副产渣酸和萃余酸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年
中国磷化工企业渣酸、萃余酸产量日益提高,但受限于渣酸和萃余酸杂质(阴离子、阳离子)含量高及萃余酸黏度大等因素,使其利用率存在一定的上限,实现渣酸和萃余酸的高效、增量利用已成为磷化工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迫切难题。介绍了渣酸、萃余酸的来源及主要性质;全面阐述了萃余酸净化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现有的净化方法,主要包括络合净化法、酸碱调节法、膜过滤法等;梳理了渣酸和萃余酸综合利用研究及应用进展:利用渣酸和萃余酸制备精细磷化工产品、制备农用肥料产品及在其他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并对未来渣酸和萃余酸高效利用应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渣酸和萃余酸等副产资源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陶隆海王永杰段家堂舒艺周万邦隆黄成东张跃强鲁振亚
关键词:肥料
养分优化和播期管理对间作西瓜生长动态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探讨养分供应水平和作物播期如何影响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西瓜的生长动态和品质,为间作西瓜的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的田间试验设计,共设置3个处理:农户传统管理(Con)、养分优化管理(Opt1)和综合优化管理(Opt2)。结果表明:1)较农户传统管理(Con),养分优化管理(Opt1)降低了间作西瓜主蔓及侧蔓长度、叶片数和开花数,但西瓜单瓜重和中心糖度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10.8%和10.5%;2)较养分优化管理(Opt1),综合优化管理(Opt2)在西瓜移栽20和40 d时,其主蔓及侧蔓长度、叶片数和开花数(除侧蔓开花数)均低于养分优化处理(Opt1),而在西瓜移60 d时,均高于养分优化处理(Opt1),单瓜重增加12.4%,同时提高了西瓜糖度含量,西瓜中心糖度达到13.4%。因此,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中,养分优化和播期调整不仅提高间作西瓜的产量,而且促进西瓜品质的提升,达到提质增效。
张艺杨晓彤廖丹蔺瑶瑶黄成东张朝春
关键词:西瓜养分管理播期
西瓜病虫害防治常用农药使用方法与新型生态药剂应用前景被引量:3
2010年
2010年3月以来,我们在“曲周县一中国农业大学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周边地区指导农民合理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示范基地以外的技术指导依然有限。为此,我们特将示范基地西瓜病虫害防治的常用药物以及对农户技术培训中介绍的相应农药使用方法介绍给读者,同时也给读者分析了使用新型农药的美好前景,希望能对更多相似区域农户今后的西瓜生产有所帮助。
李宝深刘全清黄成东曹国鑫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西瓜生产农药使用生态
一种评价肥料养分释放与淋洗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评价肥料养分释放与淋洗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包括进液部分、淋洗管和收液部分,进液部分包括第一软细管,其一端为进液端,另一端连接淋洗管的其中一件连接头的小端;淋洗管包括:淋洗管本体,为柱状管,该淋洗管本...
黄成东鲁振亚贾冲冲张福锁江荣凤
曲周县小麦—西瓜—玉米间套轮作模式栽培技术
2010年
2010年初,华北平原发生了罕见的倒春寒,迫使大量小拱棚西瓜推迟上市,严重冲击了春茬露地西瓜市场。在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的“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7月上旬西瓜价格最低时仅为0.06元/kg,不及常年的1/5。然而,夏播西瓜自7月15日上市以后,价格一路飙升。后老营村的西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及周边产区,7月下旬最高批发价格达1元/kg,创历史新高。
李宝深黄成东刘全清
关键词:露地西瓜模式栽培间套轮作玉米小麦
基于农业生产需求的硼肥产品创新思路
2021年
作物硼缺乏到产生硼毒之间的浓度范围相对较窄,且大多数作物生长后期需硼较多。硼在高降雨、砂性土壤条件下易发生淋洗损失,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主要硼肥产品具有高溶解性、对作物易产生毒害,或养分释放特性不能满足作物生育期需求,因此,需要构建适宜于气候-土壤-作物系统需求的创新型硼肥产品。以澳大利亚研究的硼肥产品为例,通过"物质合成及其验证—物质基本特性探究—作物苗期毒性评价—作物生长效果试验—工业化生产与应用"硼肥创新链条的构建,实现了高效安全硼肥产品的创新设计与生产应用,为硼肥及其他中微量营养元素肥料创新提供思路。
姜润连祎雯朱希茹黄成东
关键词:硼肥
早春麦田划锄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早春麦田划锄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2010~2011年华北地区麦区遭受多年不遇冬春气象干旱条件下,依托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小麦玉米(Zea mays L.)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基地,研究了早春麦田划锄技术对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划锄可显著增加返青期麦田0~5和5~1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氮肥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成穗数和穗粒数,起到明显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2.6%,增收1 014元/hm2。[结论]划锄是一项被生产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农田保墒节水技术措施,是一项有效的抗旱增产技术。
高超男赵鹏飞张宏彦黄成东李晓林
关键词:小麦划锄土壤含水量生长发育
小麦-西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的优势分析及优化建议
2010年
介绍了河北省曲周县大河道乡后老营村村民普遍采用的高效耕作模式——小麦-西瓜-玉米间套轮作模式。该模式在原小麦-玉米轮作的基础上可多收一季西瓜而小麦减产不多,玉米几乎不减产,产值较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增收17 385元/hm2。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养分综合利用效率和减轻重茬病害,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粮食基本产量,可在黄淮海平原相似气候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李宝深黄成东刘全清
关键词:西瓜小麦玉米间套作
聚磷酸铵在紫色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2023年
以两种聚磷酸铵(APP1,低聚合度;APP2,高聚合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吸附-解吸试验,运用等温方程模型,并结合不同聚合度的磷素形态分析,探讨水溶性聚磷酸铵(APP)在典型酸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与磷酸一铵(MAP)的差异,为其在紫色土壤中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磷添加量(1~300 mg·L^(-1))的增加,酸性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石灰性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则始终呈上升趋势。当磷添加量为1~100 mg·L^(-1),酸性紫色土壤对APP1和APP2的吸附分别更符合Langmuir方程(R^(2)=0.961)和Freundlich方程(R^(2)=0.947),石灰性紫色土壤对两种APP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R^(2)分别为0.995和0.950)。两种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均以聚磷酸盐为主,且APP1和APP2中焦磷酸盐对磷吸附的贡献率分别超过76%和36%。在较高磷添加量下,APP中正磷酸盐在酸性紫色土壤中出现负吸附。同时,在两种紫色土壤中,APP中正磷酸盐的解吸率均高于聚磷酸盐,在酸性紫色土壤中正磷酸盐的解吸率在较高磷吸附条件下甚至超过100%。与MAP相比,在较低磷添加量下,两种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量更大。APP增加了吸附平衡液中Fe、Al和溶解有机碳的含量,但会降低Ca的含量。综上,含多种形态磷的APP施入土壤后,并不是降低了其本身被土壤的吸附固定,而是通过促进土壤中原有正磷酸盐的释放,进而保持正磷酸盐的有效供应。此外,APP自身磷素形态的分布特点也决定了其施入土壤后的有效性。
袁太艳严正娟黄成东张志业王辛龙
关键词:紫色土壤聚磷酸铵解吸磷形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