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一萌

作品数:14 被引量:206H指数:7
供职机构:惠州学院旅游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气候
  • 4篇末次冰期
  • 4篇黄土
  • 4篇冰期
  • 2篇剖面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不稳定性
  • 2篇气候记录
  • 2篇气候特征
  • 2篇黄土磁化率
  • 2篇黄土记录
  • 2篇红树
  • 2篇红树林
  • 2篇磁化率
  • 1篇滴水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层岩性
  • 1篇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机构

  • 6篇惠州学院
  • 6篇兰州大学
  • 5篇哈密石油基地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陈一萌
  • 5篇陈兴盛
  • 3篇宫辉力
  • 2篇李小娟
  • 2篇陈发虎
  • 2篇张家武
  • 2篇魏明建
  • 2篇杨阳
  • 1篇吴映萍
  • 1篇张平中
  • 1篇饶志国
  • 1篇周爱峰
  • 1篇饶治国
  • 1篇张欣利
  • 1篇杨丽萍
  • 1篇张成君
  • 1篇王苏民
  • 1篇冯兆东
  • 1篇葛秋良
  • 1篇曾宪光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热带地理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期气候不稳定性的黄土记录探讨
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区黄土沉积地貌和特征的考察分析,选取沉积连续,分辨率高的研究剖面临夏塬堡剖面,对该剖面从上向下以2cm间隔采取的1355个分析测试样品,分别进行粒度、磁化率、CaCO3和色度指标的分析测试.试图回答...
陈一萌
关键词:末次冰期
文献传递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被引量:31
2004年
以临夏塬堡末次冰期中晚期黄土剖面为基础 ,选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同期异相或同期同相的气候记录与研究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后表明 :位于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总体表现为偏干偏冷 ,晚期较为温暖的特点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低。而位于季风环流控制的其它地区 ,全新世气候变化反映了同样的变化规律 ,即早全新世的升温波动期、中全新世的温暖稳定期和晚全新世的变冷期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较快。而无论是西风气流控制的新疆地区 ,还是季风环流影响的其它我国干旱、半干旱区 ,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早晚期的干冷期和中期的温湿期 ,尽管其干冷和温湿的程度不尽相同。
陈一萌陈发虎陈兴盛杨丽萍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末次冰期
对国内几种典型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成的解读被引量:1
2014年
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构建是地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动态和方向的指示器。论文在解读四种典型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现代地理学具有综合系统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和相邻相关学科需进一步交融等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尽管地理学取得了诸多的辉煌成绩,但依然面临如学科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这迫使地理学界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度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青年地理学家。
陈一萌
关键词:地理科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必须具备应用性、地方性和服务社会的3大特点,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该类院校提升科研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该项研究的进行对于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学院声誉、社会的认可度、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一萌吴映萍葛秋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对黄土磁化率、粒度年龄模型的检验(自检)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临夏塬堡剖面高分辨率的黄土记录,将研究剖面土壤地层界线,即剖面2.3m处的MIS1/2的分界线年龄11.5KaBP、剖面21.4m处的MIS3/4的分界线年龄59.8KaBP组成三种节点控制年龄模式,分界线年龄的获得依据南京葫芦洞石笋气候事件年龄确定,即模式1:0KaBP^59.8KaBP;模式2:0KaBP^11.5KaBP和11.5KaBP^59.8KaBP;模式3:11.5KaBP^59.8KaBP。运用磁化率年龄模型和粒度年龄模型分别计算研究剖面各个层位的地层沉积时间,结合剖面岩性和气候阶段对相同层位的计算年龄对比分析后发现:磁化率年龄模型和粒度年龄模型均存在缺陷,但以模式2作为节点控制年龄时,即在冰期或间冰期内选取合适的节点控制年龄,利用磁化率年龄模型或粒度年龄模型高分辨率确定的地层沉积时间与地层实际的沉积时间较接近,且在冰期或间冰期内节点控制年龄越多确定的地层沉积时间越趋近实际沉积时间。
陈一萌陈兴盛宫辉力李小娟魏明建
临夏塬堡黄土剖面中晚马兰黄土地层划分和形成时代被引量:13
2004年
