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郜瑭珺

作品数:6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前陆
  • 2篇北缘
  • 1篇叠加褶皱
  • 1篇断褶带
  • 1篇扬子板块
  • 1篇扬子板块北缘
  • 1篇扬子北缘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特征
  • 1篇中段
  • 1篇盆地
  • 1篇盆地演化
  • 1篇前陆盆地
  • 1篇主控
  • 1篇走滑
  • 1篇左行走滑
  • 1篇褶带
  • 1篇褶皱
  • 1篇晚造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西安地质矿产...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6篇郜瑭珺
  • 4篇王平
  • 4篇刘少峰
  • 4篇王凯
  • 2篇姜承鑫
  • 1篇厚东琳
  • 1篇刘雁婷
  • 1篇王明筏
  • 1篇张汉荣
  • 1篇陈宇亮
  • 1篇郑洪波
  • 1篇罗宇鹏
  • 1篇潘峰
  • 1篇邓金花
  • 1篇张庆峰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被引量:12
2012年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王平刘少峰王凯郜瑭珺
关键词:叠加褶皱
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被引量:38
2012年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进而建立并对比了三条剖面的构造变形时序,揭示出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1)平行于构造线走向,表现为从中心向两翼的构造扩展,弧形带中段的构造变形最早,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5Ma),北段和南段的变形较晚,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约100 Ma);(2)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在弧形带北段和中段均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构造扩展,而在弧形带南段,由于受到前缘华蓥山断裂的影响,表现为自西向东的变形时序.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暗示了"弯山构造"的成因模式,以及华蓥山先存断裂对弧形构造的限制作用.
王平刘少峰郜瑭珺王凯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褶皱逆冲带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叠加和改造,其复杂的构造样式记录了早期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拼贴碰撞作用以及晚期转入的陆内变形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扬子板块北缘中段保康—房县地区前陆带构造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划分出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根部、前锋及其内部次级的逆冲推覆构造单元;同时识别出一条过保康—神农架—蒲溪一带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分析表明该左行走滑带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全面转入陆内变形之后、大巴山大规模向南西逆冲推覆运动之前的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期间。该左行走滑剪切带对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对于扬子板块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凯刘少峰王平姜承鑫郜瑭珺
关键词:扬子板块构造格架左行走滑
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大量的岩心、薄片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元坝地区台地边缘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其次为残余粒间孔,发育溶孔、溶洞、裂缝;以低孔-中低渗及中孔-中高渗储层为主,孔、渗之间相关性较好,以孔隙型及裂缝-孔隙型复合储层为主;以Ⅱ、Ⅲ类储层为主,发育Ⅰ类储层;对储层特征分析认为沉积相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裂缝的发育对于储集性能的改善有较大的贡献,后期的成岩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王明筏张汉荣厚东琳郜瑭珺罗宇鹏
关键词:长兴组
米仓山前缘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米仓山前缘油气勘探潜力大,构造变形强,油气成藏复杂,勘探程度低。为此,从米仓山前缘露头、实钻资料入手,开展山前带油气成藏特征分析。资料显示:地层水为典型的海源沉积型气田水,未有地表水渗入;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具有PG,YB气藏类似的原油裂解气特征,与浅层陆相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该区油气保存条件好;二叠系烃源条件较PG、YB气藏差,并且研究区礁滩岩性圈闭规模大,造成早期油气充注不足。沥青分布统计、生烃高峰时期古构造分析认为,东北部构造高部位可能发育有规模性油气藏。
张庆峰郜瑭珺刘雁婷邓金花
关键词:沥青油气成藏特征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2
2013年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王平刘少峰郑洪波王凯郜瑭珺潘峰李王鹏姜承鑫陈宇亮陈宇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扬子北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