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星

作品数:163 被引量:1,291H指数:23
供职机构:福建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141篇天文地球
  • 15篇建筑科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6篇地震
  • 31篇地震动
  • 23篇震源
  • 21篇地震预警
  • 17篇台网
  • 12篇地震台
  • 12篇强震
  • 10篇地震台网
  • 9篇地壳
  • 9篇震级
  • 9篇气枪震源
  • 9篇仿真
  • 8篇噪声
  • 8篇实时仿真
  • 7篇地震波
  • 7篇地震工程
  • 7篇震波
  • 7篇烈度
  • 6篇地震反应
  • 6篇震相

机构

  • 115篇中国地震局工...
  • 101篇福建省地震局
  • 40篇福州大学
  • 16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哈尔滨工业大...
  • 8篇南京工业大学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南京大学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62篇金星
  • 36篇李军
  • 25篇韦永祥
  • 25篇蔡辉腾
  • 22篇马强
  • 21篇李山有
  • 19篇康兰池
  • 18篇张红才
  • 16篇丁海平
  • 13篇刘启方
  • 13篇陈学良
  • 12篇陈惠芳
  • 9篇袁一凡
  • 9篇徐嘉隽
  • 9篇廖诗荣
  • 9篇陶夏新
  • 7篇廖振鹏
  • 7篇李培
  • 5篇陈绯雯
  • 5篇邱毅

传媒

  • 43篇地震工程与工...
  • 18篇地震学报
  • 13篇中国地震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世界地震工程
  • 7篇地球物理学进...
  • 7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福建地震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3篇2016中国...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岩土力学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防灾博览
  • 2篇防灾减灾学报
  • 2篇第六届全国地...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13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5篇2005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地震烈度表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烈度等级和评定地震烈度的房屋类别,以及地震烈度评定方法。评定指标包括房屋震害、人的感觉、器物反应、生命线工程震害、其他震害现象和仪器测定的地震烈度。评定方法为综合运用宏观调查和仪器测定的多指标方法。 本...
孙景江金星 林均岐 马强 张令心 孙柏涛 李山有 袁一凡 温增平 郭恩栋 刘如山 戴君武 刘爱文 卢永坤 张红才 李水龙 杨大克 张勤 钟贻军 宋立军 非明伦 李志强 姜立新 帅向华 王东明 胡伟华 刘金龙 杜轲 李建亮 王多智 陶冬旺 李军 韦永祥 宋晋东
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被引量:85
2004年
基于实时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地震预警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国际上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防震减灾手段,它不仅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降低重大工程次生灾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抢修提供依据。对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以及地震预警和应急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建设现状进行综述。
李山有金星马强宋晋东
关键词:地震预警系统次生灾害台网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人员伤亡
P_d-τ_c相容性检验方法在触发事件判别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结合福建地区地震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处理能力,利用日本KiK-net台网和福建地震台网记录的天然地震事件和人工爆破事件实测数据,探讨了P_d-τ_c相容性检验方法在触发事件类型实时判别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P_d-τ_c相容性检验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大震级地方震与误触发事件,也能对远震事件进行粗略判别,但对于小震级地方震和人工爆破事件则无法有效判别.随后,以P_d-τ_c相容性检验结果为基础,本文设定强度参数Pd=10^(-3) cm为界线,即可从众多触发事件中甄选出可能产生破坏的大震级地方震事件.本文方法有助于提高触发事件类型判别结果的可靠性、预警系统的处理效率和系统产出信息的准确度.
张红才金星李军陈智勇
关键词:地震预警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的一些问题被引量:2
1997年
利用地震记录反演震源非均匀特征是目前强震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与震源反演相关联的六个环节即震源模型及模型参数、格林函数计算、观测数据、反演准则与目标函数、初始模型与迭代方式、反演精度与分辨率等进行了初步阐述和分析,同时对震源反演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金星
关键词:模型参数地震记录震源
基于强震观测的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福建省防灾减灾中心大楼是一栋高约40m,安装有强震观测系统的隔震大楼,目前该结构台阵已记录到30多次地震引起的大楼地震反应。本文利用具有强大非线性功能的ETABS软件建立大楼结构模型,同时考虑隔震结构的楼梯和填充墙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利用台阵记录验证大楼结构模型线弹性地震反应的可靠性,说明隔震大楼结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大楼的地震反应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楼原型动力性能实验的实测参数,以大楼自由场地的三个实际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对大楼在中小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楼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金星韦永祥张红才李宏宇李军
关键词:隔震结构强震观测地震反应隔震效果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相干函数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本文通过弹性半空间内位错源的数值解法研究了基岩地震动相干函数,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一些典型场地的地表地震动相干函数,两者的对比结果表明:复杂场地对地震动相干函数的影响强烈。
丁海平金星刘启方袁一凡
关键词:地震动相干函数有限元分析方法地质构造
强地震动相位的一个随机模型被引量:13
1995年
进一步阐述了强烈地震波的等效频散概念,提出了一个与频率相关的强地震动相位的随机模型,供强地震动相位的统计估计使用.将这一半经验模型和强地震动振幅谱衰减的经验模型相结合,可以保证合成的设计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与真实记录在统计意义上的一致.
廖振鹏金星
关键词:抗震设计强地震动地震波
基于GPS地震位移记录的相对位移反应谱计算被引量:3
2017年
地震发生时,结构所受的地震荷载是以位移形式从基础处输入的,所以研究基于地震位移的结构响应既是工程需求又是设计需要。本文基于位移、速度输入模型的单自由度时程反应计算方法,计算了以GPS实际观测记录为位移输入、以其中心差分为速度输入的地震位移反应谱,并与加速度输入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采样率(5 Hz以上)GPS位移记录可获得与加速度输入模型基本一致的反应谱结果,1 Hz GPS位移记录所得结果反映不出地震高频特性,但能表征长周期结构的地震响应。紧接着,本文将基于GPS的反应谱计算方法运用到日本震例中,通过比较并址的强震仪与GPS站两者记录所求得的位移反应谱,得出的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本文由此得出结论:基于GPS计算地震相对位移反应谱是可行的。
鲁兵金星张红才李军
关键词:GPS位移反应谱地震响应
四种计算地震反应数值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2
2003年
本文在简要总结了计算单自由度系统地震反应频域方法和时域方法的特点之后,按照统一的递归公式,系统地对计算单自由度体系的四种时域方法即中心差分方法、Newmark方法、Z变换方法、Duhamel逐步积分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递归系数b1和b2的不变性、传递函数的低频约束条件和相位特性以及数值分析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上述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相对精度和适用的范围。根据动力平衡方程的算子不变性,研究了上述方法的共性特征,揭示了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递归公式的内在联系,这表明只要知道相对位移的递归公式,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的递归公式也就随之确定。在此基础上推荐了一套计算单自由度系统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地震反应的递归公式。
金星马强李山有
关键词:单自由度系统地震反应相对加速度
台网密度对地震烈度速报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实施后,地震台网密度将发生很大变化,这将对地震烈度速报产生影响。本文以台湾简易烈度计网(P-alert)记录到的高雄M6.7级地震为基础,模拟了全国重点预警区、日本和美国等四种密度的台网,通过比较和分析四种台网的烈度速报结果,研究台网密度变化对地震烈度速报造成的影响,并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台站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台间距越小,控制烈度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越好;密度较高的台网能更好勾画地震能量的释放过程,有助于评判破坏性地震中断层的破裂过程和方向等参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工程中烈度速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王士成金星张红才韦永祥李水龙
关键词:烈度速报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