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德民

作品数:85 被引量:42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0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造山带
  • 13篇喜马拉雅造山...
  • 11篇杂岩
  • 11篇变质
  • 10篇变质核
  • 10篇变质核杂岩
  • 8篇地质
  • 8篇盆地
  • 8篇干热岩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新生代
  • 7篇中段
  • 7篇年代学
  • 6篇滇东北
  • 6篇东昆仑
  • 6篇断层
  • 6篇隆升
  • 5篇遗迹化石
  • 5篇青藏高原

机构

  • 80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吉林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人民武装...
  • 4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长江三峡勘测...
  • 2篇山西省第一水...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84篇刘德民
  • 37篇李德威
  • 14篇蔡雄飞
  • 14篇袁晏明
  • 9篇王国灿
  • 8篇谢德凡
  • 7篇廖群安
  • 6篇管彦武
  • 5篇杨巍然
  • 4篇曹树钊
  • 4篇张雄华
  • 4篇易顺华
  • 4篇李华亮
  • 4篇罗文行
  • 3篇秦雅东
  • 3篇王岸
  • 3篇汪校锋
  • 3篇罗中杰
  • 3篇陈斌
  • 3篇关俊朋

传媒

  • 9篇地学前缘
  • 8篇地球科学(中...
  • 7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中国地质
  • 4篇海洋地质动态
  • 4篇地球科学
  • 3篇地层学杂志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找矿论丛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地质科技通报
  • 2篇第三届全国沉...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黄金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东北会泽地区南红玛瑙产出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会泽地区的南红玛瑙矿主要产于上三叠统飞仙关组的中上部砾岩层、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砾岩层以及晚二叠世峨眉山组杏仁状玄武岩中。玛瑙新鲜面多为红色、浅红色及灰白色;呈椭球状或扁球状分布于砾岩之中,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玛瑙砾石大小不一,玛瑙粒径多集中在0.5~5cm,偶见大于6cm。会泽地区的南红玛瑙矿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二叠世时期,玄武质火山岩(P_3e)中的含硅质热液在晚期充填于玄武岩气孔或裂隙中,经过(快速)冷却形成隐晶质石英或晶质石英集合体——玛瑙,即原生玛瑙;2)晚二叠世晚期的华力西运动和印支运动早期的地壳继续隆升,使得含玛瑙玄武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两次剥离出来的玛瑙单体经流水搬运作用及河湖相沉积作用,形成宣威组(P_3x)、飞仙关组(T_1f)含玛瑙砾石层——沉积砾岩型玛瑙矿产;3)近-现代地质作用,使得二叠纪玄武岩气孔中原生玛瑙和宣威组、飞仙关组沉积砾岩层中的次生玛瑙砾石,再次受到风化-剥蚀作用,玛瑙砾石经流水搬运至现代河流或湖泊中,形成次生玛瑙砂矿。
刘德民吕晓春黄锦山邵俊琦李致伟程炎勋
关键词:滇东北
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
巴颜喀拉是世界著名的特大型浊积盆地。区内巴颜喀拉山群为一大套既具有浅变质岩系特点,又保留沉积岩的原有沉积构造特征的成层有序地层。该套地层中过去很少报道有遗迹化石。根据构造与沉积的特征,可以划分5个组:1组为含砾杂砂岩与变...
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
文献传递
滇中地区昆阳群物源及构造环境被引量:11
2016年
昆阳群的形成时代、沉积环境、源岩性质等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了查明滇中地区昆阳群的物源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文章在分析昆阳群沉积组合和沉积相的基础上,对昆阳群3件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对昆阳群20件极低级变质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从昆阳群黄草岭组、黑山头组和美党组中分别获得了最年轻的谐和年龄为984.0 Ma、945.0 Ma和954.0 Ma;碎屑锆石年龄峰谱显示,在1.0 Ga、1.35Ga、1.73 Ga和2.44 Ga出现了统计峰值,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73 Ga和1.35 Ga。表明昆阳群源区主要经历了1.0 Ga、1.35 Ga、1.73 Ga和2.44 Ga的构造热事件,资料显示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大红山群形成时代为1.7 Ga,格林威尔期的构造热事件时期为1.0~1.3 Ga。此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昆阳群源岩主要是形成于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石英质旋回沉积、长英质岩石和少量镁铁质岩石。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0.95~1.0 Ga),Rodinia超大陆形成阶段,在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中形成昆阳群的沉积组合,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大红山群和格林威尔期岛弧的岩石。
纪星星周诗陈棋刘德民李德威
