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春霞

作品数:63 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细胞
  • 15篇白血
  • 14篇白血病
  • 13篇骨髓
  • 11篇血栓
  • 11篇急性
  • 10篇髓系
  • 10篇凝血
  • 10篇基因
  • 9篇髓系白血病
  • 9篇急性髓系
  • 9篇急性髓系白血...
  • 8篇多发
  • 8篇多发性
  • 8篇多发性骨髓瘤
  • 8篇血小板
  • 7篇疗效
  • 7篇静脉血
  • 7篇静脉血栓
  • 6篇血栓栓塞

机构

  • 59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菏泽医学专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晋中市第二人...

作者

  • 63篇董春霞
  • 53篇杨林花
  • 25篇王梅芳
  • 21篇张建华
  • 18篇张睿娟
  • 13篇刘秀娥
  • 12篇康建民
  • 11篇侯丽虹
  • 10篇陈剑芳
  • 9篇马艳萍
  • 8篇葛晓燕
  • 6篇任方刚
  • 6篇胡豫
  • 6篇张耀方
  • 5篇郭志萍
  • 5篇郑转珍
  • 4篇张丽
  • 4篇姜波
  • 4篇侯彦飞
  • 3篇覃艳红

传媒

  • 10篇中国实验血液...
  • 6篇临床血液学杂...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基础医学教育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源性人凝血因子Ⅷ治疗血友病A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评价一种国产血浆源性人凝血因子Ⅷ(FⅧ)治疗血友病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知情同意后进入试验,根据患者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计算FⅧ输注剂量,计算给药后10、60 min的FⅧ活性输注效率值,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有效性评级,记录不良事件,治疗后3及6个月检测病原微生物指标及FⅧ抗体.结果 共入组65例患者,其中可行安全性评价65例,可行有效性评价60例,完成临床试验全程观察57例.受试者以中、重度血友病为主(5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出血(44例).治疗急性出血事件的总体有效性均被评为“显效”42例(70.00%)或“好转”18例(30.00%),“无效”为0例.首次给药后10、60 min FⅧ活性及FⅧ活性输注效率均值明显升高[10 min:(123.66 ± 47.54)%;60 min:(108.05 ± 43.24)%].无过敏反应、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1例).治疗后3、6个月检查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BsAg、HCV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FⅧ抗体,未发现阴性转阳性病例.结论 该国产血浆源性FⅧ治疗血友病A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以作为血友病A患者急性出血事件的治疗选择。
张建华董春霞张爱荣杨林花洪梅胡豫张梅潘峻罗建民贺佳
关键词:血友病A
肝癌缺失基因-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以25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1例骨髓移植健康供者或缺缺些贫血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 1,DLC-...
王梅芳杨林花董春霞张睿娟陈剑芳张建华郭志萍
文献传递
消瘀止血片治疗凝血障碍性出血性疾病的药效学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消瘀止血片治疗凝血障碍性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消瘀止血片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5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NS)。分别观察该药对正常大鼠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列的影响,以及对华法林致凝血功能障碍大鼠凝血系列的影响。结果本药各剂量组均可缩短正常大鼠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高、中剂量可缩短正常大鼠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P<0.05);对华法林致凝血功能障碍大鼠,本药高、中剂量组可缩短TT、PT、APTT(与模型组相比,P<0.05或P<0.01)。消瘀止血片对动物的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各剂量组均可促进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消瘀止血片可缩短大鼠PT、TT和APTT,增强血小板聚集,有促进止血、凝血作用。
刘秀娥杨林花侯丽虹董春霞张睿娟李丽高天红沈迪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消瘀止血片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反映纤溶-抗纤溶活性的变化,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AI-1的含量、PAI-1/t-P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I-1的含量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为高。但t-PA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纤溶-抗纤溶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杨林花董春霞王凤芝刘秀娥侯丽虹马艳萍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冠心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心肌梗死
深静脉血栓患者C反应蛋白1059 G/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us,DVT)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61例DVT患者和60例对照组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显示,病例组CRP1059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的人种及地域差异,是否是DVT患者遗传性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梅芳杨林花杨晓玲张睿娟董春霞侯丽虹刘秀娥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C反应蛋白
