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经巍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2篇药物
  • 2篇胰腺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腺癌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肠肿瘤
  • 1篇胆管
  • 1篇胆管内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管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凋亡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拟态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经巍
  • 4篇孙建军
  • 3篇范跃祖
  • 2篇陈泉宁
  • 2篇林锐
  • 2篇李新平
  • 2篇施宝民
  • 1篇葛步军
  • 1篇刘文方
  • 1篇倪艳艳
  • 1篇刘黎明
  • 1篇刘中砚
  • 1篇周海华
  • 1篇黄琦
  • 1篇彭康胜
  • 1篇周德华
  • 1篇姬舒荣

传媒

  • 2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外科研究与新...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枣核致成人肠穿孔1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 总结枣核导致成人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7例枣核异物导致肠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因枣核导致穿孔的患者有17例,在同期引发肠穿孔的食源性异物中占比达58.6%(17/29),70.6%(12/17)患者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穿孔各1例(5.9%),小肠穿孔15例(88.2%),其中末段回肠穿孔9例(52.9%);腹部CT检查12例(70.6%),发现消化道异物10例(58.8%)。本组17例患者中,内镜治疗1例(5.9%),开腹手术7例(41.1%),腹腔镜手术9例(52.9%)。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和脑梗死各1例(5.9%),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3 d突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 枣核是消化道异物致肠穿孔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容易误诊;穿孔部位以小肠为主,尤其是末段回肠,螺旋CT对枣核致肠穿孔诊断具重要价值;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
黄琦刘黎明刘中砚孙建军经巍李新平
关键词:肠穿孔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腹腔镜
再谈胰腺手术后胰瘘并发症被引量:1
2013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ereatieoduodenectomy,PD)最早于1898年由Codivilla实施,但第1例成功手术1909年由德国Kausch完成,Whipple于1935年才正式报道.此后PD被称为Kausch-Whipple手术;Watson于1942年实施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PPD),现已成为治疗胰头部肿瘤的标准安全术式.自该手术问世以来,如何提高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并延长预后一直是国内外胰腺外科学者努力的方向.近10年来,胰腺外科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扩大手术范围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缩小范围的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局部切除术、减少创伤的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胰腺外科等,似乎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无论何种情况,减少并发症却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总体并发症发病率目前依然为30%~60%[1-4].
施宝民陈泉宁经巍林锐
关键词:胰腺外科并发症WHIPPLE手术术后胰瘘WATSON
胰腺癌一胰腺炎一胆胰管导管内黏液腺瘤一例分析
2013年
胆管及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黏液腺癌(Intraductalpapillarymutinousneoplasm,IPMN)属于胆胰肿瘤的少见类型。以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胆管或者胰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并发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胰腺炎。发生于胆管内者,也有临床学者称之为黏胆症。由于以往对本病认识不多,报道甚少。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此类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现报道1例同时合并胆管和胰管的黏液腺瘤患者。
施宝民陈泉宁经巍林锐周德华彭康胜
关键词:急慢性胰腺炎胆胰管导管内腺瘤胰腺癌胆管内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解剖及操作要点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近年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广泛开展,文中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入路选择、镜下解剖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录像。结果 64例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64例平均手术时间165min,平均出血量120ml,平均住院11d。术后大出血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肠管损伤1例,无吻合口漏及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效果较好;良好的暴露、恰当的入路、正确的层次和熟练的镜下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孙建军经巍李新平姬舒荣葛步军范跃祖刘文方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
普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分析我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查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98.8%,其中58.5%属用药指征不明;Ⅰ类及Ⅱ类切口手术存在预防用抗茵药物品种高选、用药时机不当、持续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我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抗菌药物应继续规范管理。
经巍
关键词: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
一种新的人结肠腺癌淋巴管生成裸鼠动物模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人结肠腺癌淋巴管生成裸鼠动物模型。方法在建立人结肠腺癌皮下移植瘤基础上构建人结肠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LYVE-1、D2-40和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鉴定是否为肿瘤淋巴管生成。结果与结肠阴性对照组即无瘤组比较,结肠原位种植瘤中呈LYVE-1、D2-40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的管道管壁较薄、管腔大而不规则或呈塌陷状,微淋巴管密度(LMVD)高,符合毛细淋巴管形态学特征;而且LYVE-1、D2-40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同时,结肠原位种植瘤的VEGF-C,VEGF-D和VEGFR-3蛋白和mRNA表达亦明显高于无瘤组(P<0.01),支持肿瘤淋巴管生成的VEGF-C,-D/VEGFR-3信号调控机制。结论裸鼠结肠癌原位种植瘤存在淋巴管生成。该肿瘤淋巴管生成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人结肠腺癌淋巴管生成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机制、药物干预及抗淋巴转移治疗提供参考。
孙建军经巍倪艳艳袁小建周海华范跃祖
关键词:结肠肿瘤淋巴管生成
去甲斑蝥素和它的抗癌作用与机制(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去甲斑蝥素是传统抗癌中药斑蝥的活性成分斑蝥素的去甲基衍生物,近年在中国已作为一种常规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显然,了解去甲斑蝥素的抗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有益于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却很少。本文将重点介绍去甲斑蝥素的抗癌作用,如诱导凋亡、抑制增殖、阻止侵袭转移、抗血管生成和/或抗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它们的分子机制。
范跃祖经巍孙建军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抗癌药物凋亡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