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娇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脂肪酸
  • 2篇微藻
  • 2篇海洋微藻
  • 1篇游离脂肪
  • 1篇游离脂肪酸
  • 1篇脂肪
  • 1篇象山港
  • 1篇硅藻
  • 1篇GC
  • 1篇MS
  • 1篇C-N

机构

  • 2篇宁波大学

作者

  • 2篇陈娇
  • 2篇周成旭
  • 2篇徐继林
  • 2篇严小军
  • 1篇陆娟
  • 1篇徐慧青
  • 1篇马斌
  • 1篇杨帆
  • 1篇王秀娟
  • 1篇周海波

传媒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生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硅藻培养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GC-NCI-MS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以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建立海洋微藻体内及其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方法:小硅藻培养2周,4000 r·min-1离心收集后冷冻干燥,乙酸乙酯提取藻粉中的游离脂肪酸;培养液经0.45μm膜过滤后,用三氯甲烷-正己烷(1∶4,v/v)萃取出培养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样品经五氟苯甲基溴(PFBBr)衍生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色谱分离起始温度150℃,保持3.5 min后以20℃·min-1升至200℃,200℃中保持5 min后以5℃·min-1升至280℃,280℃中保持18 min;质谱检测在负化学源SIM模式下进行。结果:以游离脂肪酸C 14∶0、C 16∶0、C 18∶0、C 20∶4为研究对象,游离脂肪酸PFB衍生物在SPB-1色谱柱上得到良好分离;方法在0~100μmol·L-1浓度线性良好;检测限均小于0.05μmol·L-1,远优于其他常规的衍生检测方法;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藻粉中达到75.3%~87.8%,在藻液中达到66.0%~77.4%,RSD小于5%;小硅藻藻粉中检测出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在0.39~1.72μmol·g-1范围内,而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0~399.3 nmol·L-1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灵敏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海洋微藻体内及其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徐慧青王秀娟陈娇杨帆陆娟王晨菡徐继林周成旭严小军
关键词:海洋微藻游离脂肪酸
分离自象山港的15种海洋微藻脂肪酸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160μmol.m-2.s-1光强、(20±2)℃条件下对分离自象山港的15种海洋微藻进行培养,在稳定期离心收集,冷冻干燥后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皂化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系统对其含有的脂肪酸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这15种微藻总脂含量均较高,其中有9种微藻的总脂含量超过干重的10%,中心硅藻纲中共有的含量相对较高的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6∶1(n-7)脂肪酸和EPA,针胞藻纲的赤潮异湾藻则含有高比例的C16∶0、C18∶4(n-3)和EPA,纵裂甲藻纲和甲藻纲中共有的含量相对较高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4(n-3)、C18∶5(n-3)和DHA,而隶属于定鞭藻门颗石藻纲的颗石藻含量相对较高的主要脂肪酸分别为C16∶0、C18∶4(n-3)和DHA。这些藻是否可以作为生物饵料还需实际养殖投喂效果决定。
芦文奇周海波陈娇徐继林周成旭马斌严小军
关键词:海洋微藻脂肪酸GCMS象山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