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东平

作品数:2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医科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骨髓
  • 9篇干细胞
  • 8篇间质干细胞
  • 8篇骨髓间质
  • 8篇骨髓间质干细...
  • 7篇头痛
  • 6篇基因
  • 5篇细胞
  • 4篇偏头痛
  • 3篇药物
  • 3篇预防药
  • 3篇预防药物
  • 3篇体重
  • 3篇体重增加
  • 3篇慢病毒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血管生成素
  • 2篇生成素
  • 2篇细胞衍生

机构

  • 2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22篇陈东平
  • 15篇张志坚
  • 7篇侯淑红
  • 4篇陈衍贵
  • 4篇陈明生
  • 3篇吴秀丽
  • 3篇黄东煜
  • 2篇陈柏龄
  • 2篇俞晓岚
  • 2篇肖晓青
  • 2篇邱思花
  • 2篇林长贵
  • 2篇林建华
  • 1篇张彦定
  • 1篇游丽霞
  • 1篇林祺
  • 1篇陈祖盛
  • 1篇陈金银
  • 1篇黄志新
  • 1篇刘春风

传媒

  • 5篇中国疼痛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外医疗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疼...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和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带有大鼠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获得可表达具有生物活性Ang-1蛋白的rMSCs(Ang-rMSCs)。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ng-rMSCs组及空载体-rMSCs(pNL-rMSCs)组。脑栓塞术后24h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1周、1月及3月用mN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周应用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荧光激发及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并经组织学观察有无成瘤迹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周、1月,pNL-rMSCs及Ang-rMSCs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1),Ang-rMSCs组明显优于pNL-rMSCs组(P<0.001)。移植后3月3组间的mNSS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EB检测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在pNL-rMSCs及Ang-rMSCs组低于对照组(P<0.01),Ang-rMSCs组低于pNL-rMSCs组(P<0.01)。移植后1周、1月及3月,Ang-rMSCs和pNL-rMSCs组在荧光激发下均见移植细胞在梗死灶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示Ang-rMSCs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Ang-1,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或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未观察到移植细胞异常增殖等成瘤迹象。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分化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并较长期存活。MSCs移植与其分泌的Ang-1蛋白可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陈柏龄陈东平张志坚黄东煜吴秀丽张彦定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慢病毒载体血管生成素-1
睡眠障碍与慢性头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调查慢性头痛患者中睡眠障碍所占比率,同时评估其与精神共患病和慢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和204例间断头痛组患者先进行年龄、性别和头痛类型的匹配,然后进行睡眠障碍和精神共患病的结构式访谈。结果: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中,148例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与间断头痛组相比,慢性头痛组患者失眠(68.6%vs 39.7%)、白天过度嗜睡(34.8%vs 2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6.7%vs 31.9%)的发生率较高。慢性头痛组患者中92例(43.8%)有精神共患病(焦虑和/或抑郁),而间断头痛组仅有55例(27.0%)。多元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低龄开始头痛、失眠与慢性头痛独立相关。结论:慢性头痛患者常伴睡眠障碍。失眠可能是头痛慢性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论与抑郁或焦虑是否相关,重视睡眠障碍治疗有利于阻止间断头痛慢性化。
陈东平侯淑红张志坚陈衍贵陈明生
关键词:慢性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经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前后大鼠脏器组织中的分布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骨髓章质干细胞通过局部直接注射或经静脉、动脉移植均可有效趋化到达脑缺血、损伤组织,但目前除了对到达靶部位的干细胞分布有一定了解外,对干细胞在非损伤组织或损伤组织之外的其它部位迁移分布与生存情况的研究较少。观察经静脉移植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前后大鼠体内的生存与分布,为干细胞移植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近交系F344大鼠48只,体质量250~300g,由中国利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移植组、脑缺血前移植组、脑缺血后移植组,每组16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①体外培养扩增2月龄F344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传至第三四代备用。用带增强型绿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②建立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局灶缺血模型。取增强型绿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正常移植组:细胞移植前大鼠未经任何处理;脑缺血前移植组:先在正常大鼠静脉移植细胞,24h后行大脑中动脉闭搴术;脑缺血后移植组:大鼠先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24h后移植细胞。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取大鼠骨髓制作涂片,同时取脑、心、肺、肝、脾、肾、骨骼肌、小肠组织标本制作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增强型绿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分布情况。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前移植组和脑缺血后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在移植后12周内均有明显恢复,但脑缺血后移植组恢复较快,术后1,3,12周明显优于脑缺血前移植组(P<0.01,P<0.05)。②在正常移植组和脑缺血前前移植组大