关键词:昆阳群碎屑锆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西藏冈底斯南缘中新世含矿斑岩源区组成与成因被引量:6
2014年
青藏高原南部中新世下地壳流动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关键科学问题是下地壳的流动方向。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冲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4.9~14.8 Ma,朱诺斑状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5.3~14.9 Ma。含矿埃达克质斑岩的特征如下:Si O2含量67.72%~74.49%,K2O含量2.85%~5.98%,Sr含量93~804μg/g,高Sr/Y(16~139)、(La/Yb)N(21~43)比值,Eu/Eu*值为0.6~0.91。冲江岩体锆石εHf(t)值为1.2~5.1,朱诺岩体锆石εHf(t)值为–6.9~–0.1,他们与徐旺春等报道的镁铁质麻粒岩的锆石Hf值(–2.5~4.8)具有很好的叠合性,暗示镁铁质麻粒岩(印度镁铁质下地壳)可以作为他们的岩浆源区。此外,Sr-Nd同位素表现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拉萨地块两个端元混合的特征,Pb同位素表现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喜马拉雅富集陆壳端元的特征。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的岩浆源区物质组成包括:拉萨陆壳、印度陆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地幔成分),表现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南部由南向北的下地壳流动方向。
高成李德威刘德民罗文行冯旻譞李华亮
关键词:冈底斯部分熔融
广西合浦盆地干热岩资源成热条件及潜力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对广西合浦盆地干热岩资源成热条件及其潜力进行评价,利用广西航磁勘查数据,采用Parker-Oldenburg法反演计算了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地热流密度值和不同埋深地温计算,发现计算结果与现有测温资料吻合,合浦盆地内西场凹陷和常乐凹陷具有干热岩资源成生条件。结合合浦盆地内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和油气钻孔资料,分析了合浦盆地干热岩资源的储层和盖层条件。初步圈出2个位于西场凹陷和常乐凹陷的干热岩勘查靶区C1和C2,面积分别为167.10和72.90km^2,干热岩资源量分别为182.48×10^15、77.59×10^15 J。按20%的采收率,合浦盆地干热岩资源量可开采量为52.01×10^15 J,折合标准煤177.48×10^4 t,占2018年广西全区能源生产总量3756.69×10^4 t标准煤的4.72%。在资源量评价基础上,可优先考虑位于合浦盆地西场凹陷的C1靶区开展进一步的勘探工作。
康志强张起钻管彦武冯波袁金福孙明行刘德民王新宇杨志强陆济璞张勤军冯民豪
关键词:干热岩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2023年
蛇绿混杂岩是研究洋陆转换、板块构造向板内构造转换过程的关键证据。本文以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以及主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区硅质岩呈夹层产出在沙木罗组或断片产出在玄武岩中,具有隐晶质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和块状构造,含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w(SiO_(2))为73.80%~90.44%,w(Al_(2)O_(3))为3.67%~12.33%;MnO/TiO_(2),Fe_(2)O_(3)/SiO_(2),Fe_(2)O_(3)/TiO_(2)和Al_(2)O_(3)/(Al_(2)O_(3)+Fe_(2)O_(3))分别为0.14~0.91,31.44~141.88,1.83~11.80和0.66~0.96;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δCe值为0.77~2.03,Ce整体呈负异常特征,δEu值为0.99~2.11,Eu整体呈弱的正异常特征;(La/Yb)_(N),(La/Ce)_(N),(La/Lu)_(N),(La/Sm)_(N),(Ce/Yb)_(N)和(Gd/Lu)N值分别为0.43~1.12,0.51~1.27,0.44~1.26,0.59~1.12,0.41~2.01和0.82~1.16。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伴生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形成明显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其形成环境并非典型的大陆边缘环境,而是一个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刘德民陈梁张莉陆婉玲刘菲祁焱雅姜淮赵悦张小波茹江涛
关键词:硅质岩形成环境蛇绿混杂岩班公湖
东天山板块缝合带石炭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对东天山沿康古尔塔格缝合带分布的企鹅山群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Rb-Sr和Sm-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企鹅山群火山岩富集LREE,Eu异常变化较大(从明显负异常到微弱正异常),富集Sr、Ba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Zr、Ti等高场强元素,Sr-Nd同位素特征是ISr=0.703 97~0.704 26,εNd(t)=5.61~6.99,具有亏损地幔性质,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古生代期间被古亚洲洋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熔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楔;梧桐窝子组玄武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高场强元素没有明显负异常,样品的εNd值都在9以上,ISr(330 Ma)为0.704 71~0.705 33,表明梧桐窝子组玄武岩可能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企鹅山群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在Zr-Zr/Y判别图解中分别落在岛弧拉斑玄武岩(IAB)和板内玄武岩(WPB)范围内,表明企鹅山群可能为准噶尔洋盆向南俯冲形成的石炭纪岛弧火山岩,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在弧后盆地的基础上拉张为裂陷槽的伸展环境。
