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红
-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胆囊息肉的诊治分析
- 2022年
- 目的总结儿童胆囊息肉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效果, 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含"胆囊息肉"诊断的27例住院患儿的资料。其中, 男14例, 女13例;平均诊断年龄为12. 2岁, 范围为2. 2~16. 0岁。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3例)与观察组(24例)。手术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内进行门诊复查, 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和腹部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儿于2021年3月通过电话随访预后, 随访内容包括:有无腹痛、腹胀、腹泻、营养不良以及术后症状是否消失。总结儿童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诊疗及预后, 探讨手术干预的影响因素。结果 3例手术组患儿在术前均存在保守治疗无效的腹胀或腹痛症状, 1例有家族史, 行多次超声检查提示多发息肉(>2枚)或息肉长径≥10 mm, 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为胆囊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患儿术后症状消失, 分别随访3个月、2年10个月和9年6个月, 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4例观察组患儿均为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完善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息肉。超声检查结果:息肉单发20例, 平均长径为4. 0 mm, 范围为2. 0~9. 0 mm;息肉多发4例, 均为2枚, 长径<10 mm。观察组中除1例患儿因车祸伤死亡, 余患儿均对胆囊息肉行保守治疗;9例出院后通过超声检查随访, 7例息肉无变化, 2例息肉消失。结论结合家族史对儿童胆囊息肉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对存在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无症状的患儿, 通过超声检查定期随访, 息肉长径≥10 mm时行胆囊切除术。
- 严佳虞陈亚军邱晓红庞文博张丹彭春辉王增萌吴东阳王凯
- 关键词:胆囊息肉手术时机儿童
- 小儿慢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研究
-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腹泻病(CD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了解CDD发病情况、病因与临床特点, 提高小儿CD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月住院的179例CD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C...
- 徐樨巍王国丽邱晓红王大勇沈惠青高萍芝王惠玲
- 73例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分析
- 官德秀邱晓红丁召路王大勇徐樨巍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 文献传递
- 小儿慢性腹泻流行病学与病因研究被引量:47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腹泻(CD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发病情况、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79例CD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CDD的发病率为4.8%,1岁以内CDD患儿为50.3%,<3岁者占62.6%。常见合并症有贫血(46.4%)、营养不良(45.3%)、生长发育障碍(24.0%)、低蛋白血症(36.3%)等。明确病因者154例,确诊率87.7%。CDD前3位病因为炎性肠病(IBD)(35.2%)、感染因素(17.3%)及免疫缺陷病(15.6%),未确定病因(含难治性腹泻7例)占12.3%。结论小儿CDD以婴幼儿尤其是婴儿多发;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合并症;CDD病因众多,以非感染性因素多见,IBD是小儿CDD的最重要病因。
- 徐樨巍王国丽邱晓红王大勇沈惠青高萍芝王惠玲张晶
- 关键词:慢性腹泻流行病学儿童
- 小肠血管瘤致反复消化道出血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总结小儿小肠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4~2004年我院收治3例及国内报道44例小肠血管瘤的发病部位、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空肠段血管瘤占31.9%,回肠段42.6%,十二指肠段4.2%,多部位21.3%.单发29.8%,多发70.2%.10例病理结果示20%为毛细血管瘤,60%为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淋巴血管混合瘤各占10%.39例表现为反复黑便,5例呈肠套叠,1例因大量便血而致休克.出现肠梗阻5例.血红蛋白<90 g/L 38例.术前确诊率仅为10.6%.47例均采取手术治疗.结论小肠血管瘤好发于回肠及空肠,且以多发性常见.本病以无痛性反复便血为主要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病灶为最佳治疗方法.
- 徐樨巍申昆玲邱晓红王大勇
- 关键词:小肠肿瘤血管瘤儿童
- 随访评价儿童炎症性肠病的预后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随访评价炎症性肠病(IBD)患儿的预后。方法收集2000年5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96例IBD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制定的诊断标准重新诊断,最终获得确诊或拟诊IBD病例共73例,通过书信、电话、见面等方式随访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结果73例IBD患者共随访56例(76.7%),其中34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22例为克罗恩病(CD)。34例UC中,确诊13例,拟诊21例;22例CD中确诊14例,拟诊8例。34例UC中有2例疾病类型不能明确,剩余32例患者疾病类型以全结肠型(46.9%,15例)和左半结肠型(40.6%,13例)为主;CD以回结肠型(16例,72.7%)为主。IBD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型为主,其中UC28例(82.4%),CD20例(90.9%)。随访的IBD患者中,CD无死亡病例,UC有5例(14.7%)死亡。剩余29例UC和22例CD,缓解率分别为55.2%(16例)、68.2%(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分别有8例(27.6%)的UC和3例(13.6%)的CD患儿曾有复发,16例(55.2%)UC和15例(68.2%)CD患儿病情持续,时有加重,属于慢性持续型。49例IBD患者(87.5%)体力活动不受限制。IBD患儿手术率是19.6%(11例),其中CD手术率明显高于UC[36.4%(8例)比8.8%(3例),P〈0.05]。肠梗阻、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1%(4例)、7.1%(4例)、1.8%(1例),主要集中在CD组。结论儿童IBD患者按病程分型主要以慢性持续型为主,其次是慢性复发型,绝大多数IBD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制。肠梗阻、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主要集中在CD组,并且CD手术率明显高于UC。
- 官德秀邱晓红丁召路王大勇徐樨巍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CROHN病预后儿童
- 小儿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总结小儿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复习 6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 ,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结果 6例小儿脾脏占位性病变 ,其中良性肿瘤和囊肿各占一半 ,分别以血管瘤和真性囊肿为多发。平均年龄 11岁 ,以男性儿童多见。患儿均手术治疗 ,其中脾脏切除术 5例、脾脏部分切除术 1例。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儿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 ,对不同类型的占位性病变需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 陈亚军王燕霞魏临淇王焕民邱晓红祝秀丹秦红张金哲
- 关键词:小儿脾脏占位性病变血管瘤真性囊肿影像学检查
- 胆囊运动障碍
- 2010年
- 小儿慢性腹痛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胆囊运动障碍作为引起小儿慢性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现对胆囊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小松朱伟伟王大勇邱晓红张金哲
- 关键词:慢性腹痛儿童
- 随访评价儿童炎症性肠病的预后
- 官德秀邱晓红丁召路王大勇徐樨巍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预后儿童
- 文献传递
- 无肛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总结治疗无肛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无肛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按肛门外观和功能不同,采取两种手术方法:肛门外观和功能良好的22例采用肛门前会阴矢状入路直肠尿道瘘修补、肛门成形术,肛门外观和功能较差(直肠回复严重5例及肛门开口前移1例)的6例采用后矢状入路直肠尿道瘘修补、肛门成形术,修补直肠尿道瘘,同时肛门成形。结果无肛术后残留直肠尿道瘘存在明显的瘘管样结构,管长约(0.8±0.3)cm,瘘管的尿道开口大都位于尿道膜部。27例尿道瘘修补Ⅰ期愈合。25例获得随访,尿道无狭窄,无憩室;肛门功能临床评分21例优,4例良。与术前比较意义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2.8±11.2)min,(105.6±14.6)min(P〈0.05)。结论通过肛门前会阴矢状入路和后矢状入路修补无肛术后残留的直肠尿道瘘,成功率高,肛门功能明显提高。肛门前会阴矢状入路尿道瘘修补术术野清楚,操作方便。
- 张廷冲陈亚军白继武邱晓红彭春辉李乐庞文博
- 关键词:直肠瘘肛门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