髓系肉瘤3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8年
髓系肉瘤(myeloidsarcoma,MS)是一种罕见的由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浸润、破坏髓外组织原有结构形成的实体肿瘤,也被称为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sarcoma,GS),也由于富含MPO使其切面呈绿色被称为绿色瘤(chloroma)。其分类可包括孤立性MS和白血病髓外浸润性MS。
马小雯王梅芳陈剑芳董春霞杨林花
关键词:髓系肉瘤粒细胞肉瘤绿色瘤
伴复杂核型及脾梗死的白血病期原发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男,56岁,因“腹胀伴低热、盗汗1周,突发左上腹痛1 d”于2014年8月底就诊。血常规:WBC 6.07×10^9/L、HGB 111 g/L、PLT 108×10^9/L;骨髓象示不能分类细胞占0.080,免疫分型提示为异常单克隆B细胞,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2014年9月患者入我院。查体:颈部双侧、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区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2.0 cm ×1.5 cm,质韧,活动可,无触痛;胸骨压痛阳性;肝肋缘下及边,脾肋下平脐,质韧,无摩擦感。血清铁蛋白399μg/L。生化:LDH 591.0 U/L,β2微球蛋白4.55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42 mm/h;C反应蛋白(CRP)90.2 mg/L。腹部彩超:肝大,脾脏肋缘下11.1 cm。胸腹部CT: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大片低密度灶,考虑脾脏增大、脾梗死伴脾脏包膜下血肿。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0.430,原始细胞占0.200;POX染色:2%弱阳性,98%阴性;同期外周血片原始细胞占0.170。骨髓活检:增生较活跃(50%~60%),可见幼稚细胞散在分布,部分区域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染色(+~++)。骨髓组织病理:骨髓造血面积30%~40%,部分区域可见轻度异型的淋巴细胞小灶状分布;免疫组化:MPO(+)、CD15(+)、CD3(个别+)、CD20(局灶+)、Ki67(60%)、CD5(个别+)、CD79a(局灶+)、CD138(个别+)、CyclinD1(个别+)、CD23(个别+)、Bcl-2(+)、Bcl-6(-)、MUM1(+)、PAX-5(+)、CD10(局灶+),考虑为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灶(滤泡淋巴瘤可能)。骨髓免疫分型:原始(幼稚)细胞占0.011,淋巴细胞占0.435,表达CD19、CD5、CD20、cyCD79,其中CD5+CD19+细胞占19%;部分表达CD7、CD2、CD25、FMC7、cyZAP70;不表达 CD117、CD10、CD23、IgM、CD103、CD11c、CD38、kappa、lambda、cyMPO、cyCD3;提示为B淋巴细胞表型特点。淋巴结活检(颈部)及免疫组化:CD3(散在+�
王琨张建华董春霞任方刚武瑞红郭建利王晨杨林花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脾梗死白血CYCLIND1纤维组织增生
一种新的突变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采用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法 (一步法 )和BA ELISA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Ⅴ活性和抗原进行测定 ;采用PCR及DNA序列测定技术 ,对FⅤ基因组DNA中 2 5个外显子和 5′非翻译端的序列进行了PCR扩增 ,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 ,并经T/A克隆测序对所发现突变进行证实。结果 先证者血浆FⅤ严重缺乏 ,FⅤ活性为 1% ,FⅤ抗原为 1.5 4 %。基因研究显示为复合杂合子 ,其基因组DNA第 4外显子 6 75位核苷酸发生单个碱基A缺失 ,呈杂合状态 ,该致病基因来自先证者母亲 ,与来自父方的另外一条等位基因的未知缺陷 ,共同导致先证者血浆FⅤ严重缺乏。结论 发现一种新的突变 6 75delA ,该缺失引起移码 ,导致转录提前终止 ,引起遗传性FⅤ缺乏症。
侯丽虹谢飞刘秀娥张丽郭艳丽董春霞李智婷杨波杨林花
关键词: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咖啡酸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白细胞减少可由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在内的多种原因引起,有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x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临床常见于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肝病、结核、风湿病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后以及一些药物如治疗甲亢的药物、奥美拉唑、一些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等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往往影响治疗的进行。白细胞的持续不恢复使患者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去除病因的同时促进白细胞上升的治疗非常重要。传统升白细胞药物如鲨肝醇、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起效缓慢,升白细胞作用较弱。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们应用咖啡酸片、维生素B4及鲨肝醇对5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董春霞王梅芳陈剑芳刘秀娥袁瑞兰王丽昕闫文林成林邢晓冰杨林花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咖啡酸片升白细胞药物维生素B4升白细胞作用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陈剑芳杨林花董春霞冯建军刘秀娥鹿育晋常丽贤刘俊庆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