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新生

作品数:22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电气工程
  • 5篇理学

主题

  • 19篇电池
  • 19篇燃料电池
  • 15篇催化
  • 12篇电极
  • 11篇直接甲醇
  • 11篇直接甲醇燃料...
  • 11篇甲醇燃料电池
  • 9篇阳极
  • 9篇催化层
  • 7篇催化剂
  • 5篇电解质
  • 5篇电解质膜
  • 5篇阳极催化层
  • 5篇质子交换
  • 5篇质子交换膜
  • 5篇膜电极
  • 5篇交流阻抗
  • 4篇电催化
  • 4篇质子
  • 4篇质子交换膜燃...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22篇赵新生
  • 20篇辛勤
  • 20篇孙公权
  • 13篇汪国雄
  • 12篇王素力
  • 10篇孙海
  • 9篇樊小颖
  • 6篇衣宝廉
  • 6篇杨少华
  • 4篇刘建国
  • 3篇李文震
  • 3篇周卫江
  • 3篇毛庆
  • 3篇周振华
  • 2篇任素贞
  • 2篇梁振兴
  • 2篇姜鲁华
  • 2篇孙丕昌
  • 2篇侯守福
  • 2篇徐恒泳

传媒

  • 4篇电源技术
  • 3篇Chines...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电化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全国催化学术...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MFC阳极催化层离子电阻的测定和优化被引量:3
2004年
利用多孔电极在高频区只有双电层的充电和离子传导过程产生阻抗响应而没有法拉第过程的特点,测定了催化层中的离子电阻,研究了阳极催化层中Nafion 含量对离子电阻、甲醇氧化动力学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多孔电极阻抗谱的上述特征,可以定量地考察Nafion 对催化层离子传导的影响,该法简单快捷。阳极PtRu black催化剂载量为2.0 mg/cm2,Nafion 含量为15%(质量百分数)时,电极的表观交换电流密度和甲醇氧化活性最高,阻抗弧的半径最小,电池呈现最好的放电性能,继续增加Nafion 量,电极的欧姆内阻和传质阻力增大,电极性能下降。
赵新生孙公权王素力孙海汪国雄衣宝廉杨少华辛勤
关键词:多孔电极NAFION交流阻抗甲醇氧化
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特别是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极结构,其催化层为多层结构。所述催化层,由覆盖在膜表面的亲水催化层和疏水催化层的复合双层组成。这种覆盖在膜表...
孙公权汪国雄樊小颖王素力赵新生孙海辛勤
文献传递
一种直接醇燃料电池的阻醇膜及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直接醇燃料电池的阻醇膜及膜电极的制备方法,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该阻醇膜为钯膜或钯基合金膜,膜厚度为0.05~50μm,膜中钯的含量为70~100%。由阻醇膜构成的膜电极为多层结构,包括阳极扩散层、阴极扩...
孙公权孙海王素力刘建国汪国雄樊小颖赵新生徐恒泳侯守福辛勤
文献传递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参比电极的设计与稳定性被引量:1
2006年
提出了用于原位测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极化的参比电极的结构设计,并考察了电解质的润湿程度对参比电极的电位及其电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可逆氢电极(RHE)作为参比电极的DMFC中,RHE的电位随电解质润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电位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表面状态的稳定性.提出要获得电位稳定及测量准确的极化曲线,RHE处的电解质应处于对侧液态水润湿的状态,且电极表面要有适量、稳定流速的氢气.
毛庆孙公权赵新生杨少华辛勤
关键词:参比电极稳定性
新型Pt-Sn/C阳极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被引量:23
2004年
研究了用于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的自制Pt Sn/C阳极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 .采用直流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分析了电池温度和极化电位对乙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温度下甲醇和乙醇通过Nafion 117膜的扩散系数 .结果表明 ,乙醇通过Nafion 117膜的扩散系数小于甲醇的扩散系数 .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 ,Pt Sn/C催化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活性高于商品化的Pt Ru/C催化剂 .在实验温度范围内 ,乙醇在Pt Sn/C催化剂上的初始氧化电位比在Pt Ru/C催化剂上低约0 2V ;同一电位下Pt Sn/C催化剂比Pt Ru/C催化剂的氧化电流密度高出 2 0~ 6 0mA/cm2 ,且电流密度的差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交流阻抗法测试结果表明 ,Pt Sn/C催化剂对乙醇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在 90℃下 ,以 1mol/L的乙醇为燃料 ,氧气为氧化剂时 ,Pt Sn/C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电池性能 ,电池最高功率密度为 4 4mW /cm2 ,而Pt Ru/C催化剂的电池最高功率密度仅为 2 7mW/cm2 .
赵新生姜鲁华孙公权杨少华衣宝廉辛勤
关键词: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交流阻抗法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研究
孙公权辛勤周振华李文震宋淑芹陈利康汪国雄刘建国孙丕昌赵钢王素力周卫江赵新生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直接将燃料(甲醇)和氧化剂(氧气或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电化学反应装置。在国防通讯、家用电器、传感器件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成为国际上燃料电池的研究热点之一。本项目研究与开...
关键词:
关键词: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Pt-Ru/C催化剂的稳定性被引量:9
2005年
采用单电池寿命测试和电化学快速老化两种方法考察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Pt Ru/C的稳定性,研究了电池实际运行条件下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 Ru/C催化剂做成膜电极后,粒径由2 8nm增大到3 8nm ,催化剂的粒径随放电时间的延长有增大的趋势,连续放电32 0h ,粒径增大到5 8nm .采用电化学方法能够快速地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大大缩短催化剂稳定性评价的周期。
赵新生孙公权陈维民唐水花辛勤杨少华衣宝廉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稳定性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性能衰退原因的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分析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性能衰退的原因。电池经过86h的恒电流放电后,比功率由130mW·cm-2降为100mW·cm-2,现场(In-Situ)交流阻抗技术对电池放电全程监测的结果显示了电池的欧姆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传质阻力随放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循环伏安测试的结果表明,放电后电极的有效电化学反应表面积有所减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放电后MEA断面形貌,发现催化层与Nafion膜间存在明显剥离,增大了质子传导阻力。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膜电极的衰退。
赵新生樊小颖汪国雄王素力孙海衣宝廉辛勤孙公权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交流阻抗谱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高性能双催化层阳极的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提出了一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双催化层阳极结构,该双层结构由担载型Pt-Ru/C和非担载型Pt-Ru催化层组成。测定了电池的放电性能并以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X)对电池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以交流阻抗法和伏安法对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双催化层结构中,形成了催化剂浓度和孔道大小的梯度分布,改善了物料传递、质子传递、电子传递状况,提高了贵金属催化剂利用率和电池性能。在金属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同单催化层电极结构相比,双催化层电极结构的电池比功率明显提高,由135mW·m-2增加到217mW·cm-2。此外,该双催化层结构电极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甲醇渗透,提高燃料利用率。
樊小颖赵新生孙海汪国雄王素力孙公权衣宝廉辛勤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甲醇渗透交流阻抗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由于具有结构简单、燃料便于携带与储存、理论比能量高等优点,在小型可移动电源和微型电源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开展DMFC膜电极的电化学研究,分析电极性能衰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DMFC性能和...
赵新生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稳定性交流阻抗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