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德凡

作品数:17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滇西
  • 6篇滇西北
  • 5篇造山带
  • 5篇喜马拉雅造山...
  • 3篇地层
  • 3篇岩体
  • 3篇中段
  • 3篇麻粒
  • 3篇麻粒岩
  • 2篇地貌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示踪
  • 2篇东昆仑
  • 2篇东昆仑山
  • 2篇新生代
  • 2篇示踪
  • 2篇裂变
  • 2篇阶地
  • 2篇结合带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7篇谢德凡
  • 8篇刘德民
  • 6篇冯庆来
  • 6篇李德威
  • 6篇葛孟春
  • 4篇廖群安
  • 4篇马振东
  • 4篇易顺华
  • 3篇袁晏明
  • 3篇曹树钊
  • 3篇张雄华
  • 3篇江元生
  • 2篇王国灿
  • 2篇王岸
  • 2篇葛梦春
  • 1篇姚华舟
  • 1篇万渝生
  • 1篇于庆文
  • 1篇张世涛
  • 1篇赵温霞

传媒

  • 8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地质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山东国土资源
  • 1篇第九届全国固...
  • 1篇青藏高原及邻...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丰富、典型.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区内构造地貌分为断裂构造地貌、花岗岩构造地貌、夷平面构造地貌、冰川构造地貌、水系及阶地构造地貌和土林构造地貌等类型,并对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隆升研究提供了地表构造地貌上的有力信息.
刘德民李德威谢德凡廖群安易顺华
关键词:构造地貌河流阶地喜马拉雅造山带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第四系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7
2003年
简述了研究区不同实测剖面的特征及其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对不同成因地层各层位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和14C测年,确立了早更新世、中更新、晚更新世地层系统,从而对研究区第四系地层系统进行了较精确的划分,为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构造地貌以及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谢德凡刘德民李德威
关键词:湖积物
滇西北拖顶地区志留系的发现被引量:2
2002年
中咱地块南部的志留系有别于三江构造带其他地区的志留系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将这套地层命名为吉仁水组 ,代表中咱地块南部地区志留系的岩相类型 ,时代为志留纪中、晚期。根据岩相类型的差异 ,中咱组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第一段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构成 ;第二段由泥质岩、细粒碎屑岩及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组成 ,陆源碎屑成分含量较高 。
张世涛冯庆来葛孟春谢德凡
关键词:志留系地层划分泥质岩
滇西北金沙江斜向碰撞-走滑造山带的确定被引量:3
2002年
葛孟春江元生冯庆来谢德凡
关键词:金沙江造山过程
以定结地区为窗口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
2003年
刘德民谢德凡李德威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孢粉植物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日玛那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被引量:18
2003年
对产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片麻岩和石英岩中的透镜状高压基性麻粒岩内锆石进行离子探针(SHRIMP)U-Pb测年,14个锆石颗粒15个测点中有13个点集中分布在谐和线上,其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17.6±0.3 Ma,反映了麻粒岩从地壳深部快速上升的绝热降压变质事件,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构造隆升环境,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伸展拆离作用和淡色花岗岩侵位同步.还有1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9.5±0.4 Ma,与新特提斯的最终关闭有关;另一粒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991±26 Ma,代表了麻粒岩原岩的年龄.总之,定年结果反映该区麻粒岩经历了多期变质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李德威廖群安袁晏明万渝生刘德民张雄华易顺华曹树钊谢德凡
关键词:锆石U-PB晚新生代离子探针片麻岩
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被引量:17
2004年
发现上三叠统朗杰学群中产有白垩纪箭石、中侏罗统拉弄拉组产出小型硅化木、下石炭统纳兴组存在重力流沉积。将聂拉木群解体为古元古代马卡鲁杂岩和中—新元古代扎西惹嘎岩组,并在该套变质岩系中发现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岩。厘定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将拉轨岗日群解体为抗青大岩组和拉轨岗日杂岩2部分。确定了晚新生代南北向不同类型的伸展构造和地壳多层次韧性剪切带。
李德威张雄华廖群安袁晏明易顺华曹树钊谢德凡刘德民
关键词:高压基性麻粒岩苦橄岩变质核杂岩
东昆仑山小南川岩体裂变径迹年代与中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被引量:10
2007年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为0.020-0.035mm/a。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王岸王国灿谢德凡刘德民
关键词:东昆仑山磷灰石裂变径迹构造地貌上新世
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霞若—拖顶地区两类中-基性火山岩的多元地球化学示踪被引量:3
2001年
应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对火山岩进行构造环境、成因及岩源示踪时 ,首先必须在宏观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 ,结合当时所形成的各类地质体岩石类型组合来恢复 ,它是宏观构造环境判别的基础 ;其次 ,由于构造环境时空复杂性 ,需采用“两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是多元地球化学信息示踪 ,二是不同岩类的时空配套 ;第三 ,在选择判别图解时 ,弄清前人图解的应用前提、适用范围和条件 ,切忌乱套瞎投 .在此思想指导下 ,侧重对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霞若—拖顶地区两类中 -基性火山岩进行了多元地球化学示踪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东侧的基性火山岩产于大陆裂谷环境 ,而西侧中 -基性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特征 ;(2 )两者火山熔浆均源自富集地幔 ,东侧来自均一的富集地幔 ,而西侧富集地幔具不均一性 ;(3)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形成的构造演化特征 .
马振东葛孟春冯庆来谢德凡陈颖军
关键词:地球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环境
综合地层学的系统层次结构被引量:17
1994年
本文在分析地层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出发点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观点出发阐述了综合地层学在研究地层体时空分布规律中以岩石地层学为基础,以沉积地层学、火山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为基本层次,以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为主导层次的系统结构特点。综合地层学就是要以这种系统结构为基本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地层的岩石组合、化石、变形变质、物理化学属性和侵入地层中的岩脉及它们所反映的沉积与构造环境等各种地质资料解决地层问题。
姚华舟谢德凡
关键词:综合地层学地层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