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娴
- 作品数:1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由中外“胁生”神话的演变看人类社会的进步
- 2015年
- 一、由《天问》裂石生启的神话说起屈原的《天问》,是一部奇书。冯友兰说:'《天问》一篇,则更对于一切人神之传说,皆加质问;对于宇宙之所以发生,日月之所以运行,亦提出问题。'~①可以说,《天问》对天上地下,历史地理和人事,无所不问。其中,涉及夏代开国之君启出生之事,尤其问得奇怪: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 陈娴程涛平
- 关键词:《天问》因陀罗创世记清华简产翁制
- 身在旧营垒,心近革命军——论黎元洪潜藏的反帝制革命思想被引量:1
- 2015年
- 黎元洪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位极为关键的政治人物。其形象在传记或文学作品中多以"被动"、"傀儡"、"动摇"、"抵触"、"对立"、"破坏"、"暗害"、"陷害革命"为主要基调,着实有失公允,扭曲了这位民初政坛传奇人物内心反对帝制直至亲手葬送满清帝制的本来面目。本文结合《百年家族——黎元洪》所提供的史料,探讨黎元洪由反对帝制的旁观者到自觉反帝的革命者,直至最终成为共和维护者的转变过程,剖析黎元洪的重要经历与其革命性的关联,阐述黎元洪潜藏的反帝制革命思想。
- 陈娴程涛平
- 关键词:黎元洪
- 基于Model APEC会议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为例
- 2018年
- 思辨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亚太青年模拟APEC大会(ModelAPEC)是近年兴起的一项青年公共外交活动及赛事。通过以非英语专业口语班学生为试点,开展以ModelAPEC会议模式为基础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教学研究,以思辨能力层级理论为模型,对受训者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进行了评价。
- 陈娴刘洋
- 关键词:MODELAPEC
- 《同类相食的星球》:奥兹克作为犹太小说家的创作选择被引量:1
- 2012年
- 辛西娅.奥兹克被文学批评界誉为一位具有"希腊人的头脑,犹太人的灵魂"的美国犹太女作家、批评家。事实上,早年的奥兹克曾一度挣扎于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冲突之中,亦经历过美国社会的同化大潮,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将自己犹太化,最终坚定了自己作为犹太小说家进行创作的立场。本文以其论文集《艺术与热情》中的文论观点为依据,分析奥兹克投放在同期小说《同类相食的星球》中的深刻寓意。主人公布里尔对"双语课程"的毕生追求及最终的失败,反映了奥兹克对"犹太教文化嫁接希腊文明"的嘲讽,更表达了她本人在写作中所遭遇的文化身份困惑以及最终选择作为犹太小说家的创作决心。
- 陈娴
- 关键词: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同化文化身份
- 冯梦龙知音故事缺失补证
- 2021年
- 明代冯梦龙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的开篇之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述了著名的知音故事。但若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交友的故事,不免有一叶障目之嫌。俞伯牙与钟子期实为两位值得讴歌的平息战乱的英雄。本文以史料为依据,探究隐藏于"知音"故事背后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历史背景下的"息兵"运动,揭示了俞伯牙为平息战争,寻找成功推动第一次息兵的楚乐官钟仪后裔钟子期,促成春秋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息兵,由此结束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陈娴程涛平
- 关键词:知音补证
- 昼夜更迭与人生之旅的契合——狄金森诗歌中的圆周意象被引量:1
- 2014年
-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了大量描述日出日落、正午黑夜等自然现象的诗歌。昼夜交替所构成的循环为狄氏诗歌中的圆周意象提供了重要例证。通过分析晨昏更迭与人生之旅的生死周期相对应的内在关联,为狄金森一生遥望的主题"死亡与永恒"提供新的视角。
- 丁怡萌陈娴
- 关键词:永恒
- 楚王族源流考辩
- 2019年
- 楚王族的来历是楚国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芈姓楚王族来自何方,到底定居在中原何地,学术界始终未能确指。本文通过对楚王族远祖吴回、陆终、季连和中国神话人物祝融的文献考证,结合对同时期稻作农业的考古分析,认为楚国的远祖发祥于江汉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并在新石器时代随稻作农业北上,到达黄河南岸。而现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在各方面具有江汉流域石家河文化的若干特征,是楚王族夏商时期在中原的主要居地之一。
- 陈娴程涛平
- 关键词:稻作农业
- 跨文明视域下《荷马史诗》与《左传》的英雄品格对读
- 2016年
- 人物的塑造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常常在于其塑造的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先秦典籍《左传》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中西方源头式的史诗文学,其中对英雄原型的塑造分别体现了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精神表征。这两部经典并没有单色调地描写笔下的英雄,而都是从正面、负面、侧面等多角度描写英雄人物的品格。通过对比《荷马史诗》和《左传》中对于英雄智性品格多色调的描写塑造,我们能够探寻其共通的文学属性,并进一步揭示二者英雄原型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文明的特征。
- 陈娴
- 关键词:《荷马史诗》《左传》品格
- 从《伊利亚特》和《左传》看中西古代战争文化之异同
- 2011年
- 本文参照《伊利亚特》和《左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比二者对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阐释了中西方古代战争在战争过程、使用武器等方面的若干相似点,并深入分析了二者战争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差异,揭示了古希腊战争文化的奴隶制时代烙印,以及春秋时期楚国战争文化从奴隶制向封建制时代转变的典型特征。
- 陈娴
- 关键词:《伊利亚特》《左传》
- 流离失所的诗歌、疯癫诗人的文化身份抗争:奥兹克小说《嫉妒》中的“文化融合”反观
- 2016年
- 《嫉妒;或意第绪语在美国》收录于奥兹克首部短篇小说集《异教拉比与其他故事》(1971),是其最早的获奖作品.本文通过讨论《嫉妒》中意第绪语的边缘化以及疯癫诗人埃德斯坦为维持自我的文化身份所做出的抗争,分析奥兹克对犹太族人于新流散时期身处美国文化融合大环境的担忧和关注.奥兹克一方面对埃德斯坦为文化身份所作的艰苦、热情抗争寄予希望,向其表达敬意;另一方面又对埃德斯坦因为抓不到犹太性的精髓而遭遇的身份滑坡扼腕叹息.
- 陈娴
- 关键词:文化身份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