通过对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中晚马兰黄土剖面地层岩性、代用指标及地层年代学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研究剖面存在1个强成壤层和6个弱成壤层,记录了1个间冰期6个间冰段和7个冰段事件。其中马兰黄土中部3层古土壤是末次冰期间冰段的记录,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上层次之,中部古土壤的发育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即便是气候较温湿的间冰段,其气候的温湿程度也是有差异的。色度指标中的亮度不仅可参与地层划分,与CaCO3、频率磁化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而且是一个可靠的、更为敏感的气候环境变化代用指标。
陈一萌饶治国张家武陈兴盛周爱峰
关键词:黄土剖面地层划分地质年代学地层岩性
对黄土磁化率、粒度年龄模型的检验被引量:10
2007年
以甘肃临夏塬堡黄土剖面的土壤地层界线MIS1/2、MIS3/4的年龄作为节点控制年龄依据.MIS1/2,MIS3/4年龄的获取据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南京葫芦洞石笋所测气候事件年龄,即MIS1/2为11.5ka B.P.,MIS3/4为59.8ka B.P.,将这两种气候事件年龄组成3种节点年龄控制模式,即模式1:0—59.8ka B.P.;模式2:0—11.5ka B.P.和11.5—59.8ka B.P.;模式3:11.5—59.8ka B.P.分别作为节点控制年龄,运用磁化率年龄模型和粒度年龄模型计算研究剖面各个层位的地层沉积时间,并将计算的相同层位年龄进行比较,同时将AMS14C,OSL测年,YD,H事件年龄与利用3种模式作为节点控制年龄计算的相应层位的年龄进行比较,结合剖面岩性和气候阶段分析研究后发现,磁化率年龄模型和粒度年龄模型均存在不足,但在冰期或间冰期内,选用较准确的控制年龄作为节点,用磁化率或粒度年龄模型高分辨率确定的地层沉积时间均较接近地层沉积的实际年龄,但就两种年龄模型的相对精度和准确性而言,磁化率年龄模型更准确一些.
陈一萌冯兆东宫辉力
关键词:黄土
惠州红树林资源的遥感监测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陆地资源卫星专题制图仪影像(TM)、增强专题制图仪(ETM+)、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高分辨率影像(HR)与多光谱影像(CCD)对惠州红树林湿地资源进行调查。根据LandsatTM、ETM+,结合红树林生境分布专题图解译出1989、1999年惠州红树林分布信息;利用CBERS02B的HR与CCD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再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等辅助信息,通过目视解译获得2009年红树林分布信息。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9年,惠州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比较陆地卫星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发现陆地卫星30m的分辨率难以满足对红树林斑块的准确描绘与定位,而融合的中巴卫星HR与CCD数据,得到的融合图像既具有全色影像的高分辨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信息量明显增大。结果表明,HR与CCD多光谱影像融合可以优势互补,在斑块较小且分散的红树林资源调查和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陈一萌杨阳
关键词:陆地卫星图像融合红树林遥感调查
土壤颜色—一个可靠的气候变化代用指标被引量:53
2006年
将研究剖面自上而下以2cm间隔采取的样品,烘干并研磨至小于45μm,此时,土壤的颜色将不再发生变化。将处理好的样品分别测土壤颜色指标亮度、红度和黄度,将测得的亮度、红度和黄度指标分MIS4、MIS3、MIS2和MIS14个阶段,通过与研究剖面的气候指标磁化率、粒度和CaCO_3在百年尺度、千年尺度上的对比分析,以及在万年尺度上与高纬格陵兰GRIP冰芯记录和反映全球冰量变化的SPECMAP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土壤颜色指标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无论在百年尺度、千年尺度还是在万年尺度上均是可靠的,这种可靠性在末次冰期阶段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整个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尚需更多黄土剖面的研究事实来加以证明。
陈一萌陈兴盛宫辉力魏明建李小娟
关键词:土壤颜色气候变化
中国西北与华北地区末次冰期黄土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选用末次冰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黄土剖面和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北京西山东斋堂黄土剖面,通过对这两个剖面岩性、质量磁化率、粒度中值的变化幅度、频率、量值和所反映的气候环境状况及产生这种气候状况的原因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均记录了末次冰期可与反映全球冰量变化的SPECMAP曲线对比的MIS2、MIS3和MIS4 3个阶段,尽管其反映的气候状况并不相同。如末次冰期西北和华北地区风力强度基本接近(粒度中值值基本接近),华北地区气候更为温湿,土壤的成壤强度更高,降水量更大,而西北地区就弱很多。这可能与两个地区地处不同的气候带有关,即西北地区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华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尽管两剖面同处中纬度,但西北地区的塬堡剖面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的缘故。同时还表明:就磁化率指标和粒度指标而言,磁化率指标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更敏感,更能准确记录反映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陈一萌曾宪光
关键词:气候特征末次冰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