陈东平张志坚吴秀丽林建华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脑缺血
慢病毒介导新型Tet-On系统调控大鼠GDNF和TH双基因表达对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改良Tet-On系统修饰慢病毒(Lv-TH-GDNF)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纹状体内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作用。方法 1用Lv-TH-GDNF与rt TA2s-M2病毒感染He La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强力霉素(Dox)对TH、GDNF基因表达的调控。2用Lv-TH-GDNF与rt TA2sM2病毒共同注射到PD大鼠患侧纹状体,Dox诱导目的基因表达。通过观察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患侧纹状体DA、DOPAC含量评估Lv-THGDNF治疗效应;通过移植侧纹状体内TH与GDNF蛋白量评估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结果 1在体外He La细胞实验,仅Dox阳性组见TH、GDNF蛋白条带。2在动物体内实验,病毒移植4周后,与PBS对照组相比,仅病毒+Dox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1),损伤侧黑质致密部TH阳性细胞数、纹状体DA、DOPAC含量及TH和GDNF蛋白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新型Tet-On系统修饰的Lv-THGDNF目的基因表达受四环素类抗生素调控,在体外实验未见基础活动,且纹状体内直接转移对PD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张阳张志坚俞晓岚陈东平吴秀丽王志红陈祖盛陈秋红
关键词:TH基因GDNF基因帕金森病慢病毒
CXCR4基因沉默和SDF-1α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脑内迁移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阻止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多重神经损害。许多动物实验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全身或局部移植后能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修复。在大鼠脑卒中和创伤模型...
陈东平
关键词:CXCR4基因基因沉默骨髓间质干细胞靶向基因
转基因干细胞技术治疗脑梗死实验研究
张志坚张彦定俞晓岚周海涛陈柏龄陈东平王伟黄东煜黄志新
项目属神经病学领域。来源于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资助项目(WKJ2005-2-011)“利用转基因干细胞技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研究”。项目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干细胞转治疗基因技术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工程
偏头痛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偏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63例偏头痛患者分成偏头痛发作期组(n=80)和偏头痛发作间期组(n=83)。根据患者有无先兆症状进一步分成四个亚组: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期组(n=68)、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期组(n=12)、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间期组(n=70)、先兆偏头痛的发作间期组(n=13)。测定每组患者血清PCT水平。结果:所有偏头痛患者中,偏头痛发作期PCT水平明显高于发作间期(P<0.01)。在无先兆偏头痛或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偏头痛发作期PCT水平也分别明显高于发作间期(P<0.01)。结论:PCT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个炎症标志,是偏头痛发作的潜在机制之一。
陈东平侯淑红张志坚陈衍贵陈明生
关键词:降钙素原偏头痛发病机制
偏头痛预防药物致体重增加与下丘脑神经肽的关系
<正>目的探讨偏头痛预防药物致体重增加与下丘脑神经肽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体重指数<25kg/m~2且无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阿米替林或氟桂利嗪预防治疗6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患...
陈东平侯淑红张志坚陈衍贵陈明生
文献传递
SDF-1/CXCR4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被引量:1
2007年
陈东平张志坚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趋化因子细胞运动
脑星形细胞瘤磁敏感效应级别与1H-MR波谱相对定量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高分辨率磁敏感加权像(SWI)的瘤内磁敏感效应(ITSS)级别与多体素氢质子MR波谱(1H-MRS)相对定量的相关性,以评估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3例脑星形细胞瘤相关资料,根据33例SWI表现确定ITSS不同级别。多体素1H-MRS分别计算肿瘤实质区的胆碱(Cho)/肌酸(Cr),Cho/乙酰天冬氨酸(NAA)相对定量,并与ITSS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Cho/Cr、Cho/NAA相对定量比值均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ITSS级别越高Cho/Cr、Cho/NAA相对定量比值也越大,呈正相关性(r=0.763,r=0.741,P<0.01)。结论脑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与1H-MRS相对定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ITSS级别可作为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指标。
林祺张强陈东平许凯华陈金银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