曹锐木合塔尔.扎日陈斌李德威曹福根刘德民
关键词:玄武岩SR-ND同位素东天山
北京南观地区构造组合特征及成因机制被引量:1
2021年
北京西山地区广泛发育SE-NW向近乎同时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为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至关重要,而其构造组合特征、变形时代、形成机制和构造动力学背景却没有明确的认识.精细的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北京西山的南观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构造组合型式:"楔沉式"."楔沉式"构造组合型式的特征:(1)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共同构成上窄下宽的楔状褶皱-断层构造;(2)楔状体斜向向下楔入;(3)中间为比较新的地层(倒转向斜),两侧为老的地层.通过对卷入逆冲推覆构造呈"布丁状"透镜体产出的花岗岩脉和闪长玢岩脉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39±2 Ma.结合前人对侵入逆冲推覆构造的(南窖)石英二长岩岩枝的形成时代(128~136 Ma),认为南观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为140~130 Ma,稍早于、或与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近乎同时.逆冲推覆方向为320°~335°,与变质核杂岩代表的伸展构造的最大拉伸方向(SE-NW向)近乎一致.因此,北京西山地区(乃至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逆冲构造-岩浆活动-伸展构造,这种独特的构造组合型式是构造体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体现,也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体现,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
续海金王国庆舒坦刘德民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构造地质学
青海境内三叠系上巴颜喀拉山亚群中部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几点思考被引量:6
2006年
青海境内三叠系上巴颜喀拉山亚群中部发现大量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对造山带成层有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尤为重要。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及其与地层的关系,可划分5个组合带(自上而下):5)Bergaueria-Helminthoidichnites;4)Helminthoidichnites-Circulichnis;3)Monocraterion-Helminthoida;2)Palaeophycus-Paleodic-tyon;1)Helminthoi-dichnites-Phycosiphon。这些不同类型遗迹化石可能与具体环境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与岩性、水流活动密切相关。
蔡雄飞陈斌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
关键词:遗迹化石三叠系造山带
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
2020年
开合构造是一种全球构造假说,该假说基础为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和地质体都存在开合表现;可以用开合构造观解释一些板块构造理论登陆后不能合理解释的地质现象。文章在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基础上,分析藏南地区基本的构造单元划分;强调动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被重力拆离断层改造叠加的逆断层区以及被拆离断层改造的正断层区。在主流观点提出碰撞挤压造山形成青藏高原时,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绒布寺伸展正断层的存在。文章认为绒布寺伸展正断层与主中央逆冲断层形成时间比藏南拆离系要早,两者构成了藏南挤出构造的两个边界;而藏南拆离系是晚期形成的,局部叠加在主中央逆冲断层之上,并且珠峰北追踪了早期绒布寺正断层呈相对高角度产出。3条断裂构造系统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藏南由前人所划分的飞来峰、构造窗等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单元,往往挤压逆冲特征表现不明显,却表现出由新的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而显示地层柱缺失的特征。文章认为这些是滑覆构造的表现,是藏南地区晚期重力滑覆作用的产物。用开合构造理论将该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由开转换为合;然后由合转换为开,构成一个完整开合演化历史,在这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地球深部的热能、地球内部的重力势能以及构造引起的附加应力能起到关键作用。
刘德民杨巍然郭铁鹰
关键词:藏南地质结构新生代构造演化开合构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